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声屏新观感
2016-02-19
六档新声音好听 便民惠民接地气
2016年北京电台的广播节目中,有不少是新推出来的栏目,也有不少精品栏目做出了新的调整、改版,针对这些新老节目,本报记者在节目播出近一个月的时候,第一时间采访了部分热衷于收听广播的听众读者,请他们吐露自己的心声,并为部分节目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感受一:《1039惠旅行》分享旅游体验,实用!
北京交通广播《1039惠旅行》是一档由主持人楚涵、婉乔搭档打造的全新旅游节目。读者龚远芳对这档节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收听这个节目,主持人将大量的旅游资讯介绍给我们,其实也是让我们在出游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同时,在节目中,我们还分享了很多‘驴友五花八门的旅游体验。我会把这些体验牢牢地记在心里,空闲的时候会分门别类地将这些经验之谈整理出来,把别人的体验变成自己的攻略,这样,在今后自己的出游当中一定会减少很多的麻烦,降低很多的风险。同时,我觉得栏目的名称和内容都非常贴合。其实我并不知道是哪个‘惠字,可以是‘会旅游,让我们通过节目了解到更多的旅游知识和旅游景点,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也可以是‘惠旅游,让我们收听他人的旅游心得,并轻松拿来,成为自己旅行的‘捷径,做到物美价廉,经济实惠;还可以是‘慧旅游,一个人的视野总是有限,而我们分享到了他人的旅游心得,无形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见多识广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智慧。”
感受二:《我爱问医生》足不出户能请专家看病,方便!
今年,北京城市广播的《健康加油站》更名为《我爱问医生》,读者曹霞认为节目的新名字非常直观,而且足以打动听众并自觉地与电台互动。“这个栏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在于每天下午四点半,有北京市三甲医院的权威专家做客直播间,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与专家名医对话沟通——通过直播电话、微信账号请专家答疑解惑,极大地方便了医患之间交流。要知道,在这些三甲医院挂这些专家的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通过电波以及各种沟通渠道,让专家了解病人的病情,可以第一时间地进行初步的防控,同时,能得到专家的答复,对病患的心理也是一种安慰。这样的节目,的确是方便了听众中的患者。不过,个人认为,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间,似乎还是不能满足众多听众的要求,不知能不能延长时间。”
感受三:《我爱原声带》在怀旧中享受时尚,过瘾!
读者何慧君很喜欢北京文艺广播的《我爱原声带》,这个节目让她每天傍晚都处于怀旧的情绪当中,“节目中播出的老歌曲、经典影视剧的片段,都能使忙碌了一天的自己放松下来,沉浸于这些经典的艺术氛围中,同时也深深地回忆起从前的美好时光。喜欢这个节目带给自己的那种怀旧时的共鸣,其实怀旧如今也是一种时尚,享受这样的时空,实在是太难得了。只是有一点,对于一些影视圈的新闻点评,还可以再尖锐一些,那样听着才过瘾。这样也足以抵消下班遭遇堵车时心中产生的负能量——哼唱着自己熟悉的歌曲,淡化甚至漠视拥挤的交通,让音乐的旋律带自己的心情回归一种平静。我想,这就是这个节目的‘疗效吧。”
感受四:《界内界外》不请大腕请达人,亲民!
孙一兵从今年年初开始收听北京体育广播的《界内界外》,感觉这个节目很大众,很亲民。“做节目的嘉宾大多不是体育圈的明星,媒体圈的大腕、名嘴,而是纯粹的一群热爱体育的普通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体育故事,感人之处令自己也跟着热血沸腾。我身边也有不少体育运动的达人,我觉得他们也完全有资格走进这个节目的直播间,跟更多的听众分享他们的体育故事。正因为我了解他们,所以我想推荐我的这些朋友去做客这档节目,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感受五:《悦生活FMLifestyIe》交流中西文化,有趣!
