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浅析与借鉴*

2016-02-17孙世钧高明生占志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李 杨 孙世钧 高明生 占志勇 肖 妍

国外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浅析与借鉴*

◆李 杨 孙世钧 高明生 占志勇 肖 妍

通过分析国外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对比研究中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经历了概念、探索和不断完善等阶段,对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也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015年,我国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10项重点任务之一。美英等国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方法等确有其先进之处,可被借鉴。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构建起来,同时将这种结构实现的培养方式[1]。它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培养出人才的层次和质量。

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在于精英教育,决定其必须使学生在具备厚重知识基础和良好专业素养之上,还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探索未知的意愿,突出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主动的团队精神和能力,深厚的人文道德素养,对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激情。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法也应根据上述内涵准确定位。

3 国外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培养目标和规格 《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指出:“研究型大学应造就出一种特殊的人才,他们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拥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巧,拥有丰富多样化的经验。这样的人将是下一个世纪科学、技术、学术、政治和富于创造性的领袖。”[2]《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掌握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形成专业、严谨的思维方式并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科学发展同步的思维技术与方法,具有积极自主开展学习的能力”。可见,国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普遍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批判、创新精神和适应不同环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思维、表达、交流和自主发展等作为核心能力着重培养。

此外,国外大学十分强调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使创新型人才拥有自己个性和多样化选择环境、并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同时也使大学本身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课程设置

1)注重通识教育,强化基础课设置。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二年级才分到各学院并确定专业;耶鲁大学课程由两年广度教育和两年深度教育构成,理科第二年、文科第三年开始选专业,以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帮助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

2)注重文理渗透,融合跨学科教育。哈佛大学某学院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外国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等内容。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必须跨学科选课,本科生课程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分别占1/3上下,以利于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训练,在学习专业知识前对科学体系有整体的概念认识。

3)注重创新教育,开设创造力课程。创造力课程由麻省理工学院于1948年首先开设,此后哈佛、加利福尼亚等50余所大学相继设立创造学课程和研究机构,现在已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一环,以利于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发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国外大学还十分重视创业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丰富的双学位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提供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选择,并在跨学院授课、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做出有益实践。

教学方法

1)注重学习情境,案例分析、实验验证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哈佛商学院95%的课程采取案例教学方式,由学生在商业案例中扮演角色、模拟决策。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讲座、案例和实验课三种教学方式比例为4∶4∶2,实验课鼓励参加项目和实地研究。上述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原理的同时,能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验证,在最佳环境中体会课程精髓。

2)注重探究学习,启发诱导、思维开拓与深度研讨相结合。19世纪末,克拉克大学建立著名的心理学研讨班,这一模式开始被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所采用,后来逐渐开始应用到本科教育上,更加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深度研讨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养成,并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习惯和深度探究能力。

3)注重实践能力,主动探索、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一直保持一门经典课程:教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器件的箱子,要求学生用箱子里的零件自行设计并安装一台机器。许多国外大学会在学生流动学习中加入各类体验计划,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国外大学也十分重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作用,提供远程教育、虚拟学院、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幕课”。聘请顶尖科学家和行业领袖人物在大学开设课程,亲临课堂为学生授课,以带来最新的理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与时俱进。

4 与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和思考

培养目标和规格渐向国际靠拢,但支撑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随国家战略而变化。从20世纪末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到21世纪初的“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已从“高级专门人才”向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培养和高素质协调发展转变。

国内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大多包含三方面:一是研究型、创新型,如清华、北航、复旦、山大等高校;二是高素质,如北大、复旦等高校;三是具有国际视野,如北大、同济、北师范、哈工大等高校。可见,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已逐渐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靠拢。但培养目标和规格需要通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来落实和完成,这一方面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大类培养、跨学科教育等方面的实施力度还不够大,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学分制等方面还处于试点改革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已逐渐多样化,但学生个性化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比发现,多数国外研究型大学将培养理念侧重于“人”,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培养个性化人才;而我国研究型大学还未完全摆脱体制影响,培养理念侧重于“人才”,虽然也注重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但出发点在于行业需求、职业需求等,较少注重个性、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最终效果。国内研究型大学在创造学、慕课等新课程设置,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科间选课机制等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在毕业设计、企业实习、教学科研实验、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上也已有了较大改进。但与因材施教的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和个性化培养的先进教育理念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在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绝不等于放任自流甚至责任感缺失。无论是国内和国外,或是历史和现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型人才的首要内涵。

人才培养的硬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但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构建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我国研究型大学在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实验设备和经费支持、教师总量和学历结构等方面,已逐渐达到或赶超国外研究型大学,在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创新等方面也有了繁荣进步;但在学术自由的传统与氛围,鼓励探索、允许质疑、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还客观存在。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学者之间的相互批判,或是学生对教师、学长提出质疑,都是日常学术生活中的一部分,且受到保护和鼓励,因为坚持学术自由不仅是探求科学真理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土壤。同时,因为教育教学最终要依靠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紧跟科学学术前沿,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并且不懈开拓研究领域、变革研究方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同样素质、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学生。

5 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个简单概念,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系统性工程。且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和各研究型大学特质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也非一定之规。只有立足国情、校情和发展实际,对比研究、客观分析、有所取舍地学习借鉴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进而培养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梁素文.中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123-125.

[2]胡燕.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8.

G642

B

1671-489X(2016)10-0151-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0.151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中外联合培养学生为契机,比较研究中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JG2014011182)。

作者:李杨,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孙世钧、高明生、占志勇、肖妍,哈尔滨工程大学(150001)。

猜你喜欢

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学求学的遗憾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