致冬天
2016-02-20王炜
王炜
2015年的冬天,比过去来得更早、也更冷一些。刚刚11月,北方很多地区就飘起了雪花,北京的气温甚至降到了零下17°,让人们在本该是深秋的季节里感受到三九般的严寒。
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周围还充满着很多令人不安的消息。2015年的冬天,亏损、裁员、转型成了IT业最高频的词汇,即便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从火热的激情中降温,拼用户、拼流量、比烧钱的游戏越来越玩不下去了,刚刚还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思维正经受着现金流、盈利能力的严峻考验。和以往比起来,今年冬天来得确实更迅猛、更冷酷。但这也许不是坏事情,它似乎是一针清醒剂,让我们曾经灼热的大脑和身躯冷静下来,更好地思考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轨迹。
2015年的冬天,是中国政府决定将GDP增速目标降为6.5%的第一个冬天。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GDP适当降低增长速度是理性的抉择,高速奔跑了多年的经济列车将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进入稳健发展的新常态,不再背负高增长的硬指标,经济就有了转型和调整的余地。而对于企业而言,也许难以分析GDP增速下降20%具体意味着什么,但是可以明确感觉到,生意越来越难做、钱越来越难赚了。
2015年的冬天,是股市大动荡后的第一个冬天。今年的早些时候,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开始了一轮大幅度调整,而且“蹲下去”就没有再站起来。经济增速的下降让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对未来有了新的预期,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产业过高的估值在资本市场首先开始了理性的回归。新兴产业的创造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真的是创新,以及这个创新最终将创造多少效益。
2015年的冬天,是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走下神坛的第一个冬天。北京的第一场大雪里,曾依靠互联网思维创造奇迹的小米召开了这一年最后一次新品发布会。伴随着中外抒情音乐串烧组合,雷军对千名米粉激情地演讲着“我所有的向往”。这本是米红Note3的广告语,宣誓着这台手机将满足米粉所有的梦想,而事实上我们看到它更多地承载着雷军的向往,因为这位小米的当家人清楚地知道:“小米的楼还不够高”,还没长大的小米就以450亿美元的估值超过了中国最赚钱的一批公司如万科和伊利,这是一个成就,也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旦成长速度跟不上估值的需求,泡沫破灭将在瞬间发生,所以小米和它的友商们必须重新梳理梦想、回归理性。
2015年的这个严酷冬天,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生存的基础,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活下来永远是承载梦想的最重要基础,而在艰难的市场环境里我们更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那就是利润和现金流比增长率和市盈率更重要。另一个侧面,我们也许应该反思企业的核心价值,反思资本驱动下的产业重置是否理性和值得。传统不一定都意味着落后,传承不一定都属于腐朽,商业的真理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而且是长期财富和价值,这比任性的梦想更加实际和负责。
希望多年之后人们还会记得2015年的这个冬天,寒冷、严酷,但真实、冷静。不管是否喜欢,我们都应该敬畏、尊重而坦荡地面对,心里默诵着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