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伴乐无穷
2016-02-18杨国存
杨国存
1966年我完小毕业,正准备考初中,那一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击碎了我的大学梦。1968年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我们1966届和1967、1968届三个年级在村里合成了一个初中班。两年初中仅学了一本政治语文和一本数学。初中毕业时兴推荐上高中,我因出身中农而名落孙山。
我这个未进过高中门,同时属于滥竽充数的初中毕业生,是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走出了家乡那片黄土地,由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
我自幼酷爱读书,喜欢写作,主要是受本家常妮叔的影响。1960年,16岁的他就在《内黄文艺》上发表了小说《新媳妇》。他成了我崇拜的偶像,那时我就偷偷做起作家梦。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冯德英的《苦菜花》,后来又读了他的《迎春花》《山菊花》。书中那优美的语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为我这个农家子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自此书成了我生活中的挚友。在高小二年,我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那时老师很少布置课外作业,我除了学好功课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了《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二十部小说。进入初中,我开始涉猎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名著。“文革”期间没有书读,还读过手抄本如《一双绣花鞋》《余飞三下南京》《十二张美人皮》等。
1986年2月,内黄县重新隶属安阳市。那时,我在村里当民办教师,曾在我村插队的知青刘海清同志在安阳日报社当编辑。知道我文字功底的刘海清写信鼓励我写稿。我把一首小诗《送粮路上》寄到报社,很快就在1986年4月14日的副刊发表。同年7月17日,《安阳日报》副刊发表了我的散文《我爱枣乡》。因时有文章见诸报端,经人推荐,1986年9月,我调入县政协办公室搞文秘工作。
在政协,我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坚持业余写作。1987年,我在市以上媒体发表稿件105篇。因成绩优异,1989年3月,我调入县委宣传部,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以《安阳日报》为根据地,在全国多家媒体发表新闻作品上千篇,并有60多篇在国家、省、市级新闻单位获奖。多年的新闻写作使我的文字功底更加深厚,这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子在忙碌的工作中如流水般平淡滑过,时间如白驹过隙,几十年一晃而过。我回首走过的路,比起小时候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是那样的平淡无奇。
前些年,时兴副科51岁,正科53岁退二线。2005年我刚过50岁事业就画上休止符,成了闲云野鹤,享受起社会赋予的人生美好时光。50岁是幸福盈盈的时光、美好绚丽的风光。我处在这个年龄段,尚有体魄精力,闲时又想起了小时候的爱好兴趣,迷上了散文写作,当起了自由撰稿人。我把这闲暇时间看作一笔难得的财富,百倍珍惜,尽情享受。每每坐在电脑前,敲出一个个文字,写出一篇篇文章,发出一封封电子邮件时,我从内心里就会涌出一股暖流,因为儿时的理想已经展开了翅膀,在自由的天空翱翔。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属于草根阶层。我的童年是在泥田里跌滚摔爬度过的,因此我自称是个头顶高粱花子从田垄里走出的泥腿子作家。以书为伴乐无穷。书在我生命中就像空气和阳光,一刻也不可离开。闲暇时,重温一下名著,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现在我正在认真阅读河南作家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有生之年,我要“心作良田笔作犁,一生耕耘乐不疲。用笨拙的笔写出心中的喜怒哀乐,把想要说的话流向笔端,诉诸文字”。那样,正如我自幼就欣赏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说的那样:“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