北京外语广播今年推出了一档《悦生活FM Lifescyle》的节目,专门为在北京工作、生活、旅游的外国朋友介绍北京的吃喝玩乐,而主持人更是用自己实地亲身体验的故事与听众分享,这让王文飞感觉非常亲切,“这个节目对于外国人而言,非常实用,很有参考价值。正是觉得这个栏目办得好,所以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个节目只是向外国人介绍了北京,如果相对应的,再向北京人介绍一些外国的吃喝玩乐,那样节目是不是更加立体呢?比如,我们可以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北京烤鸭,反过来,节目组还可以向北京人介绍外国吃鸭子都有哪些吃法;北京有哪些老字号,外国有哪些老字号等。这样双向做节目,文化味道也许会更浓,也会更有意思。”
感受六:《我们爱科学》注重启蒙教育,省心!
北京电台爱家广播今年推出新节目《我们爱科学》,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们收听,赵升就很喜欢这个节目,“启蒙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让孩子们收听经典名著、儿童故事,让孩子在收听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再辅以专家的解读,一方面开启孩子的心智,另一方面给家长和小朋友传递科学知识。这才是基础教育,这才是素质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先学会倾听,再学会思考,进而共同去探讨问题,平等交流各自的想法,如此才能养成孩子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沟通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对孩子的未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这样一个节目来帮助家长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算是件开心、省心的事情了。”
建议:能不能只听音乐不说话
对于广播节目,听众李昕有一个建议,“曾经很喜欢这样的的广告语——只听音乐不说话。早晨上班大多会在公交上度过,多少还有些倦意,这时更愿意就听点音乐,不希望听到主持人念念叨叨地介绍,貌似在营造气氛,其实是破坏了享受的感觉,尤其是夹杂着一些非音乐的元素,比如资讯、广告等,让整个节目被打碎成一个个小段落,倒破坏了‘音乐加块糖的甜蜜美感。我心里还是十分推崇‘只听音乐不说话,希望能够让听众足足实实地收听到一个整单元的音乐节目,给大家一个完整的美。”
八档新节目好看
高雅时尚有内涵
2016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了一批新节目,包括北京卫视的《二胎时代》、《暖暖的新家》、《八八爸爸》、《暖暖的味道》等,BTV文艺频道的《哎呀妈呀》以及BTV卡酷少儿卫视的《凯叔讲故事》、《异想世界》等。记者采访了10位读者。请他们谈谈对新节目的观感。
观感一:传统文化亮绝活,给《传承者》点赞
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卫视开播了真人秀节目《传承者》,主打“传承传统文化”,首度聚焦并揭秘传承者们背后的故事,把原本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项目,通过电视渠道展示给大众。福建的霍童线狮、浙江的嘉兴掼牛、高竿船技、延边朝鲜族的象帽舞、叶问后人的咏春拳……这些传统技艺都在节目中有精彩呈现,也让更多观众有机会对传承者的技艺及故事一探究竟。
在记者采访的读者中,几乎所有人都看过《传承者》,而且都很喜欢这个节目。77岁的刘文治先生称赞它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好节目,“这个节目挖掘中国古老与现代的好多绝活,有些都失传了,能再次在荧屏上展现出来,再次将这种文化传递,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四位评委水平都挺高,他们看到那些绝活都觉得惊呆、感叹、不可能,可见这些技艺有多么难得了。这样的节目值得推广,对现实生活是有重要贡献的。”张洪莉女士是北京卫视的忠实观众,“只要我在家,基本上就锁定北京卫视。”