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奖奖金用之不竭的秘密

2016-02-18

中国总会计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瑞典克朗诺贝尔诺贝尔奖

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久前已经全部揭晓,每个奖项获得者可获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0万美元)的奖金,发放奖金总额4000万瑞朗,这笔钱已经超过了诺贝尔的遗产3100万瑞郎。既然一年的奖金就超过了诺贝尔奖设立之初的金额,而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115年,那么,这钱为什么会用之不竭呢?

一、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发起人——爱弗雷·诺贝尔17岁就离开了瑞典到世界各地游学,起初研究硝化甘油(一种液体炸药),后来取得了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等二十多项发明,诺贝尔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炸弹之王,同时也从一个穷学生迅速成为了世界巨富,之后又开采巴库油田,财产达到了3300多万瑞典克朗。他在逝世前一年立下了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出,成立基金会,将利息划分5等份,每年分配给在某些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1900年6月确立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皇家卡罗琳医学院、瑞典科学院和挪威议会的诺贝尔委员会。遵从诺贝尔遗嘱,设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每份奖金为15.08万瑞典克朗,相当于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但此后,诺贝尔的奖金数额不断缩水,到了20世纪30年代,诺贝尔奖金已只相当于1901年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税率也严重影响了实际奖金。1914年以前,基金会交纳的税率为10%。之后,瑞典政府通过了一项“临时国防税”,使基金会的交税率成倍提高。1923年的奖金创下了历史最低值。

当时还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1968年是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瑞典国家银行提供了1650万瑞典克朗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为瑞典银行经济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发经济学奖,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按照诺贝尔逝世前的意愿,较为理想的诺贝尔奖的金额是应该能够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

1923年之后,诺贝尔奖金数额开始逐渐恢复,逐年扩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数次贬值,奖金实际价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直至1991年才首次超过1901年时的实际价值。

1991年至2001年这期间的诺奖得主最为“幸运”。1991年诺奖奖金数额一跃调整至600万瑞典克朗,实际价值和1901年的奖金相当,诺奖在首次颁发的90年后方才回归初衷。随后,奖金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都稳步上升,直到2001年诺奖奖金的实际价值达到历史最高点,相当于1901年的144%。

2001年以来,诺奖奖金的名义价值都固定下来,每年都是1000万瑞典克朗。但实际上因为全球经济低迷和汇率变化问题,诺奖的实际价值连年下降。2012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奖金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

二、诺贝尔基金的运作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900年,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建立的私人机构,专门管理诺贝尔遗产及诺贝尔奖的颁发。

诺贝尔基金会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理事会和董事会、四个奖金颁发机构、五个诺贝尔委员会、四个诺贝尔学会。其中理事会和董事会在诺贝尔基金会的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由各奖金颁发机构挑选,总共有十五名理事。理事们选举产生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但正副董事长不在此内,他们是由瑞典政府任命的。理事会的其他主要任务是,审阅董事会的年度报告及审计员们的财务报告,并对董事会当年的工作进行审核批准。

基金会的董事会,由五名董事和三名副董事组成。他们从董事会的成员中,选举一名执行主任。董事会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基金和基金会的其他财产。

执行主任是基金会的行政负责人。他负责起草基金会投资政策的基本方向,就投资和人事等问题向董事会提出建议,以及管理基金会的各种财产。他还负责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隆重授奖仪式的安排工作。在五任执行主任中,最杰出的是拉格纳·索尔曼,他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生前好友与合作者,也是他的遗嘱的执行人之一。索尔曼先生从基金会初创直到他在1984年去世,曾在基金会里担负过不同的职务,他在工作中始终贯彻执行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精神。基金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执行这项遗嘱方面所具有的热情和所进行的献身工作。

基金会在前50年遇到了许多挫折。税务问题是其中之一。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人们还没想过税收问题,尽管诺贝尔遗嘱监护人一直要求对该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进行税收豁免,但没人理会。1914年以前,基金会交纳的税率为10%,还勉强能维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过了一项“临时国防税”,使基金会的交税率成倍提高。1922年,当年的累征税负,已大于1923年的诺贝尔奖金了。所以,1923年的奖金创下了历史最低值。

从此以后,关于是否该给基金会免税,一直是瑞典议会的议题。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结果:议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瑞典议会的这一决定,也感染了美国人,美国规定从1953年起,诺贝尔基金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2011年末的数据显示,诺贝尔基金会的总资产是28.6亿瑞典克朗,要支付每年每项1000万瑞典克朗合计5000万瑞典克朗的诺贝尔奖金,此外每年还要花费6998万瑞典克朗的开销。在这6998万瑞典克朗的开销中,支付给诺贝尔基金委员会成员的报酬是2737.3万瑞典克朗,基金运营费用2058.1万元,获奖者领奖所参与的诺贝尔周(The Nobel Week)也要花费2018.3万瑞典克朗,再加上其他一些杂项。

每年4%的运营费用,再加上3%的通胀调整系数,那就意味着诺贝尔基金必须长期实现7%的年化回报才能够勉强打平,确保资产和奖金的保值。

我们知道沃伦·巴菲特投资的年收益率是20%,但诺贝尔基金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众多基金中并不算突出。

三、诺贝尔基金的投资之道

最初诺贝尔的遗产只有3100万瑞朗,从1901年至今的115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最初诺奖金额并不高,1901年首次颁奖,根据诺贝尔当初的遗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但此后奖金数额开始缩水,甚至1923年已经降到了最低11.49万瑞朗。尽管此后奖金名义数额在增大,但因瑞朗的数次贬值,实际价值一直难以达到1901年的水平。

