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些地方僵尸企业处置暗陷“僵局”

2016-02-17黄全权魏飚

时代风采 2016年17期
关键词:僵局僵尸政府

文 黄全权 魏飚

一些地方僵尸企业处置暗陷“僵局”

文 黄全权 魏飚

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被看作是“去产能”的“牛鼻子”。但“僵尸企业”规模不小,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统计,2005—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其中,钢铁行业是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一个行业,其占比达到51.43%。

僵尸企业和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大了“僵尸企业”的清理难度。“僵尸企业”退出面临着地方经济增长、就业、财政等巨大压力。有些企业是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有些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为了保证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有可能会持续不断地向亏损企业输血。

随着中央相关要求不断发出,强烈信号接连释放……被视为“痼疾”的僵尸企业处置清理迅速成为社会共识,也密集出现在不少地方和行业的文件之中。

然而,密集的文件和层层的表态之下,一些地方“嘴上有态度,账上无底数,处置无行动”等问题也随之浮出。在个别地方,“谁是僵尸”,成了一个当地政府说不清、企业不承认、银行不愿提的话题,处置清理僵尸企业工作出现“停在文件,沦为口号”的苗头。

“谜”一样的“僵尸”

位于山西东部的一个煤炭城市,有近百个煤矿。由于煤价下跌,除了极个别煤矿因煤质较好略有盈利外,其他煤企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一些深陷经营困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数月。

截至6月,当地被认定为僵尸企业的始终处于“零”状态。该市经信委、煤炭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并没有启动僵尸企业的认定工作”“也不知道该如何确定僵尸企业”。

“究竟是根据停产启动无望来判断,还是根据财务指标来判断?这个标准我们没法制定。”该市煤炭主管部门负责人说,上级应该划定明确标准,我们才好执行。

调查发现,当地关停及3年内计划关停的煤矿,基本都是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由企业自主申报关停,与处置僵尸企业并无多大关联。

在河北的一个产钢大市,截至6月,被认定的僵尸企业同样难觅踪影。

该市工信局一位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对如何认定和处置僵尸企业,这里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全市几百家规模以上企业都正常生产,可能会有困难企业,但没有所谓僵尸企业。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因涉及职工安置等问题,我们这里的各区县政府和基层经济部门也不愿意进行僵尸企业的认定和处理,相关工作推进很难。

“谁是僵尸”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笔糊涂账,如何分门别类甄别对待、具体施策也就无从谈起。记者采访的山西多个省属煤企及市县煤企,目前采取的真正有效措施就是根据省内去产能的相关要求,严格按照以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生产能力,并组织生产。

“在一些地方,去产能实际成了人头一刀、家家分摊限产量;所谓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其实停留在了纸面上。”一位业内人士说。

“不认命”的企业 “不放弃”的银行

即使深陷经营困境,几乎每一家煤钢企业也都理直气壮地拒绝贴上“僵尸”的标签。对他们而言,当前想做的只有一件事:“熬”过冬天重获新生。

山西某煤业有限公司是当地唯一集体所有制企业。随着去年煤价一路下跌,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目前运营的两座煤矿尚欠银行贷款8.5亿元,每月仅利息一项就要支付600多万元,一度拖欠职工8个月工资。“如果情况不改变,企业至多还能撑半年。”公司董事长说。

在数里之外的另一家煤矿,10亿元的贷款债务和被迫大幅压减的产能同样让企业喘息艰难。从去年到今年,该企业两次大幅度调减职工工资,下降幅度达40%。从今年起,企业还暂停了职工住房公积金的缴存。

即便再艰难,无论哪个企业,都不承认自己是僵尸企业。他们认为,能活下来的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挺”不下去的才是僵尸企业。

耐人寻味的是,各家企业对落实“压产能”指标纷纷叫苦不迭,对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却表现出乐观和轻松,一般不太担心“刀子”会落到自己头上。

“企业真死了,企业负债、职工安置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地方政府的压力就会比较大,所以地方政府不太可能有积极性让企业成为‘僵尸’。”一位企业负责人说。调查发现,一家集团的煤业公司恰恰在百般困境中接到了地方政府的帮扶之手——通过政府的多方协调,该企业的银行贷款只付利息暂不还本金。企业得以松了口气,继续艰难运转维持。

银行,与僵尸企业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一次次充当“输液管”和“呼吸机”,使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苟延残喘。针对这一情况,今年3月,银监会负责人提出,要对产能过剩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实名制管理”,引起多方关注。

调研中,山西省多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说,由于地方政府并未给出标准,所以实名制管理“很难执行”。“银行业内一般认为,一是资产负债率达到85%,二是连续现金流为负数,但是并没有据此形成执行标准。”当地一位国有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说。

在河北的这个产钢大市,市金融办及有关银行均对僵尸企业处置问题讳莫如深,不愿正面回应。一位银行人士私下说,出于众所周知的利益关联,银行不可能主动出击,也不可能对问题企业轻言放弃,“除非有进一步的具体要求,现在大家能做的只能是维持和观望”。

综合施策加速推进

既无僵尸企业底数,又无市场出清任务的情况,直接造成个别地方处置僵尸企业工作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

“没有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清理处置就很难真正落实。”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晔强说,僵尸企业不能清除,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就很难实现。

多位专家和地方干部表示,在僵尸企业处置的过程中,“不知打谁”和“不知谁来打”,已成为当前一些地方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以重视解决。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三个“不清楚”:什么是僵尸企业不清楚;后续配套政策不清楚;地方政府积极开展这一工作的动力在哪里不清楚。

专家表示,破产退出的机制尚未完全理顺,阻碍了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渠道实现退出。对一些地方政府而言,担心处置工作拖累GDP影响政绩考核,担心会冲击就业影响社会稳定,担心这样做会造成税收减少进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这些无疑直接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僵尸企业处置清理工作中畏首畏尾。

作为当前化解过剩产能的关键一步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一些地方处置僵尸企业不能“停在文件,沦为口号”。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等人建议:

一是必须加快确定具体标准和目标任务。应针对各行业、各省市的具体情况,督促制定具体标准,使地方真正做到有据可依,对照执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在税费、信贷、社会保险、电力价格等方面要形成政策合力,打出“组合拳”,用扎实的措施传递出明确的信号。

二是相关部门必须抓紧细化配套政策、鼓励补偿措施和问责办法,建立起有效的动力传导机制,打破目前“上急下不动”的“中梗阻”现象,真正激发地方政府清理僵尸企业的动力。(来源:半月谈网)

猜你喜欢

僵局僵尸政府
笔记本电脑“僵尸”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
解决公司僵局“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掌握3个技巧,让谈话远离僵局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