《传承者》让她眼前一亮,“我觉得北京台做的这个节目特别有特点,我差不多每期都看,有时候没看上找回放也要看。记得有一期有一位蒙古族选手,他一辈子拉马头琴,一辈子在传承这门艺术,我在草原上听过马头琴演奏,真的是非常好听,这期节目让我又想起了那段美好的回忆。我真的是挺佩服北京卫视的,这么多绝活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无论是编导、创意还是选人,我觉得这个节目都很完美,能做到这样的高质量,节目组应该很不容易。在我看来,一个有成绩的节目一定有着有文化的团队,看着《传承者》我就能感受到节目组的团结。另外,我特别喜欢陈道明,有文化有素养,这几位评委点评得都特别到位。”29岁的张蕾女士觉得在各种真人秀节目中,《传承者》独具特色,“跟其他选秀的、综艺的真人秀比,《传承者》有文化内涵,不粗俗,不是纯搞笑,而且形式不死板。”对这个节目,她也有一点建议,“我觉得节目中展示的绝活价值都很高,只不过是受众面不同,没必要非比出个高低、分什么组,其实只要能起到传承作用,能普及文化知识,目的达到就可以了。”
观感二:为老百姓办实事,《暖暖的新家》暖人心
2015年,大型家装改造真人纪实节目《暖暖的新家》第一季在北京卫视首播,不仅改造了普通人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更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关系,播出后备受关注。今年,《暖暖的新家》第二季暖心再续,继续打造不可思议的装修奇迹,让陋室温暖新生。1949年出生的袁凤英女士从第一季就开始关注《暖暖的新家》,还报名参加节目,第二季开播后,她仍然是忠实观众,并在节目中看到了住在胡同里的老邻居家的惊人变化。“我家在大栅栏,不久前节目中播出的12.9m2蜗居变迷你别墅的大耳胡同十九号‘姚家就是我的邻居。他们家是小两口住,孩子马上要降生了,所以想重新装修改造一下,报名《暖暖的新家》,就给选中了。他们家铺地的时候我还去现场看过,后来看了节目,发现装修前后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太棒了,把那么小的房子给改成了三室三厅一厨一卫,还有多功能衣柜、能收起来的楼梯、地下的储物空间等等,让人大开眼界,没想到胡同里的老房子还能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家的老房子有30m2多,我也报名了《暖暖的新家》,希望我们家也能变个样。我觉得这个节目真是给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利益。我以前插过队,我们这些人老在一起聚会,聊天的时候聊起《暖暖的新家》,都觉得特别好。”
观感三:亲子节目多样化,紧跟时代有意义
35岁的李露女士有一个六岁的女儿,所以平时比较关注亲子教育类的节目,北京卫视新开播的《二胎时代》、《八八爸爸》和BTV卡酷少儿卫视新开播的《凯叔讲故事》、《异想世界》等她都看过。“因为现在全面放开二胎,我也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北京卫视的《二胎时代》、《八八爸爸》我都有看。看了《二胎时代》里明星被两个孩子‘折腾,挺有意思的,也让我能提前感受一下二宝的状态。《八八爸爸》里面的萌娃很可爱,混血的瓦姐,小公主姜涞,还有颜值很高的父子俩,难得一见的五胞胎……我觉得北京卫视挺用心的,这些孩子各种类型、多种肤色,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而且童言无忌,特别逗。我女儿一直都是卡酷的忠实观众,一开电视就拿遥控器换30频道,今年开播了好几档新节目,我觉得她都挺爱看的,像《凯叔讲故事》,以前我们都是拿手机给她睡觉前放着听,现在不光能听声音,还能看图像,她看凯叔讲《西游记》,一边看一边乐,特别喜欢。还有上周刚播的《异想世界》,在讲声音的秘密,她看完节目就问我要吸管,学着节目里做实验,用吸管吹出不同的声音。这种寓教于乐的节目,我觉得非常好,孩子爱看,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对于亲子类节目,即将当上姥姥的张洪莉有一个建议,“我女儿还有两个月就要生了,我马上就要当姥姥,特别想学学育儿的知识。北京台能不能开办一个家长学校、宝宝学校之类的节目,讲讲0-3岁孩子的饮食、教育、健康等问题,现在不都讲究科学育儿吗,也让我们这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学习学习。”67岁的袁凤英也有自己的想法,“建议北京台开播一些比较温暖人心的、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比如说可以采访采访小学生,老人身体不舒服你怎么办?我觉得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关心社会。”
