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内核、生成及当代价值

2016-02-18温文妮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哲学

温文妮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河源 517000)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理论缘起必然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1]337-338所以,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真实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深刻内涵。

1.自然观不断改变过程中带来的理论逻辑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起点,当时影响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有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与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

在古希腊时代,无论是希腊先贤哲学家,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自然当作是一个生命机体,关注的是自然的灵魂,这种观念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是由质料和形式这两种原因造成的,质料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原始物质,形式是自然事物存在、运动和目的的来源。而这个“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中依然充满神秘性。

随着近代到来,一种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位置。新的自然观,借助希腊自然观的隐喻观念——把自然比喻为“生命机体”也建立了一个相似的隐喻,就是把自然当作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最经典的表述者是笛卡尔,他认为自然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这是自然存在的区分,它们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本质上属于结合希腊“有灵”和近代“机械”的唯心主义有机论自然观。但它克服了之前近代自然观的机械性,使近代自然观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特别是黑格尔的自然界辩证运动思想,第一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描述成一种辩证运动的过程。

马克思正是在学习德国古典哲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自然观。他发现虽然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克服了近代机械自然观的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不足,就是这样的自然观具有唯心性与抽象性。由此,马克思把自然置于历史和社会的基础之上,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走向,这使得他的生态思想从理论来源上就具有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包含着社会与历史因素,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批判价值。

2.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18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纪元,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工业文明逐步代替了农业文明,在其进程中大生产、现代化企业取代了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工作的方法,造成了社会物质需求的急剧增加,社会精神需求也在急速增加。这样一下子各种各样的工业产品涌进资本主义市场和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彻底得到了改变,人控制自然的膨胀心理愈演愈烈。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大自然,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大自然的痛苦之上,并且自得其乐。

历史的发展还在继续推进,之后的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生活方式又一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电灯、电话、电视等电器化设备从开始的不可想象到后来的普遍应用,又一次彻底改变了普通群体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类的新认知。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将人类的物质文明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台阶。因此,一些资本主义理论就主张人可以控制自然的思想,过分崇拜人的能力,把人类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大自然的主人,而忽视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过于唯心主义,否定唯物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在物质文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永久性伤害的环境问题。水利资源、风力资源、矿产资源等过度的开发和利用,随着资源的毫无计划性地过度利用和索取,人类面临着重大的大自然失衡的威胁。还有燃煤、燃油带来的空气污染等,现在已经明确摆在了各国的面前,肆无忌惮地索取和污染,忽视对于大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尊重,人类已经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警告。这一切客观事实,都证明了这种理论的荒谬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结合他对西方自然观的思考和总结,作为对于这种资本主义理论的一种批判性的武器就诞生了。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起点是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两部文献中。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前提,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揭示人—自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而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则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注意到当时环境污染的危害等。随后,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著作当中不断深化,从中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架构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

(1)“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19世纪初,恩格斯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次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结果,常常又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了。”[2]519他认为人们这种“改造自然”忽视了自然规律,而偏偏“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3]541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来进行生产活动,才会使自然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发生“自然的报复”。

(2)“人的双重属性”的思想[4]33。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虽然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但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这意味着要关注人与自然的统一,也要统筹社会的多面协调发展。首先,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5]384马克思恩格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与自然和平相处,把自然界当作是自己的“无机身体”,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其次,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6]121-122也就说社会的存在要以自然为前提条件,而社会想得到进步更要关注自然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去发展,否则社会的发展难以为继,也是不可持续的。

2.探索生态问题的产生根源

(1)“物质变换”的循环发生断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他认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来说,劳动生产力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7]560也就是说,可以把生产劳动的实质看作“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如果想要自然生产力能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动力,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非静态的、可持续的平衡,那么人类就要在社会发展中合理地调节物质变换,使之没有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这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反之,肯定会造成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中断,进而引发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这就是马克思从“物质变换”角度提出生态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即没有按照物质循环思维去思考环境而造成的。

(2)工业文明的本性存在痼疾。工业文明的社会运用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社会繁荣和富足的现代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十分肯定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的同时,也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第一,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偏颇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人类按‘唯利是图’的原则,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发生冲突”[8]69,而且恩格斯原来就警告过它是以人为中心统治自然的思想为指导的,这样的观念会产生只有人有价值而自然没有价值的逻辑。第二,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有问题的。《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单纯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的,而工业文明身处这样的资本本性之下必然会产生“双重剥削”。一是对工人的剥削,资方付给工人低工资,仅够维持自身的再生产,是一种对“自然劳动力”的慢性破坏。二是对自然的剥削,无限制地不珍惜利用自然资源,甚至掠夺、浪费和破坏自然环境。

3.解决生态问题的初步探索

(1)生产方式的改变。马克思认为工业的生产方式都是考虑“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以后才显示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8]519也就是说环境问题是线性经济造成的结果,而人类仍然按照传统工业模式的非循环思维对待生态问题。因此,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本身不能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它的解答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行动,关键是生产方式转变。新的生产方式,是按照生物圈物质生产的过程,用生态工艺技术替代传统工业技术,修补“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裂痕,恢复断裂后的物质能量循环,这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有效的出路。

