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诺维梭菌病的诊治
2016-02-19王仁虎
王仁虎
(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羊诺维梭菌病的诊治
王仁虎
(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本文分析诺维梭菌引起的常见病——羊黑疫,指出病原菌及其生物特性、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以期减少疾病的发生,为养殖业带来经济效益。
羊诺维梭菌病;致病机理;防治措施
1 病原学
诺维梭菌是极长的大型芽孢杆菌,粗细一致,两端钝圆,多单在,有时成双或呈短链。易形成芽孢,呈卵圆形,横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近端或中央。无荚膜,有周鞭毛者能运动。严格厌氧,存在微量氧时即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大多数菌株在37℃生长良好[1]。
2 发病机理
诺维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芽孢污染的饲料被羊采食,芽孢在胃肠内由目前尚未明确的途径侵入肝脏。正常肝脏由于氧化-还原电位高,抑制其发芽变为繁殖体,使其以芽孢形式继续潜伏在肝脏中。未成熟的肝片吸虫伤害肝脏使其发生坏死,导致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潜伏在肝脏的芽孢便得到适合的生长条件,快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毒血症,导致休克而死亡[2]。
3 引发的疾病
羊黑疫是B型诺维氏梭菌引发的一种发病快、死亡率高的毒血症,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羊体内肝脏坏死是主要特征。当羊只发病或死亡时,皮下血管充盈,导致表皮发黑,因此称为黑疫。在春夏两季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多发,常呈地方流行性,绵羊和山羊均能感染该病。生长良好的肥胖羊发病多,其中绵羊在2~4岁最易感,1岁内的羊通常不感染。
4 黑疫病症状
4.1 临床症状
同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病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病程很短,大部分发病羊表现为突然死亡,临床症状不显著。小部分羊病程稍长,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放牧时跟不上群,呼吸加快,流涎,反刍停止,体温达到41℃以上,通常拖1~2 d便呈俯卧姿势而死,至今未见过超过3 d死亡的病例[3]。
4.2 病理剖检症状
剖检羊时,可以看到尸体皮下静脉淤血明显,而且肝脏充血肿大、质地很脆,肝脏表面有凝固性坏死灶,且凝固性坏死灶呈灰黑色、不规则圆形。坏死灶的界限很清楚,周围围绕有一条鲜红色的充血带,坏死灶直径为2~3 cm,切面呈半圆形。病羊的特点为真胃幽门处、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而且胆囊肿大,胆汁稀薄,其胸腔、心包内具有大量积液,腹腔内有胶冻样的血红色液体,胴体表面有肝片吸虫成虫存在,其中肝脏出现坏死灶对于羊黑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
5 黑疫实验室诊断
5.1 镜检试验
采发病或死亡羊的肝、脾、淋巴结等器官组织进行抹片,瑞特氏染色后进行镜检,看到单个散在或呈短链、两端钝圆的杆菌,在每个脏器上的密度都很大。
5.2 中和试验
用1万MLD的毒素和所维梭菌病的诊断血清进行1∶1混合,每种取1 mL,在37℃条件下反应45 min,之后对于小白鼠进行静脉注射,注射3只(0.4 mL/只)作为中和组。另外,取3只小白鼠作为对照组,注射毒素液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0.4 mL/只)。结果表明,对照组小白鼠在20 h内死亡,中和组小白鼠全部存活[5]。
综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抹片镜检和中和试验,判定为黑疫。
6 黑疫的防治
6.1 预防措施
黑疫病主要发生在羊身上,建议在发病区重视肝片吸虫的防治工作,进而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黑疫菌苗要在每年的3月和7月注射,免疫后14~21 d即可获得免疫力。死羊一律做销毁深埋处理,污染的范围内要用20%的漂白粉等进行消毒[6]。
6.2 治疗措施
针对病程长的羊,在发病早期对羊群进行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注射一两次。针对病程稍缓的病例,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每天2次,连用3 d。
[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陈溥言.兽医传染病[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王立国.羊黑疫的综合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11):121-122.
[4]汪正发.羊黑疫病的诊治[J].当代畜牧,2014(29):81-82.
[5]张西云,李生庆,沈秀英,等.绵羊黑疫的病原诊断[J].中国畜牧兽医,2007(1):97-98.
[6]王亭亭,范玉霞,刘怀新.一例牦牛诺维梭菌病的病原诊断[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6):122-123.
S858.28
B
1674-7909(2016)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