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我”与“有我”
——世博建筑的价值传播

2016-02-17张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835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世博世博会荷兰

文/ 张璐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835

“无我”与“有我”
——世博建筑的价值传播

文/ 张璐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835

将世博会视为一场传播事件,世博建筑也具有了传播属性。借用艺术表达中“无我”与“有我”的说法来看待世博建筑,以三届世博会荷兰馆为例,解读“无我之境”在其中的传承,并试析“无我”与“有我”传播属性的差别,以及中国在“无我”与“有我”之间的选择。

世博建筑;传播;“无我”;“有我”

破与立,惊惧与狂喜,我们很难用看待普通展会的冷静眼光看待世博。如今的世博俨然一个传播事件,世博建筑也成为影响和说服的表达。这表达或循循善诱,或单刀直入,或慢条斯理,或急不可耐,都与传播的主体及其秉持的价值密不可分。

艺术表达有“无我”与“有我”的说法 ,而世博场馆的表达似乎也存在“无我”与“有我”之别。前者用客观表述唤起普世情感或宽泛多义的观点;后者则倾向将形式作为直接手段传播主观思想或情感。其中,“我”即是传达的主体。“无我”与“有我”并无优劣之分,但落入传播语境便生出不同效应。

几届世博会“荷兰馆”持续进行了“无我”表达。2000年世博会荷兰馆是世博历史上一个经典案例。它不被作为单纯的建筑看待,而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不同地貌与功能叠加而成的立体田园。 不强行灌输情感倾向与价值判断,只是客观提出一种观察自然的角度。我们可以基于常识和普遍情感来理解他们对土地密度的追求,以及背后更加深远而广博的经济社会意义。这些情感和思想都没有挤眉弄眼地浮于建筑表面,也没有强制进行“荷兰价值”输出,这即是“无我之境”。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荷兰人依然“无我”,传播的内容由“自然”过渡到“时间进程” 。沿步行道观览全程,似在聚落中游弋。对空间的设计,即是对时间进程的把控。建筑通篇并未讲述何谓荷兰﹑何谓荷兰文化,而是在游乐场般的明快中搭建一条通向快乐的小径,讲述沿途风景。毋需多言,荷兰人的生活状态﹑性格﹑心境呼之欲出。

时间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客观存在,是最接近世界本源的概念。米兰世博会,荷兰人延续对自然的执着,描绘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中标方案主体形象是一片“成一定角度的农田”。从形式上看,荷兰馆从以往生态系统﹑人工聚落的现世描绘,进化成未来农业场景的想象。

由荷兰人的“无我”表达不难引发两点探讨:

其一,从结果看,“无我”更有利于长久秉持自身价值,因为客观,不另制造意义。为何大部分世博建筑选择强烈的“有我”表达,且在形式上走向同质化?

把世博看作一个大众传播事件,世博场馆是多方音量的较量,唯恐落入“沉默的螺旋” 。对于“有我”的世博场馆,其形式自带观点,竭尽所能去传达“我”,推销“我”。强烈的形式表达﹑重复的文化符号都成为传播的语汇。中国馆似乎也参与到这场音量的较量中。1982年起,奠定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基调。古典的建筑风格﹑中国红等民族符号﹑青铜和窗花等文化特产轮番上阵,直至将所有精髓融为一体,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强烈的符号。大体量冲击力令人猝不及防地将建筑形象印到瞳孔之上,在音量的较量中,似乎赢了。

其二,对时间﹑自然的“无我”表达似乎更应由中国人完成突破。中国文化中本包含“无我”的部分,中国道家对平展而开的时间进程﹑对弥散到自然中的无上力量都有长久的坚持,何以最终以“有我”落入传播的框架?

首先,客观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时期。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急于被认可﹑急于挖掘自我价值的阶段。用“无我”的方式传达价值,虽稳定客观却成效缓慢。其次,自古即有的名教与自然的博弈。名教的名分追求大可衍生出本文概念的“有我”表达,而与之相对,“无我之境”则对应客观自然。在世博场馆这一小较量中,名教暂时占优。“名”即“字”也,相信文字对于“名分”的神力。中国建筑自来有文字化的倾向,历届世博中国馆中的文字化表达可作为“名教”倾向的佐证。

“无我”与“有我”本无高下之分,但出于世博的传播属性,更多国家或团体选择了“有我”的表达。荷兰人或出于有意或出于无心,进行了几次“无我”的尝试,令人很受启发。相信哲学传统深厚的中国,会在二者之间求得平衡的解答。

[1]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2]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胡适.胡适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段曦.“重”视第三维度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与MVRDV设计方法初探[J].建筑技术与设计,2007,11.

[5]肖艳文.快乐街 2010上海世博会荷兰馆[J].时代建筑,2009,04.

注释:

3东部: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南京﹑福州﹑厦门﹑杭州﹑宁波﹑广州﹑深圳;中部: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济南﹑青岛﹑海口;西部:呼和浩特﹑南宁﹑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东北: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

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九章。

2段曦《“重”视第三维度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与MVRDV设计方法初探》:“第一层是蓄水沼泽地和沙丘景观,这些由混凝土构成的建筑基础,更像原始洞穴。……第二层是农业经济层,无数花盆构成了红黄两色郁金香的世界,其中的生物群和一层沼泽地中的植物提供其它的热能:该层流通的新鲜空气和底层的蓄水则作为冷却源……第三层的‘根’风景,所谓‘根’该说是上一层森林抽象的下部,同时又暗示着支撑着荷兰社会的基础设施……第四层是一片充满湿气的绿色人工森林,是由多层构造树木覆盖的空中庭院,柱子全部是由原木支撑……第五层是雨层,被称为‘多媒体剧场’,也设有展览﹑会议﹑电影等,此层可以利用雨作为墙来分割空间……第六层(顶层)是屋顶花园……”

3“街”的形象贯穿整个建筑,宽5米,总长约370米的步行道从地块东南的地面入口起始,沿“8”字形盘旋上升下降,沿途是精心挑选的荷兰不同风格建筑的复制品,街边旗帜飘扬,霓虹闪烁。

4沉默的螺旋是一个大众传播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的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或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收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张璐(1990-),女,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族:汉族;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世博世博会荷兰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骑行荷兰羊角村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
世博特刊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世博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