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时也嫌弃自己吗?
2016-02-16marthabeck
martha+beck
大多数的女人都过度纠结于自己的外表,就算已经十足的光彩照人,她们仍能细数出一大堆的“缺陷”。剩下姿容平平的我们似乎只有围坐在一起,算算与理想的差距,来定论是该去整形还是干脆自杀算了。
如果对自己外表的在意只是出于单纯的审美,那就该以相同的客观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而显然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为苛刻。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冲动,来源于每个人对被接受的渴望和被拒绝的恐惧。人类灵魂里的某种蒙昧把美丽与被爱的权利混淆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导向——从巨幅海报上的电影明星到最新的香水广告,都在强调着一个信仰:“如果我足够漂亮,就会得到更多爱”,或相反的:“如果我不招人喜欢,一定因为不够漂亮。”
之所以容易陷入这样的信条,是因为它把我们发掘自身价值的责任简化为修饰不美丽的外表。如果遭遇职场受挫或情场失意,一旦认定问题出在外表上的某个缺陷,就会找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期盼立竿见影的解决,譬如去整容隆胸或腹部抽脂。一头扎进无休止的身体改造工程之中,化妆品早已不能满足需求。这时指挥着我们行动的信条是“只有别人接纳了我,我才能接纳自己”。就像黑色幽默文学《第22条军规》里自相矛盾的“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一样,你都不待见自己,又怎能让别人重视你?
把“美丽的外表”与“得到认可”错误地划上等号让我们无端地经受了精神上的折磨,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厌恶。这种认知让你把诸多不顺归结于外表上的“缺陷”,其实只需换一种思维,那些“缺陷”就会瞬间滚蛋,根本无需动用外科医生。
受伤后遗症
也许你曾经觉得状态不错,镜中的自己芳华正好,神采飞扬,走起路来呼呼带风,手上牢牢地握着人生的舵盘。然而意料之外的挫折打得你措手不及,当头泼下的一盆冷水让你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真没有那么招人喜欢,于是开始否定自我,变得小心翼翼。所以改变自我评价的第一步是仔细地估量尺度,取得在自卑和自负之间的平衡。
问题出在哪儿
对外表的自我否定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可以让你免受以下伤害:天真地认为自己挺可爱,却受到深深的打击,然后感到不被接受的孤独和痛苦。最后得到教训是与其让别人嫌弃你,不如先自我嫌弃,长得不好看就别出来嘚瑟。然而回首过往,这种消极暗示真的发挥弥补作用了吗?
有这样一种假说:其实付出任何一种爱都是冒险,被伤害的可能性总是存在。要治好创伤首先得正视并接纳自己的身体,纠正偏执的自我评判标准,回忆曾经快乐的点点滴滴,坚信自己仍然可以被爱,在此前提下冷静地找出问题出在哪里,才能重回幸福的轨道。
摧毁保护性的自我否定
作为防御手段的自我否定源于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通过自我挑剔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其实是一种消极逃避。你需要找个绝对不会被打扰的地方静静地呆十分钟,想想以下事实:
并不完美的自己正被人疼爱着;
你爱着的他(她)们也都并不完美;
身体有残缺却取得赫赫成就的名人;
如果你陷入找茬模式不能自拔,就围绕以上主题回想一些例子。这是个对抗自我偏见的正面心理暗示过程,积极地避开不愉快的回忆,最终跳出习惯性、保护性的自我谴责。只要想十分钟,每天都做一次。
调动身体里的愉悦因子
为何不调动身体里现成的情绪转换剂?比如多巴胺和肾上腺素。
在我们完成某项有难度的任务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例如玩纵横字谜游戏或编织一件花色斑斓的毛衣。当我们做感兴趣的事时,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会增多,这就是快乐的奥秘,运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你需要用这些激素来对抗抑郁或自卑。试着锻炼到汗如雨下,或完成一项对你来说不可能的挑战,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你会感到信心倍增,原本让你一筹莫展的困难不再如黑云压顶般威胁着你。
启动新的自我认知
精心打扮一番,然后带着自信的微笑去公共场所,假装自己是个公主,美丽从容,仪态万千,会让人无法自拔地爱上。到一家不错的咖啡店点杯美味的饮料,注意当你相信自己足够完美时,脸上有着怎样的表情,身体是如何移动的,说话用了什么语气。细细感觉与平常的你有何不同——如果自己察觉不到这种微妙的气场,可以尝试与其他顾客或咖啡师交流,注意观察别人对你的反应。
如果你按照上述步骤做了尝试,就会发现有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在萌芽,就像第一株番红花嫩芽从白雪皑皑的大地上伸出来那样令人欣慰:大多数人都会接受你,充分的证据表明,你是有魅力的。你的自我接纳度与吸引力值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与之相对的自我贬低与受到排斥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无视自己的“毫无吸引力”,肯定自己,接纳自己,以乐观开朗的姿态与他人交流,就能收获积极的反馈,比如微笑,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