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士林的遗风雅调

2016-02-19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花卉故乡绘画

沈嘉禄

从吴友琳所描绘的熟稔图像中读出另一层涵义,那就是对身份的确定,对故乡的怀念。

吴友琳是刘一闻先生最早的一批入室弟子之一,他在领受先生亲炙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了先生在艺术探索上的专注、毅勇、沉稳、旷远,还有先生的强大气场与高贵人格。

刘一闻是名满天下的书法家、篆刻家、大学者,也是我非常敬佩的艺术大家,书法、篆刻、诗文,直接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获取灵感与滋养,有诗经的清丽、楚辞的风致、汉赋的激宕、唐诗宋词的宏富与幽深。史上有些艺术家是全才,几乎无所不能,这是造化的意外。但像刘先生这样至纯至精的书法家、篆刻家,涉及绘画纯属“往往酒后”的神来之笔,是文士性情的真实写照,是人格的外化。又如资深票友,由不得旁人的激将,一跃而登台来上一段清唱,大有石破天惊之感。意想不到的美妙景观层层显影,正是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给人们的极大满足,那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跨界和重叠,也是构成艺林佳话的素材。可能在先生的影响下,吴友琳近年来也欣然染指丹青。

吴友琳在书法篆刻方面的功力与成绩世人皆知,不必由我赘言,但他的行事风格就是顶真,策马艺林不能粗率,于是拜在长风堂徐建融先生门下学画、学诗。徐建融先生是著名书画家,也是著作等身的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曾先后师从于王伯敏、谢稚柳、陈佩秋诸先生,承上启下,衣钵相传,所以从友琳兄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宋元一路绘画的典雅与清丽,既有庙堂的肃穆端正,也有乡野的活泼生动,更有士林的遗风雅调,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文化交融、诉求多元的宏大背景下,画家要坚持中国绘画的正脉,又要寄托自己的怀抱,尤其可贵。

在吴友琳的绘画中,我不仅看到了技术层面的丰富性,比如笔墨、色彩、构图、气息、格调,还有丰饶的意趣和想象的空间——这是文人画最本质的特征,安身立命的利器,更看到了物象背后的人文景观,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下西风东渐之际能够继续承载哲学思考的一个理由。比如说吧,吴友琳所画的蔬果,散发泥土气息,呈现勃勃生机,这其实就是孔夫子对颜回箪食瓢饮,栖身陋巷而不改其乐的人生态度的嘉许,借由此物,或许能鼓励我们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奋力抵抗。再比如说,吴友琳画的莲花,朴实肥硕,既不羞涩,也无做作,碧波柔情,欣欣向荣,明白无误地引领我们进入濂溪先生营造的景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内涵,都是中国文化不难破译的密码,也是深植于我们血肉中的审美对象。但我还从吴友琳所描绘的熟稔图像中读出另一层涵义,那就是对身份的确定,对故乡的怀念。

吴友琳的故乡就是迩来日益喧嚣聒噪的江南水乡青浦,与数十年前相比,令人有星换斗移之叹,它已经从沿袭千年而十分稳定的农耕文明快速进入后农业、或称后工业时代,但吴友琳在内心深处仍深深镌刻着儿时的记忆,屋宇、炊烟、河埠、石桥、花径、场圃、轻舟、牛羊、童子、虫草、稻蔬、糕饼……时时忆及,并不因为岁月流逝而模糊,且随意搭配,都能构成一幅幅远离尘嚣的前世美景,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属于所有吴友琳画作欣赏者的共同故乡。

至于身份确定,我是这么理解的,吴友琳本质上就是一位太平盛世的旧时乡绅,吟诗作画,闻香品茶,微醺的午后,躺在一架紫藤花下做着并无头绪、却引人入胜的清梦。对故乡的频频回望,就是这种理想的发酵。在他的书法篆刻之外,绘画则如交响乐的第四乐章,有对主旋律的肯定性、延展性变奏,但更多的是人生故事的复述与品味,往返无穷、明快而舒展的旋律,在回旋中获得强调和升华,并调动人们的感情一起进入全新的广阔境界。

品墨尝味——方攸敏水墨花卉展

素有“花王”美誉的上海画家方攸敏日前在浦东滨江大道诺莱仕游艇会道南雅集举办水墨花卉画展。方攸敏曾师从海上名家程十发,亦得陆俨少、刘海粟、谢稚柳、林风眠、唐云等名师指点,广采博取,自成一家,现为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虹口画院画师。方攸敏痴迷花卉,写生数十年,深得花卉之性情和神韵,程十发曾赞“攸敏佳制,有胜青藤白阳”,王个簃则云:“勤于写生,笔精墨妙。”陆俨少、谢稚柳等诸前辈亦交口称誉,其作品被海外内外收藏家广为关注和收藏。

猜你喜欢

花卉故乡绘画
李鱓·花卉十二开
故乡的牵挂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月之故乡
《花卉之二》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