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印刷厂参观有感
2016-02-18绿茶
绿茶
笔者借赴欧洲之机,参观了欧洲几家标签印刷厂,当时心里非常震撼。与国内标签印刷厂相比,欧洲标签印刷厂有太多的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又不能简单地用孰长孰短、孰优孰劣来比较。也许大家会说,国情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但是,既然欧洲大部分标签印刷厂都这么做了,国内标签印刷界的同行不妨看看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大多是一个人开机,只有极少数难度非常高的印件才两个人开机
虽然以前也听许多去过欧美标签印刷厂的同事说过,欧美标签印刷厂只有一个人开机,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欧洲的标签印刷厂几乎都是一个人在开机器。他们的印刷机速度在50~100米/分钟之间,从简单的几色纯柔性版印刷到连线网印和烫印的复杂印刷工艺均有,但诺大的厂房里并没有多少人,每台设备旁只站着一个人,似乎连巡检员的比例都不高。
一个人开机,这在国内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般情况下,国内标签印刷厂每台印刷机都需要三个人,水平高一点的企业可能会是两个人,但两个人开机,一有状况就会显得手忙脚乱。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与我们如此不同呢?真的是因为国情不同吗?也许是他们的人工成本高,不可能多人开机?也许是他们的印件相对简单,不需要多人开机?也许是他们的操作工人技术熟练,跳槽率低,没必要多人开机?也许是机器先进,套印稳定,故障率低,辅助设备多,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不需要多人开机?……这些确实可能都是原因之一。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而我们就做不到呢?我无法回答,但希望我们也能够做到的这一天不会太远。
国内标签印刷厂这几年发展太快,对于印刷机长的需求太大了。因此,我们看到,标签行业主动跳槽和被动跳槽的人比比皆是,人员很难稳定下来。即便是三个人开机,其中两个人有可能是学徒,另外一个人是半个机长。现在,就有老板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应对用工短缺的困局。
第一种:花大价钱买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用好机器来代替需要熟练技术的工人。的确,这样有助于缓解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因为老设备上的熟练工人比不过好机器上的新手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与产能。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操作人员数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但还是有不少案例证明,在处理故障或问题时,新手力不从心,好机器白白浪费。
第二种:花大价钱留住人,让熟练的工人代替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他们认为,这样的机器就足够了,性价比高,产能和印刷出来的产品品质并不低。而且,由于操作人员稳定,产品品质也能持续提升。
第三种:抱着“先买设备来这个行业试试金”的心态,先高薪挖人,但由于业务跟不上,导致机器闲置,人员对技术慢慢生疏。
这样看来,到底几个人开机似乎更是一个管理问题,甚至是行业和社会氛围问题。总之,一言难尽,笔者不免感慨万千!
女性也可以开印刷机
也许是现代化工具配备较齐全的缘故,欧洲标签印刷厂里居然有女性开印刷机(虽然我只看见一台设备是女性开机)。上下卷不用人工搬动,使用工具就可以轻松搞定;版辊、网纹辊均为套筒式,更换起来非常方便,这似乎也难不倒女性;而真正印刷部分又不需要花费太多体力,所以女性操作起来也并不吃力。难怪在2013年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女性,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今年8月11~16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中,中国队派出的也是女将,是来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张淑萍同学,最终夺得银牌。
除了生产线上,在欧洲标签印刷厂里,调墨、大品检机检验等工序也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女性开机,代表着欧洲印刷类生产工具已经达到女性体能可以接受的范围。然而在国内,几乎没有哪家印刷厂的机长是女性。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问题可能出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工具贵,所以国内的印刷厂舍不得购买。还有就是人员意识问题,比如,现在车间里面有几个开机器的是大学生或印刷类技校毕业的?好多男性都不愿意吃苦,更何况女性。
没有拆掉保护罩的机器
在国内很多印刷厂里,出于碍事、处理问题不方便等原因,机器的保护罩会被拆掉,所以工伤事故也就特别多。虽然有些工伤并非由此所致,但这已经为工伤埋下了祸根。
难道老外就不会觉得不方便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们以人为本的观念更重。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预防上,减少机器运转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如果要处理问题,就一定停机处理,绝不做危险动作。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为此付出的工伤代价太多了,真真正正是血的教训。
以上是笔者欧洲参观感受最深之处,也许国内同行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达到类似程度,但至少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努力追赶的方向。只要方向对了,再远的路我们都可以到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