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才能小而美、大而强

2016-02-17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 2016年9期
关键词:精耕细作盈利农资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传媒时评

怎样才能小而美、大而强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上周的评论中,我表达了一个观察的结果:从泰国看,通过民众创业解决就业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样的小型作坊式家庭经济单位的盈利能力有限。那么,是不是其盈利能力与它的规模有必然的联系呢?是不是小就一定弱呢?显然不是。

远的我们知道,像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小提琴行业,很多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但都有“狠”高的知名度和盈利能力;再看近的,北京郊区昌平就有村子通过专业制作小提琴、通州宋庄通过专业提供画家生存创作,也实现了发展致富。那么是不是高精尖制造业、艺术产业的附加值高,所以能够小而美?好像也不尽然。像日本通过“一县一品”“一村一品”工程实现了农业产值的大幅提升;像日本推动多年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一批手工业知名品牌,其盈利能力不可小觑。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仙和龙就是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何为仙?能力超凡者为仙;何为龙?无所不能者为龙。显然,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不点,都不可能包打天下无所不能,但只要做到所在领域的顶尖,那就能够有名有利。名者,品牌也。品牌是对一个产品的容易辨识和极度信任。一座山如果发挥了品牌效应,再矮我也能找到你,再远我也要朝拜你;灵者,功效也。功效是人喊人千声不应货叫人不请自来。一泓水如果拥有了独有的功能和价值,再浅我也想蹚,再少我更要抢。

今年两会上,供给侧改革话题的火热背后,实质上是我们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反映。脱节表现在两方面:你供给的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你供给不了。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提高制造水平、供给能力。自然,“工匠精神”也成了从总理到代表委员都频繁使用的热词。不论是从制造向“智造”转变,文化领域呼唤精品,还是吸引年轻人传承,“工匠精神”都成为中国人启迪认知、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一个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2016可谓中国制造涅槃更生的新开端,值得我们铭记。

具体到农业,韩长赋部长表示,“十三五”中国农业不再一味追求“连增”。既说明中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企和稳定,也说明今后要把粮食生产的商品性和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与整个中国经济的转方式、调结构一脉相承。更可喜的是,供给侧改革找准了抓手,工匠精神提供了途径,农业的新面貌、农民的新增收将会在新的路径中逐步显现。

中国农村面积广阔,自然环境、土地资源禀赋差异性比较大。我们将会在东北、华北、西北产生类似美国的大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会在东南、西南、中南产生类似法国的中小型家庭农场。不论是大还是小,精耕细作、精细施肥、精心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现在必须向技术、服务要效益,而依靠耗费资源的大呼隆实现捡一漏九的快速致富已经难以为继。说到精耕细作,已经不纯粹是过去的概念。它指的是依靠高科技、低人手、高产出、低耗能去实现丰收增收。这样的事情有吗?可以有,必须有。看看美国的精准农业、以色列的灌溉系统,谁敢说这种农业方式称不上精耕细作呢?我们农资企业的努力方向就在其中了。

猜你喜欢

精耕细作盈利农资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跌破4元/斤亩利润仍超2000元,这位草鱼养殖达人是怎样精耕细作的?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汽车后市场急需“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的荷兰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