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2016-02-16卓超波张晨瑛
□ 卓超波 张晨瑛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 卓超波 张晨瑛
当前课堂存在着课改理念先行,教学与实践脱节,生本课堂有“名”少“实”的情况。基于此,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主题调研,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客观呈现事实,发现课堂上师与生、动与静、个体与合作等结构方面存在着若干问题,从而引发思考,提出引导学校教研组、教师重点突破,改进教学行为,深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设想,以提高教改实效。
课堂教学 结构改革 生本课堂 真实学习
课改进入新的攻坚阶段。课堂在生本理念的烛照下,“学为中心”“以学为主”“先学后导”等教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走进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师本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依然盛行。课改新理念、新思想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大多还停留于认识上、理论上,与其教学行为及日常的课堂实践脱节严重。
为了把握当前课堂的真实情况,激发课改动力,我们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这一主题,开展了课堂教学主题调研,开发设计了主题调研课堂观察表,组织开展课堂观察,试图跳出教师个体价值,从学校教研组、研修团队整体面貌着眼,积累数据、呈现事实、发现问题,以期引发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思考。
一、观课角度说明
为了能有效地展开本次调研,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我们设计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课堂观察表(见表1)。
表1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观课视角,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关注:
1.对两大课堂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条主线入手,进行现场观察追踪,从主体活动情况中感受课堂的倾向性。
2.对两大活动要素,即时间与频次的关注。利用手机计时功能,结合过程描述,把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内容、频次及时间尽量如实记录,从活动内容的指向性、关联性和时间、频次比中,发现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及学生学习面貌等。
3.对两种学习活动,即书面活动与合作活动的关注,观察学生课堂学习形态,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
二、观课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我们确定了两所试点学校作为城区和农村学校的代表,进行跟踪调研。两个教研员分头对各学校的观课小组进行了观课技术培训,尽量提高观课数据的真实性。表2为最后整理形成的六节研讨课观课基本数据情况。
实事求是地说,由于观课技术的问题,更由于语文课堂师生活动胶着频繁、难以分解等原因,观课数据存在不准确、不精细的情况,而且也的确难以做到完全准确、科学。但是,从大趋势、大方向上看,这些数据的确也能反映一些事实,客观呈现一些问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2
(一)教与学的结构问题
从“教师活动频次及时间”来看,上述六节课,教师的平均活动频次11次左右,花时近14分钟。可以看出:(1)教师占据课堂时间不足一半,课堂时间基本上倾向学生,体现以学为主;(2)教师占时还是偏多,平均用时超过三分之一;(3)教师活动频次过多,在课堂上呈现频繁切换、头绪繁多的状态,教师到底把时间花在学法指导、示范讲解上,还是点拨引领上,重点不明显。
(二)动与静的形态问题
从“学生书面活动频次及时间”来看,学生一节课中从事书面活动平均在4次6分钟左右。可以看出:(1)课堂上学生参加语文学习,有口头形态,也有书面形态,课堂有动有静,不单一;(2)课堂上学生的主要学习形态还是口头形态,书面活动还是不足,达不到“每节课书面活动时间不少于8分钟(低年级)”的省教学规范要求;(3)追求结果的意识太强,教师对学生书面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生书面活动过程的关注,学生良好的书面活动习惯的培养、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参与、练习过程中通过评价引导学习活动的深入等,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评价就事论事,学习张力不足。
(三)个体与合作的问题
从“学生合作活动频次及时间”来看,合作学习发生的频次不多,平均每节课2次左右,用时1分钟上下,与每节课近十多次十几分钟的个体活动相比,合作学习方式处于“偶尔为之”的地位。具体体现在:(1)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以个体活动为主,合作学习太少,有的整节课都没有一次合作学习;(2)合作学习缺乏方法和过程的引导,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类似“乌合之众”流于形式;(3)合作交流,以师生为主,极少生生交流。以教师为中心,师问生答,一问一答,教室内多数学生与教师一人产生信息交流,单线、单一,没有形成多元、立体的生生学习路径,学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四)课堂活动总频次的问题
课堂总是以时间为经线,纵向推进。撇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身份,单就课堂活动频次进行统计,每节课平均活动频次超过25次,从中不难看出:(1)课堂时间是个恒量,每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要经历二十多次的学习场景切换,场景停留时间长的四五分钟,短的不足一分钟,课堂内容太多,节奏太快,学生容易被动、疲于奔命;(2)课堂时间完全被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意味着学生思维、情感的碎片化,学习活动浅尝辄止,教师与学生一直做着短兵相接的“游戏”,课堂蜻蜓点水,深度不足,不利于真正深入的学习活动的开展;(3)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推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多少时间学,全部由教师指定、安排、控制,教师极其强势,学生亦步亦趋,自主性无从谈起。
从上述观课数据分析及观课体验中,我们真切、感性地体会到当前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生态的不理想、不健康、不自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态占据教学主流;教学着眼点还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建构、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均显不足。深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困难重重。
三、关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推进策略的思考
著名教育专家李炳亭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你的愿望多么美好,无论你的能耐多么强大,毕竟你不能代替儿童的生活和成长。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把学生放回主位,把学习权、成长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
而综观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经过分析认为,核心问题还是课堂主体归位的问题。要真正摆正课堂上“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以生为本,转“教”为“学”,才能保障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才能构建完整、有序的学习过程,突出学习体验,以此达到调控课堂结构,使课堂结构更趋科学、合理、优化的目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一)从设计学习目标开始
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就是要凸显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首先要转变立场,明确立足点,变“教师立场”为“学生立场”,从“备教案”向“备学案”转变。“学案”的核心是“学习目标”,要设计明确、适宜、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统领过程,选择学法,建构课堂,把握节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课堂面貌,建设“生态”课堂。
(二)关注学习目标的达成路径和方法
要重视学习方式、学习路径的设计和实施。要围绕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学情,遵循学生学习的节奏和需求,合理分解过程,保障学生整块、充分的练习时间。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交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不搞一刀切,不以教师自身喜好包办代替、自作主张。要丰富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如独学、对学、群学、合作学等。学生没有充分自学前,课堂不组织交流,学生没有充分交流前,教师不急于兜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变“教师讲解为主”为“评价点拨为主”,让学生“先学”“试学”,教师后介入、缓渗透,扭转课堂一直来“学生追着教师跑”的不合理现象。应该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唯一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适时适宜适度的引导、辅导、指导上。教师的“导”,只是学生众多学习手段中的一种。
(三)建构发展性课堂
把学习还给学生,还要注意改造教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顽固思想,充分认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困惑”“不足”的意义,敢于暴露真实学情,准确把握问题实质,适时开展针对性辅助、辅导,使学生经历由不足到完善、由肤浅到深刻、由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强化课堂的结构性、层次性、递进性,避免课堂出现平面推移的情况。
(四)强化评价功能
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S-R”理论显示,及时、有效的刺激能够引起良好的反应。教学评价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改变教学中简单、封闭的结论性评价,把评价与反馈,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共性和特性的资料,从单一封闭的教师评价走向多元互动的生生合作评价,在互评互学中,在展示、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共性、明辨差异、打开思路、调整改进,把情感、思维引向深入。还要重视那些与成绩无关的细节性评价,比如参与度评价,学习状态、氛围、态度等的评价。
最后想说的是,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面临着教师长期以来已经固化的传统思想与做法,很多惯性思维、动作要想调整过来,既需要主观上的高度重视,也需要行动上的积极实践。学校教研组、教师自身要有长时间努力的思想准备,能够分阶段重点突破,积累成果,从而一步一步达成目标。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