观感四:
文艺别为笑而笑,戏曲节目想看更多
从今年1月10日起,BTV文艺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季播节目《哎呀妈呀》。这是一档喜剧小品综艺节目,由李伟建、王洁实、包胡尔查、秦天、宋宁、王菲菲演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奇葩事件,专家现身说法,给观众支招。喜剧幽默穿插生活答疑,这样的节目形式很新颖,42岁的田丽女士觉得很有意思,“我挺喜欢秦天的,从《快乐生活一点通》开始我就一直看他的节目,这次《哎呀妈呀》他又演一个‘妻管严,挺逗的。李伟健演的老太太也挺像。而且我觉得节目里讲的知识挺有用,像借车给朋友出了车祸怎么办?微信转账出错能不能追回?帮朋友代买彩票引发争议等等,笑着乐着就明白了好多事儿。”
对于这档节目,也有读者持不同意见。61岁的耿秀刚退休前在文化部工作,他认为《哎呀妈呀》“笑果牵强”。“我不喜欢,感觉像闹剧,那种笑是让人生生去笑,不是发自内心的笑,感觉这个节目缺少创意和写剧本的人。我觉得那种明星名人的文艺节目还是要有教育意义,像前几天我看的一档北京台的节目,沙宝亮和杨坤谈过去在歌厅唱歌的故事,这种改变人生的成功经验就很有教育意义。我认为文艺应该为大众服务,朴实、接地气很重要,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的发挥,能让人在欢笑中有回味,不能靠名人瞎折腾来胳肢观众硬生生地笑。像《春妮的周末时光》、《影视风云》这样的节目我就很喜欢看。”
77岁的高治亭很关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我一天要看五六个小时电视,平时就看BTV文艺,还有北京卫视,我喜欢看文艺节目,爱看喜剧幽默大赛。”他建议北京电视台增加一些戏曲节目,“现在北京台的戏曲节目好像就一个《欢天戏地》,我觉得太少了,能不能适当增加一下戏曲类的节目。”
观感五:
生活节目要更深入,能聊的不光是美食
今年,北京卫视打造了一档全新美食日播栏目《暖暖的味道》,通过“带个厨师回家”的全新视角,将美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故事完美呈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烹饪技巧、生活窍门、养生智慧。对于这档节目,读者的反馈还是不错的,42岁的田丽喜欢看《芈月传》里的三个小演员那期节目,“《芈月传》我一直追着看,里面的小演员都挺可爱的,《暖暖的味道》有一期给小黄歇、小赢稷、小芈戎做菜,上门现做,满足他们的心愿,通过节目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小明星的生活,还可以学到别致的美食,一举两得。而且这个节目给人的感觉跟它的名字一样暖暖的,看着小黄歇的妈妈边吃边流泪,我也挺感动的。”
对于生活类节目,读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59岁的张栓柱希望节目中植入广告能更规范,尽量减少,不要影响节目的收看效果。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工作的张蕾希望生活节目的类型更丰富,内容更深入,“现在的生活节目谈美食的太多了,不是说不好,但是可以再深入一点、再贴近生活一点。比如说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在自来水公司交水费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人只知道传统的交费渠道,连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微信也可以交水费。其实水、电、气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靠我们工作人员的宣传推广,效果有限,作为大众传媒,电视可以告诉大家怎么快捷、方便地缴费,多宣传介绍一些节水节电的小窍门。”读者张浩则建议除了播出调解家庭矛盾的节目外,还可以多谈谈和睦家庭的感人故事,“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以及家庭和睦的典范,节目中应该做做这样的家庭,要使家庭生活中充满正能量,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互敬互爱、舍己为家的人和事还是很多的,这样的节目内容会给人力量和方向。”
