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GP到ESP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定位与转型
2016-02-18刘伟香
□李 力 刘伟香
从EGP到ESP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定位与转型
□李力刘伟香
摘要:文章根据高职英语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通过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定位,提出了EGP与ESP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取和编排、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高职英语从EGP向ESP的顺利转型。
关键词:高职英语;EGP;ESP;转型;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研究主要分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两大类。EGP是指通用型英语即一般用途英语,也称公共英语,主要以语言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侧重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一般的社会交际能力。相对于通用英语(EGP),专业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相关,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包括金融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ESP从语义、语法、语用、修辞和语篇等角度探讨和分析英语各种功能的特殊性和规则性,并注重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经习得的语言能力基础上向专业技术领域延伸和发展,从而服务于自己未来职业或事业[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和我国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化,各个专业领域对英语的需求不断增加,通用性英语不断遭到冷遇。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基本上还是以EGP教学为主,忽视了对英语学习者所需要具备的行业英语的教学。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也在努力寻求英语教学改革之路。一些学者,教育专家提出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国外日趋成熟的ESP教学模式。虽然以培养专业型英语人才为目的的ESP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契合的,然后仅有这样的理念和指导原则,并不能保证实际教学的成功。一些高职院校尝试着引入ESP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薄弱,加上课程的设置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师资力量匮乏等,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状况
由于我国高考制度高分高校的状况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高职教育历来被定位于高等教育的最底层次,被边缘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比较复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英语和文化底子普遍比较薄弱;主观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感到低人一等,就业前景渺茫,在心理上有较大的落差,学习动力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以EGP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应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作为目标,这种枯燥单一的语言知识灌输,使原本基础不好的高职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多数学生表现出了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等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即使通过了PET三,四级考试或者A/B级考试,但是学的是哑巴英语,英语的应用能力很差;多数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英语水平达不到专业岗位的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也多处被动,尴尬的地位。
(二)教材内容
现行流行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新编实用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与研究出版社),《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与教育出版社),这些教材依然沿用着“词汇到课文内容再到课后练习”这一传统模式,从总体上讲都属于EGP的范畴。这些教材内容无法与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从职业技能课的角度看,具体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英语工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应该是ESP教材所承载的内容。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ESP教材非常少,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由于ESP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学科和门类,学习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教材很难做到统一,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加上ESP教材的编辑者大部分来自于EGP教学领域的教师,对于ESP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能力需求并不十分明确,其结果就是所编写的教材偏重知识的介绍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没有针对性,专业性不强,无法满足专业英语的教学需求,以至于学生无法利用在EGP阶段所学到的技能在ESP阶段得到提升。
(三)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无论从教学理念,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还是从课程设置上都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并没有进行根本性地改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太以自我为中心,舍不得放下架子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调适,造成理想性大于实用性,因而其目标指向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其次,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科学。通过对高职院校进行了解,传统的“重EGP轻ESP”的教学观念在高职院校中并未转变。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设置ESP教研机构,也没有按照大纲的要求组织和安排相应的ESP教学活动,更不用说ESP,EGP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了。与此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被大幅压缩,一些学校只开设EGP课程,而ESP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或者考查课出现;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设ESP课程。这就导致了在EGP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只是基础语言知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实际工作需要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学校虽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EGP课程设在低年级段,将ESP课程设在高年级段,但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要求,造成EGP教学与后续ESP教缺乏有效关联,这种先“基础”后“应用”分段式的课程设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高职院校无论EGP还是ESP课程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单向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实施填鸭式输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以讲解课文为主,将课文的内容逐句进行翻译,分析一些专业英语中的语法现象,通过练习巩固语法知识,忽视了语言规律和语篇特点。长此以往,这种单项输入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四)师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实现从EGP 到ESP的转型,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ESP师资不足是一个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英语语言能力欠缺,无法进行真正的ESP教学。目前我国高校ESP课程基本上是由专业课教师队伍中,英语语言水平较好的老师承担;他们长期从事专业课的教学,有着丰富的专业课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语言知识,明白学生的专业需求,但是语言技能却局限于阅读和翻译的哑巴式英语,既无法用英语流利表达自己的思维,更不了解语言教学的规律,往往依靠大量的汉语,用传统的阅读-翻译的方式进行教学,偏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原本从事EGP教学的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素质和语言教学经验,这些教学实践及经验有些可以直接应用到ESP教学实践中,但是这些直接移植远远无法满足高职英语教学对ESP师资的需求。由于不了解教学内容,从而无法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教学的重点也只能放在分析词汇和语法上,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作用微乎其微。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语言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专业上的”门外汉”。显然,现阶段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无论从授课方式,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都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定位探索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刘润清在谈到未来高校英语发展趋势时,曾说到:“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它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2]。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分为基础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两个教学阶段。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3]。