(2)生活方式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时,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82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人类消费物质的方式,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结合马克思的原话和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可以发现这两者其实是一对孪生姐妹,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会造成以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这种追逐高消费的观念和资本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把社会引向消费主义的方向,人们会“只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11]467,长此以往地球将没有足够资源去支撑,因此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人类一项非常紧迫的使命。从目前的生活现实角度,转变生活方式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解决贫困消费不足的问题,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抑制异化消费和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贯有系统性和统一性,在生态哲学理论上也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12]23。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一次又一次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大环境,面对这种人控制自然而把自然当作工具的资本主义理论泛滥,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总结和分析了问题,并且找到问题的内在和外在因由,系统化和统一化地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肆无忌惮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危机和矛盾,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做到可持续发展。之所以工业文明会出现矛盾和危机,其中的内在原因在于一切因素的资本化。资本主义总是把商品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置,所以不顾及生态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界一味地索取和掠夺,必将为后续的发展和生存埋下不可避免的祸患。

从马克思早期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性和统一性的生态哲学思想理论。从之后的中期作品《资本论》以及后期的《历史学笔记》中,都能够看到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理论对于人与自然有着较为系统性的思考和统一性的理论梳理,也深刻阐述了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考虑到可持续性问题,对资本主义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异化的思想和现实进行了较为鲜明的批判,并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终的发展方向。人类和自然本身就是相互统一的,是一种看的见的、具体的统一,历史的统一,现实中的人与自然的发展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人类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人类和自然相互统一,人类建立在破坏自然的基础上的发展,必然不能长久,最终将自食恶果。

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平衡性主要指人类的发展规律必须建立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如果破坏了自然界的结构平衡,那么后果就是大自然会丧失自我平衡、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能力,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最根本的依靠和根源,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前预警人类,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界平衡规律的基础上,足够尊重自然,爱护人类大自然的家园,大自然才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后盾,并成为我们最可靠的家园。

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人类要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通过向自然索取来获取自己所需。但是我们每一次的索取都要尽量克制或者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索取,否则大自然会给予人类最严厉的惩罚和最难以承受的报复。我们在改造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一定要谨记,不能像统治敌人一样,更不能把自然界放在自己的对立面。相反,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指导下,把人类的发展融于大自然的持续发展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探究

随着人类历史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价值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指导,为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平衡统一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也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科学的理论视角、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理论视角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告知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资本主义理论中人控制自然的膨胀理论缺乏科学性,我们必须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大自然存在的客观规律,并且学会科学利用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这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盲目崇拜人而忽视自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及时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一味地破坏大自然,而是必须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统一发展的、相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破坏,预示了人类如果一直这样毫无节制地对待大自然,那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界带给人类的大灾难。

《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也明确写出,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人类面临严重的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终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这些预示到如今已经大部分得到了印证,目前全球都在为生态平衡而做不同的努力。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理论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全人类社会文明建设具有极强的现代价值,值得尊重和学习探究。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为依据,致力于协调好生态与发展的平衡问题,不断努力克服长期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最后的目标就是能够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

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唯物史理论基础

“由种种人类生态学现象的现实存在,是能够再进一步上升提炼为哲学观点的,可以建立一种能说明历史演变规律的历史观,生态学的历史观”[13]57。这种“生态色彩”的历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把和谐社会概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思想是胡锦涛同志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理念。和谐社会明确定义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系列的精神实质,无一不是建立在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基础之上。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发展之路的一个非常良好的体现和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和总结。

构建社会主义特色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必须用唯物论来引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科学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科学发展,最终才能建立一个长足发展的、人与自然都良性发展的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社会,禁止无节制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并且以降低环境污染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者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法论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走的是先污染破坏、后治理保护,追求经济的增长,粗放开发资源的旧工业化道路,这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遭到破坏的局面。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民群众受到了空前的自然报复,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非常态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集中科学地表达了正确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主义生态哲学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观点否定了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的膨胀思想理论,及时向人类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也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合理的指导,要求更多地从制度实践上去解决生态问题,把协调人们在分配和使用生态资源中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合理机制作为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不是仅仅改变人民群众生态价值观念,增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因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把生态危机生产的根源归结在资本主义的本性、它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上。许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只有打破资本的全球权力关系,用生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并鉴于目前我国国情和生态情况,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地生产[14]92-93。也就是说,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只顾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不顾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应该维护平衡整个自然的生态状况。不应该继续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而要采取新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责任在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大自然,坚持走新工业化道路,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在保护好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再期求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人类文明的良性发展。

四、结 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在工业革命发展的初期就已经慢慢成型,为人类社会建立在掠夺大自然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对于当时膨胀的人控制自然思想理论及时提出抨击,也及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牵制力量,提醒世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并且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利用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为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思想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充分利用。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徐水华,刘勇. 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生成逻辑[J].前沿,2011(5): 185-188.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贝拉米·福斯特. 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 耿建新,宋兴无,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本·阿格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 慎之,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2] 陈食霖.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J].江汉论坛,2014(4):88-91.

[13] 孙娜论.生态史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科学经济社会,2012(1):57-60.

[14] 王雨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