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力下的6.5与你有关

2016-02-19任蕙兰

新民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制造业上海经济

任蕙兰

我们已经告别了单单追求GDP数字的时代,现在更要追求GDP的“含金量”,也就是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就业、居民收入、企业效益、城市环境等方面。

这些日子,上海的老百姓在谈论这座城市下一个五年的经济发展时,最热门的一个数字就是6.5。

“十三五”期间,上海预期全市GDP年均增长6.5%以上。上海市市长杨雄1月24日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称,建议2016年的GDP增长目标定为6.5%-7%。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向市委全会作关于“十三五”建议起草情况的说明时解释,保持6.5%以上年均增长率,可以使各方面比例关系较为协调,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也就是说,6.5%是个“协调”各方的数字,为实现整体经济目标营造宽松环境、留足更大空间。

除了GDP目标之外,上海“十三五”规划还提出其他的主要目标,如力争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民享有公平优质多样化教育,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等等。只有当GDP能转化成人们的幸福感时,它才从一个数字变成一个立体的衡量标准。

6.5留下余地

“6时代”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画上了注脚。“十二五”最后一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9%,上海公布的2015经济增速也是这个数字,赶上了全国增长速度。相比“十二五”时期,上海GDP年均增长7.5%,这个收官的数字或许并不亮眼,但老百姓从生活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破7”对普通人家的经济账,并没有带来想象中那么大的波动。

首先从收入上看,经济下行的寒意并没有传导到人们的钱包上。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据抽样调查,去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67元,比上年增长8.5%。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62元,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5元,增长9.5%。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去年城镇居民收入较2010年时已增长66.3%。

再来看就业方面,失业白领抱着纸盒子游走街头的电影画面也没有出现。去年全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9.66万个,超额完成年初的计划目标。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4.8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2万人。

于是人们对GDP数字上的变化,不再感到风声鹤唳。因为大家渐渐意识到,我们已经告别了单单追求GDP数字的时代,现在更要追求GDP的“含金量”,也就是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就业、居民收入、企业效益、城市环境等方面。打一个形象的比方,过去GDP就像一个光杆司令冲在前面,现在他要等一等大部队一起前进。

制造业不能“自废武功”

上海“十三五”规划特别提出一点,制造业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

当前上海服务业比重已达到67.8%,超过“十二五”规划设定的65%的目标。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已降到30%以下,并处于下降趋势中。按照过去人们的普遍理解,服务业比重高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但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发展,因为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是抵御金融风险的磐石。

美国在危机后调整了产业政策,更重视推动和支持制造业发展,大张旗鼓要“重返制造业”,将其视为应对金融风险以及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救命稻草。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战略意图也是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而在中国“工业2025”战略棋局中,上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工业重镇,又有广大郊区和大量就业人口,具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条件,因此保持制造业合理规模和比重,是“十三五”规划的一大重点。

另一方面,发展先进制造业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必要条件。过去表述更多的是上海有关金融、贸易、航运三个中心建设,对经济中心建设的专门论述比较少。在上海“十三五”规划中,官方阐述了国际经济中心的内涵和目标任务。

从国际比较看,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都具有较大经济体量,高能级、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这些国际经济中心的基本特征,就是“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因此经济中心的支撑,除了现代服务业之外,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从全球看,很多国际经济中心都保持一定的制造业比重,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纽约、伦敦等大都市再次重视制造业发展,以避免产业空心化。从亚洲的经验来看,香港依靠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曾经是繁荣富庶的“东方之珠”,但是随着服务业推高土地、劳动力成本,挤走了制造业,渐渐陷入后继乏力的局面。而新加坡却是一个反例,在十年前的规划中就提出先进制造业比例不能低于20%,因此一直拥有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这些外部经验给了上海发展制造业的决心。

上海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

“十三五”规划中的表述是,“要推动制造业整体升级,不断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上海的产业升级早已开始布局。在全国性产能过剩爆发之前,上海就曾经历过产能过剩的阵痛期,在金融危机前后关停过很多制造业企业。

2008年、2009年是上海经济最困难的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上海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大批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接不到订单陷入困境,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中央政府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但4万亿的雨露上海并没有分到。“从感情上来说,当时是很难接受的,但反过来说,上海已经不适合发展4万亿投资的产业了,比如钢铁水泥,这些产业上海都是要转移出去的。”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石良平说。

上海当时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以松江出口加工区为例,这是国务院2000年批准的第一批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吸引了4000多家企业入驻。到2008年、2009年,2000多家企业倒闭,还有1000多家面临倒闭。因为出口形势不好,企业库存多,资金链断,大批工人下岗,形势很困难。

