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间的方圆变奏”
——客家土楼的环境适应性与形式生成

2016-02-17刘耀坤常昊徐启圆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方形土楼民居

文/ 刘耀坤﹑常昊﹑徐启圆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1

“山水间的方圆变奏”
——客家土楼的环境适应性与形式生成

文/ 刘耀坤﹑常昊﹑徐启圆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1

本文通过对客家土楼形式产生背景的研究,揭示文化传统与自然环境对建筑形式演化产生的影响。

客家土楼;五凤楼;传统文化;建筑演化

土楼是以生土﹑沙石和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构筑而成的客家堡垒式住宅。与中原传统合院式民居不同,其形体单纯,几何感强常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平面,体量庞大,以三到五层居多且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特征。但是客家土楼与中原民居又有着相似之处,处处体现传统儒家礼制的影响:在布局上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有强烈向心倾向,完整统一;聚族而居﹑敬祖睦宗的形制延续汉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以方圆为主的造型又契合中原先民传统上天圆地方的精神向往。客家土楼这种同时具备中原儒家与闽南双重文化烙印的独特夯土版筑式建筑的形成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五凤楼在这种形式演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1、从堡寨到民居

早期的土楼并不是纯粹民居模式的历史存在,它们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土楼的建造者是从魏晋时代开始因战乱而逐步南迁的中原汉族人——“客家人”,他们以家族为单元举族而迁,除了开荒垦殖,同时也在探寻对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法。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客家人需要的居所,不仅要具备巨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还要有相匹配的防卫功能。他们选择适合的地理条件,就地取材,通过运用中原传统的版筑技术仿照原用于军事用途的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堡寨﹑土围。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再结合木构架客家人能够用比堡寨更小的区域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因此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堡宅合一"的形式,即融堡寨之坚固﹑防御性强等优点,又兼具高容积率的多层居宅。目前留存的以方形与圆形两种布局为主的土楼便脱胎于这一形式。

2、土楼的形式演化

现存的方圆交错相间的土楼群其大致形成于12世纪,发展于15世纪。作为脱胎于原始防御性土堡的方形土楼堪称当前留存的客家堡垒式住宅中建造时间最久远﹑留存最多﹑分布最广的形式。

圆楼与方楼迥然不同的形态是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演进,而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聚落环境两方面。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可利用土地面积较为有限,建造一座周长与方楼相同的圆楼,可以得到约为方楼1.3倍的面积,意味着能更有效的利用土地空间,而且南方丘陵一带受季风影响,圆楼所特有的弧面墙体由于风阻更小,不容易受到风蚀损坏,同时能够减少室内居住环境受风力的影响,更好的适应山区强风频发的环境。从抗震角度看,圆楼和方楼都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但因为圆楼没有墙角而可以均匀地传递震动,所以抗震能力也更为优越。土楼形式演变对人类聚落环境的适应性也有相应的体现。从土楼的空间分布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种形式的客家建筑恰好位于闽粤赣三省的结合部以及闽粤赣区域内不同族群的接壤地带,这一地区从明代始动乱频发,国家统治力量薄弱,这也成为土楼这类防御性民居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方楼与圆楼在空间布局上更多的体现的是之间的相似性。二者都呈左右对称布局,以轴线为核心,向外发散。虽皆采用聚族而居的形式,但内部空间却都是由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两部分组成。圆型土楼是方型土楼环境适应性的完善和改良,虽形式不同但却在布局理念上有着显著一脉相承的共性。这种形式不同,但布局相同的特点在五凤楼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制上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3、五凤楼与客家土楼

五凤楼又称“府第楼”,是一种较特殊的土楼。它与方形土楼具有类似的建筑布局,但在建筑形式方面却又不尽相同。五凤楼在中轴线一般布置三进建筑,所有建筑以堂屋为中心,而且是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方形土楼则没有采用类似的方式,各建筑物等高坐落于天井四周;五凤楼坡屋顶因为高低错落布置,所以为多脊的,前后堂屋顶与两侧横屋顶存在歇山式与悬山式的变化,而方形土楼多呈现为单脊悬山式;五凤楼一般在大门外有附属的院落乃至水塘,方形土楼则不具备;五凤楼内部居住空间形式大小不一,存在显著区别,方形土楼的住所分配具有明显的平均倾向。五凤楼作为最接近中原院落式民居的形态,多处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较多地反映了中原礼教的影响。方形土楼可视为从五凤楼到圆楼之间的过渡形式,迁入相对偏远地区的客家先民建造的住宅也随着外界的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这些住宅更加强调防御功能。在节约土地占用和拓展生活空间的考量下融合土堡与合院形式的方形土楼便应运而生。圆形土楼所在地区海拔高﹑温度低,农业以梯田为主,耕地更加紧张,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相较于方楼更加节省空间与建筑材料圆楼更加受到客家人的青睐。此外圆楼还改善了方楼通风采光不均的缺点,有分析显示圆楼被动采光性能良好,居民白天活动区域光照充分,内部光环境亮度对比度适中,光环境舒适度更高。

在三种类型土楼中,五凤楼建造时间最长,建造数量最多,其次是方楼,三类土楼虽因所处地域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是其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特征出无不昭示出崇尚天圆地方古老哲学的中原儒家礼制对其由内而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中原民居与闽南人文自然环境相共生的产物。

结语:

客家土楼的演变经历了由方至圆,由中原砖砌合院至夯土板筑楼的过程是一个建筑形式不断针对环境特点进行优化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五凤楼起到了上下承转的作用。土楼作为生土建筑,体现了在利用自然进行发展的同时,建筑形式可以转变以主动适应环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彰显了中华先民朴素的生态观。

猜你喜欢

方形土楼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捕捉方形泡泡
我的方形创想
民居智库
方形夹具在线切割切槽的应用
民居摄影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