EGP和ESP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上有区别,但并非对立。相反,两者同为高职英语的必修课,之间相辅相成。从学生培养和教学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可以把两者视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不同层面[4]。一方面,EGP是ESP教学得以成功实践的基础。如果缺乏基础的语言知识,即使学生具有再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达到跨行业、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另一方面,ESP是对EGP的应用和升华。实施ESP教学并不会削弱EGP的教学地位,相反ESP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恰恰弥补了EGP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因此,EGP和ESP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高职英语教育要肩负起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语言交际人才的历史重任,就要遵循先基础,后专门用途的基本规律,将EGP和ESP有效结合,这才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实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现实的高职高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EGP和ESP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从而实现专业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才是高职英语改革的关键。
三、从EGP到ESP转型的有效途径——ESP+ EGP教学模式
(一)教材的选取和编排
教材是教学之本,高质量的教材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高职ESP教材的选择要改变大而全的指导思想,注重其实用性,针对性和够用度。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不同,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应体现职业性,例如酒店管理,旅游商贸,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需要进行较多的口语交流,因此选择的教材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机械,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通常要求看懂简单的机械操作英文说明,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偏向于侧重读写能力的教材;换句话说,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以满足学生ESP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鉴于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自编,或者对于现有教材结合本院专业的特色进行改编,或者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合作编写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更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化需要。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
英国学者Robinson指出:“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教学的真正目的。”[5]科学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根据上文分析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专业的实践性,在夯实的语言基础上渗透ESP知识,从而实现英语教学从EGP到ESP的成功转型。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英语教学,例如第一阶段,集中进行EGP教学,夯实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基础语言知识,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例如听,说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的能力。第二阶段,在进行EGP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设计,开设相关的ESP选修课程,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可以视自身的需要,在不耽误其他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已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过渡到ESP阶段的学习。第三阶段,由EGP逐步过渡到ESP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将ESP渗透到EGP教学中,例如布置与专业相关的作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加入相关专业内容和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第四个阶段,将ESP作为必修课,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集中强化ESP教学,主要涉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术语和语境的英语表达,培养学生懂专业又懂英语的能力。此阶段在内容上应循序渐进,才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对他们自身发展和就业有益的东西,迎合市场的需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ESP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是值得推荐的,它以真实的职业情境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内容分化为若干任务目标,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例如,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通过在不同情境下如模拟招聘会,商务谈判,产品发布会等用英语独立或者协作完成面试,商务洽谈,产品介绍等真实的任务,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发展以人为本的综合技能,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
(四)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EGP向ESP转型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实现EGP+ESP教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学校要鼓励EGP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他们主动地突破传统的纯粹英语语言专业知识教学的狭隘视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通过阅读某一领域的专业书籍或者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在当前ESP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下,EGP教师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也是改善目前ESP教学现状的途径之一。Dudley-Even St John(1998)对合作教学进行了合理分析,他们提出ESP教学首先要从合作开始,同院系取得联系,了解大纲对不同课程的要求,找到对本专业英语语言感兴趣的专业课教师,建立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教学团队合作关系[6]。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双方可以成立合作小组,在ESP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而进行合作教学,从而实现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势互补;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要肩负起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就应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决定了只有将EGP和ESP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高职英语教学才能完成其转型,从而才能实现外语人才专业化,专业人才外语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 [A].M.Tickoo(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RegionalLanguageCentre,1988.1-13.
[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章素苹.EGP与ESP有效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学[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3-84.
[5]Robinson P.ESP:The Present Po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0.
[6]Dudley-Evans,Tony.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5.
责任编辑时红兵
作者简介:李力(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学;刘伟香(1979-),女,江西萍乡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 “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从EGP 到ESP的转型——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编号:15WX309),主持人:支菊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