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16-02-19彭超
彭超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2)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彭超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2)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体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本,重在促进人际和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关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备受瞩目。基于此,在对乡村公共空间结构特征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就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乡村公共空间;结构特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了欣欣向荣的风貌,各地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力度不断增强,在历经多次改革之后,实现了与时代发展的快速接轨,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乡村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其相关建设发展还有诸多需要积极探索的地方。
1 乡村公共空间结构特征
相比于城市,乡村的风土人文气息更加浓郁,追求邻里关系和谐,整体景观布局强调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建筑、色彩等与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河流有机组织在一起,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纵观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出了高度的适应性特征,其中包括自然、社会及人文等诸多方面。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多以宗祠为中心层层展开,依山傍水,与蜿蜒曲折、忽窄忽宽的道路相连,不仅便捷了农业生产生活,还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亲近感。此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还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影响力,不拘一格的雕筑、严谨华丽的祠堂等传播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条,洗涤了居民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其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2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缘于生产、人文、资源等因素的差异,乡村与城市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上大相径庭,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要实现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的完美融合,应保证其完整性、人文性及生态性。
2.1 完整性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目标是满足居民的多维需求,包括精神、物质及心理等。具体来看,应充分考虑各相关构成的功能定位,如休闲娱乐、互动交际等,合理排布空间内道路、绿地的规模,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丰富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注重凸显出村落独有的文化风采,除选用气候怡然的植被外,应适度增加功能定位清晰的环境小品,牵引当地居民心灵共鸣,满足其个性心理需求[1]。
2.2 人文性
人文主义源于拉丁文,其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聚集民心的强力纽带,亦是稳定社会建设的基础。当前城市的公共空间已成为城市关怀人和陶冶人的主体部分,分别从物质性和社会性方面已经做到信息传播和交流的理想化。但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重组、价值取向和活动需求等方面而言,做得还远远不够。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回归人本,尊重多元文化生态体系,奠定居民良好的精神、情感、信仰寄托,刺激其产生归属感、归根感,这是新农村生生不息的基液[2]。正如德国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所认知的那样,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与社会生活隐存着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在某种意义上映射了一定的文化体系内涵,能够帮助个体在群体社会中找准定位。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文性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有利于风俗文化的延续与发生。
2.3 生态性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今天,生态建设成为了一系列社会活动的主流。尤其对于乡村而言,其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天然的亲近感,为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生态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就居民活动、组织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准人文与生态契合的基点,空间特征尽量保留农村的固有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尊重大自然的生长规律,科学布局植被分布,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实现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以一种最亲切的姿态实现旅人与自然亲密接触,赋予空间以情感。对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式方面,以历史延续性的思考视野完成合理化建构。
[1]安旭,陶联侦,白聪霞.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方法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28-234.
[2]田韫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229-232.
TU982.29
A
1674-7909(2016)2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