两部新剧有昧儿
《少帅》获赞尊重历史
近期有两部电视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一部是在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少帅》,一部是在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的电视剧《踏破硝烟》。前者是观众熟悉的张学良的故事,后者是烽火连天的抗日传奇,读者的反映都不错,尤其是《少帅》,更是到了几乎人人热议的程度。
《少帅》
演员给力 剧情真实
由文章、李雪健、宋佳主演的电视剧《少帅》接档《芈月传》在北京卫视播出,收视成绩相当不错,记者采访的读者们也对这部剧称赞有加。在读者看来,《少帅》之所以好看有两大原因,一是演员选得好。77岁的刘文治先生很喜欢李雪健和文章的表演,“《少帅》我一集没落,李雪健演得真好。小时候我看过小说《东北王》,看张作霖如何从土匪到奉系总司令,现在看电视剧《少帅》,感觉张作霖什么样,看李雪健就知道了。文章以前犯过错误,这次导演张黎给了他一个机会,文章抓住了这个机会,他的经历也让他对人生的艰难曲折更能理解,我觉得他演得不错。”61岁的耿秀刚也很喜欢这两位演员,“文章演张学良很到位,李雪健不愧是老戏骨,演什么像什么,以前演的焦裕禄,还有和黄磊演的那个老年痴呆的父亲,到这部戏里的张作霖,给人的感觉非常真实,一点都不做作。”《少帅》之所以好看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尊重历史。57岁的纪建国是朝阳文史的研究员,他觉得《少帅》这部戏在尊重历史方面做得很好,“挖掘历史的角度比较深,基本上反映出了张学良的人生经历,比较尊重历史,对他的爱国情怀的展现比较真实。”59岁的张栓柱在观看《少帅》的同时特意翻阅了描写北洋军阀的相关书籍,“看这部戏让我对那段历史产生了兴趣。”张洪莉去台湾旅游的时候专门买过有关张学良的录像带,“我在台湾蒋介石府邸参观的时候买过张学良口述回忆录的录像带,那里面是按照他一辈子的线索讲述的。看过那个再看《少帅》,我觉得拍得还是挺真实的。”耿秀刚曾经去过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结合参观的经历再看《少帅》,感觉更加不同,“我看过《西安事变》的电影,还去陕西参观过,看过当时蒋介石的房间,听过蒋介石因为逃跑落下腰疼病的故事。我觉得《少帅》这部戏比较尊重历史。另外,之前我对张作霖不太了解,只知道他被日本人炸死,有爱国情怀,看了《少帅》,我看到张作霖也有好的一面,这种演绎有新意,可以给观众增补一些近代历史知识。”
《踏破硝烟》
故事热闹 细节欠妥
由于震、景岗山领衔主演的抗日剧《踏破硝烟》正在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该剧讲述了以于震饰演的李龙飞为首的八路军敌后独立团,在日军后方战场英勇善战、生死搏杀的感人故事。很喜欢看抗战剧的读者郭晓表示,自己是于震的粉丝,所以一直在看《踏破硝烟》,“我挺喜欢于震的,他应该是抗日英雄专业户了吧,感觉他演得很自然,英雄形象很让人信服。另一位主演景岗山以前只知道他是歌手,没想到演戏也挺好,那种文质彬彬的感觉很符合角色的定位。而且我觉得这部戏的剧情也挺热闹,枪战、爆破、打斗戏看着挺过瘾。”读者陈春喜表示《踏破硝烟》的情节挺好看,但是有些细节欠妥,“有一个情节令我不解,就是于震扮演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龙飞和景岗山扮演的武工队队长何剑笙,在杀人不眨眼的日寇面前又侃又聊,致使日本鬼子先下手开枪,导致八路军的同志牺牲,这让我看着就憋气!明明是针对的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还又侃又聊,心存善念?就应该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屠村死难的乡亲们报仇!也不知这样的情节是导演安排的还是编剧写的?总之,不要让个别不合理的情节破坏了整个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