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情人
2016-02-16马迪
马迪
社交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似乎还不够,人还会寄情于山水、怡情于书画、爱上自己的宠物,甚至虚无缥缈的幻想在这样一个缤纷的世界里,万物皆可爱,那么你会不会爱上机器人呢?
2013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她》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婚姻失败的作家遇到了温柔、体贴、风趣、迷人的智能系统萨曼莎,经过长久的相处他们渐渐相爱但人工智能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多线程运作—萨曼莎同时和多人聊天甚至恋爱,这个事实令男主人公心碎不已。
若要认真讨论人与机器人相爱的可能性,不妨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问题一:人会爱上机器人吗?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家庭机器人将扮演重要角色,既可以帮我们做很多生活琐事、解决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又拥有许多“美德”—不知疲倦、不离不弃,通情达理、聪明忠诚确实有可能让人产生依赖,甚至把机器人当做理想的朋友和伴侣。
许多机器人被设计成与人相似的外表,“美女机器人”之类的新闻如今屡见不鲜,人们似乎把对颜值的爱好延伸到了机器人身上。如果有一天出现了完美的“男神”“女神”机器人,你会不会动心呢?
期望与事实恰恰相反。早在1969年便有日本科学家提出,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一定程度时,人对机器人的反感度可能会大幅度提高。这种假设被称为“恐怖谷理论”。因为人的大脑会预先根据观察对象的外表预测对方可能的动作,当发现一个外表像人、行动却不像人的物体时,这会超出大脑的预期,产生错乱。机器人的外表越是逼真、行为越是自然,只要我们意识到它不是人类的这一事实,就越容易感到不适,比如脊背发凉、起鸡皮疙瘩,这个无法跨越的“恐怖谷”是从事高仿真机器人研究的学者们普遍面临的难题。
人工智能伴侣的物理载体未必要做成人型,也许“萌萌哒”真的是普世真理。《机器总动员》里的瓦力和《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就是力证。至少在目前看来,非人型机器人更受欢迎。
2014年,横空出世的Jibo走的就是这种可爱路线。它有一个可爱的大“脑袋”—一个圆形的屏幕,可以用来显示信息或者展示心情。它也很擅长察言观色,圆圆的脸上会呈现不同的表情作为回应。Jibo首次众筹成功筹得300多万美元后,一年时间内又先后获得2530万美元和1100 万美元两笔融资。
如果你“收养”了一只Jibo,首先要将它连接到WiFi网络中,教会Jibo识别全家人的面部和声音。Jibo本身会像家庭成员一样参与人们的生活:为家人拍照、安排采购清单、管理家电状态、提醒家庭成员接下来的计划和安排,甚至在失眠的时候陪人们说话。在相处的过程中,Jibo不是冷冰冰的单向输出,而是会识别人的情绪,再通过声音、动作、表情(屏幕显示的内容)做出回应,好可爱不是吗?
问题二:机器人会爱上人吗?
这涉及到一个更广泛的议题:人工智能会具备和人类一样的智能及情感吗?像人一样思考、解决问题,像人一样感受喜怒哀乐,这样的机器人离现实又有多远呢?
我们不妨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谈起。19 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提出,经过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像真人一样回答问题;1997年,IBM“更深的蓝”超级电脑击败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苹果的语音识别软件Siri可以让用户和iPhone对话
虽然人们很期待人工智能可以有像人类一样的行为,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实现。很多情况下,机器人只是能正确地完成大量计算而已,还称不上真正的“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必须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对此做出反应,适时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期出色完成任务。像人类一样进行推理和学习的机器是完全可能被制造出来的,然而“随机应变”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如果说人与机器最大的差别大概就是机器是理性派,而人常常处于非理性状态—人的行为处事很多时候靠的是直觉和感性。那么,是否应该给人工智能加入“情感”成分呢?如果电脑程序在计算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驱使,自然更像人类智能。
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相比,人工情感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却是微乎其微—电脑越来越聪明,但情感始终是横在人脑与电脑之间的一道鸿沟。人工情感包括三个方面:情感识别、情感表达与情感思维。前两个方面近年来已有进展,但情感思维方面却收获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创立出数学化的情感理论,继而建立一个情感的数学模型。所以,目前的结论是:没有感情模块,机器人爱上人类的那一天还遥不可及。
说到机器人,值得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人能够和机器人相爱,它们能够繁殖后代吗?机器人若能繁衍,不需要依赖人类,他们会不会统治地球?人类到时又会怎么样呢正所谓,心有多大,脑洞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