当时上海做了很大的产业调整,去消化这些企业,办法就是让这些企业把土地腾出来,注入新的产业。当时松江引进了漕河泾机制,让旧企业把土地卖给创新企业,松江复制漕河泾开发区的功能,发展创新产业,松江就变成漕河泾开发区的分部。

最痛苦的时期是2009-2011年,那个时候全国GDP增长率在9%,而松江持续两年负增长。当时上海好几个郊区都出现负增长,整个经济往下走。经济转型调整是很痛苦的。经过这几年,上海经济走出来了。松江的影视城、高科技企业、新旅游景点都发展起来。

现在整个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一些成绩,高能耗、高劳动力成本、低品质的产业都迁走了,引进了一批高科技新产业。上海比全国提前一步进入新常态,也是全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样本。

第一步走稳了,但下一步能不能继续走好,是更关键的问题。

“上海智造”的起点

在遭遇转型之痛,并率先开始转型升级以来,上海的经济已经逐渐呈现出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明显改善,但能不能从“上海制造”走到“上海智造”,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创新动力。

草根的创新活力已经开始展现。上海以前靠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实现创新,现在出现了万众创新的平台,给草根创业者更多的机会。各地的创客聚集到这座城市,带着创意、项目、产品,以及改变一个行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雄心壮志。

有人觉得上海城市文化比较保守,不适合创新创业。但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最看中上海的优势是“未饱和”。“在一个创业氛围很浓的城市,最初你会觉得很兴奋,很多技术人才,很多风投,很多创业论坛和活动,甚至很多掮客。但之后你就会觉得头疼,因为太浮躁了,对于想安心做产品的公司来说纷扰太多。”?

有企业感叹,在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一坐,周围男男女女都在谈创业,动辄几亿,能人多,忽悠也多。探讨的不是怎么做好产品,而是如何融资、做高企业估值等资本运作的技巧性话题。所以很多创业者把公司搬到了上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可以专心于技术研发,优化产品,不用花很多时间应付各种人。

随着上海打造科创中心的概念深入人心,全市兴起了一批“上海智造”孵化器,有些是由政府牵头,也有些是企业或高校背景,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和各种扶持帮助。虽然在“暖房”成长的创新项目离对接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但其中或许就有未来的“苹果”。

石良平认为,制造业创新最重要的是打破互联网和工业之间的壁垒。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大部分是在消费、交友领域和支付方面。互联网渗透的一个难点,在于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一个原因是,搞互联网的人对制造业是很不熟悉的,制造业千差万别,不像消费是通用的,它是专用的。第二个原因是,以前形成的专业化分工,造成了所有平台的分割,各个平台难以联通。这都是大机器时代产物,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就是跨界。现在形成的条线管理模式,正好是跨界的障碍。

第一代“互联网+”,解决的是消费和交友,第二代“互联网+”解决的就是制造业。在第一代“互联网+”过程中,上海错失了优势,BAT都不在上海。但在第二代“互联网+”过程中,上海就有优势了。上海的产业结构可以说是全国最全的,上海有很多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制造业企业,其他城市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互联网+”的2.0时代,必然会在上海发生。现在“互联网+制造业”只在小范围尝试,未来“十三五”时期会全面展开。

作为外商投资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站上巨人肩膀”无疑也是提高创新力的一种选择。上海市商务委近期发布“智能制造招商计划”主要内容,旨在把智能制造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方向,鼓励外资投向以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智能控制系统、智能集成服务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最重要的是市场主体的创新力,但政府监管的机制创新,要素配置、资源配置的创新都不可少。

杨雄曾表示,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制造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还不强,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即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汇众力增就业,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汇众能助创业,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汇众资促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需要。

市长回答你

问:这两年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有所下降,请问您是否对上海的经济发展依然保持乐观,不知道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怎样的?“十三五”期间,上海是否还有类似国产大飞机这样的项目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杨雄: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上海经济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我们对上海经济发展是保持乐观的。为什么这么说?全国经济基本面继续向好,大环境为上海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上海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是好的。

上海是比较早的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十二五”期间我们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使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经济速度有所调整,但我们的财政情况、就业情况、产业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这些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也进行了很多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比如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及其他方面很多的改革试点,这些改革红利都会在今后“十三五”的发展当中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上海经济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

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已经确定为6.5%—7%,这个预期目标的确定,是经过我们各方面综合考虑,比如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包括我们还要进行的一些结构调整,应对各方面经济情况的变化,以及就业、财政收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一个结果。

C919大飞机去年在上海正式下线,这是我国飞机工业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我们希望今年还要前进一步,能够飞起来,这将是一个重大里程碑式的进步。当然,“十三五”我们希望而且肯定还会有类似的重大项目带动上海的发展。

第一代“互联网+”,解决的是消费和交友,第二代“互联网+”解决的就是制造业。

猜你喜欢

制造业上海经济
上海电力大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