直到1991年,诺奖金额升至600万瑞朗,才与1901年首次颁发的实际价值相当。也正是从1991年开始,诺奖金额连年上升,到2001年已经上涨到1000万瑞朗,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虽然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投资不力,但总资产仍然高达28.6亿瑞朗,是设立之初的92倍。

3100万瑞朗竟然花了115年还没有用完,还增值92倍。为何诺贝尔奖金始终发不完?是因为投资有道。当然诺贝尔基金的投资在专业投资者看来,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而之所以如此,在于很多年头中,诺贝尔基金会是戴着脚链在投资。

诺贝尔虽然是当时最伟大的发明家,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创新,但是在金融领域,诺贝尔却与创新无缘,反而是相对保守得很。在其遗嘱中,诺贝尔要求将诺贝尔基金投资于“安全证券(Safe Securities)”,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就意味着诺贝尔基金只能投资于债券。而大量的历史数据早已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债券投资,虽然可以跑赢通胀,但是要满足诺贝尔基金会的开支政策还是不够的——毕竟1871年到2001年美债收益率不过4.7%而已。由于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

束缚诺贝尔投资手脚的另一件事便是上文提及的税收。

说1953年对诺贝尔基金会是历史性的一年毫不为过,那一年它不仅获得了美国政府豁免其税收的优待,而且也解开了一项重要投资限制,即从那时开始诺贝尔基金可以投资股票了,于是诺贝尔基金终于有了几分现代基金会的味道。

束缚诺贝尔基金的魔咒还有一个。因为传统,绝大多数基金会只允许将基金的利息、股息和租金收入用于开支,这就强迫基金会将主要资产投资于可生息的资产,诺贝尔基金是这一传统的坚强捍卫者。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投资理念的进步,许多有先见之明的基金纷纷修改规定,比如著名的耶鲁校产基金早在1965年就废除了这一限制,允许使用基金增值部分用于开支。但诺贝尔基金直到2000年才解除这一限制。

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才成立了包含外部专家的投资委员会,专门负责投资相关的具体事宜。这标志着诺贝尔基金走上了现代基金之路。

虽然从1953年以后,诺贝尔基金会的经济状况已经大为改观,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迎来真正的黄金期。在此期间,由于全球股市增长迅速,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持续增值。不过事情总是一波三折。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令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诺贝尔基金会在两年之后不得不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名为“招募人”的上市公司名下。1990年初,诺贝尔基金会在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大大赚了一笔。2000年1月1日,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像过去那样,奖金只能来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它也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例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当然,投资也有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诺贝尔奖基金也产生很大冲击。诺贝尔基金会的2011年年报显示,由于全球股票市场不振,其股票投资亏损了1900多万瑞朗。因此,从2012年开始,诺奖金额降低了20%,每项奖金由1000万瑞朗降低到800万瑞朗。2012财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诺贝尔基金的账面利润继续亏损3740万瑞典克朗。不过,其资产规模倒是略有增加,主要原因在于诺贝尔基金会进行了组合投资策略,分散了投资的风险。除了股市略有亏损外,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达到3.3%,所投资的房地产基金的价值增长了3.4%,对冲基金投资组合上涨了5.7%,私募股权市场投资更是得到了12%的回报率。

根据诺贝尔的内部投资指引:诺贝尔的投资分派为50%左右股票(上下浮动10%)、20%左右固定收益资产(上下浮动10%)和30%左右另类资产(上下浮动10%),另类资产则包括投资不动产和对冲基金。

从其近5年的实际投资来看,也基本遵从内部指引。近5年投资数据见图。

跟当前的一些新式基金相比,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模式显得过于偏保守和学院派了。以现在的一些慈善基金、校产基金等大型基金会来看,它们的投资理念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有代表性的是执掌耶鲁校产基金的大卫·史文森所倡导的“先锋投资”理念。

先锋投资,其实就是尽可能投资非传统的投资类别,在千军万马挤股市债市独木桥的前提下,另辟蹊径,既可以规避股市萎靡的负面影响,又可以降低总体投资的风险。

以诺贝尔基金折戟沉沙的2011年为例,当时耶鲁校产基金在美国股市只投资了不到7%的资产,所有股市资产加起来不到资产的16%,而与此相比诺贝尔基金会却投资了22%的资产在美国股市,所有股市资产达到47%。债市上,耶鲁校产基金投资了4%,而诺贝尔基金会却投资了20%。

耶鲁根本没在这方面上花太多文章,这些新式基金主要是大举投资了三类资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资产和包括林地、油矿在内的实物资产,三者合计占了总资产的82%。勇于投资另类资产,使得耶鲁校产基金在截至2011年的15年获得了14%的年化回报,每年资助耶鲁大学运营的资金也从本世纪初的每年2亿美元左右增导至如今的每年10亿美元左右。而与之相比,投资理念保守的诺贝尔基金却只能削减诺贝尔奖金。

参考文献:

[1]张翼轸.诺贝尔奖114年钱都没用完,为什么依然是个投资杯具[OL].百度百家,2015-10-9.

[2]诺贝尔奖金百年增值百倍的秘密所在[OL].搜狐理财,2015-10-10.

猜你喜欢

瑞典克朗诺贝尔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知多少
阿克苏诺贝尔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爱立信发布2015年第1季度财报
诺贝尔的防爆包装——纪念诺贝尔诞辰18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