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偏屈腕复位法与牵抖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的对照研究
2016-02-16覃植荣
黄 昆 覃植荣 唐 箫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人民医院骨科,贵阳市 550001)
尺偏屈腕复位法与牵抖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的对照研究
黄 昆 覃植荣 唐 箫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人民医院骨科,贵阳市 550001)
目的 比较尺偏屈腕复位法与牵抖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方法 Colle′s骨折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行尺偏屈腕复位法治疗,对照组行牵抖复位法治疗。结果 两组随访8~12个月(平均10.5月),采用Sarmiento改良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治疗组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70.0%;按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治疗组优良率85.0%,对照组优良率70.0%,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牵抖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能够获得优良的解剖复位效果,同时亦能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
Colle′s;骨折;复位;尺偏屈腕复位法;牵抖复位法
Colle′s在1814年首先对发生在桡骨远端3 cm以内的、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的骨折进行命名,至今Colle′s骨折在全身骨折中仍占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生率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1]。闭合复位外固定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经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后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尺偏屈腕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Colle′s骨折患者80例,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52~83岁,平均65.5岁;对照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51~86岁,平均67.5岁。两组患者致伤原因均为摔伤。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凡自然跌伤、手掌撑地者;诊断分型:桡骨远端骨折AO:A2.2型。②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治疗者,陈旧性骨折。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治疗。
1.3.1 治疗组 尺偏屈腕复位法治疗。以右侧为例:患者平卧位,前臂中立位,手部自然放松,常规消毒,给予1%利多卡因血肿内麻醉。术者位于患侧,术者左手握住前臂下段,右手握住患者掌部(握手姿势),将腕部在中立位过度尺偏,再将腕部在尺偏状态下掌屈,此时术者左手四指紧扣骨折近折端掌侧,拇指在掌屈过程中轻顶骨折远端背侧,复位成功后,给予掌屈、尺偏位夹板外固定。
1.3.2 对照组 牵抖复位法[3]。患者取平卧位,患肢外展,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术者两手紧握手掌,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与四指置于其腕掌部,扣紧大小鱼际,先顺势拔伸牵引2~3 min,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前臂远端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顺轴方向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复位成功后,给予掌屈、尺偏夹板外固定。
1.4 术后处置 两组均行夹板外固定4~6周,经影像学判断骨折愈合后解除外固定,跟踪随访8~12个月。
1.5 疗效评定方法 ①影像学评价:复位前、复位后进行腕部正、侧、斜位X线片,根据Sarmiento改良评分标准[4]从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平整性进行评价。②关节功能评价:按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5],从局部是否残留畸形、患者自觉症状(疼痛、功能障碍)、腕部功能状态(屈伸功能、旋转功能、桡偏、尺偏功能和握力)、是否存在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对掌功能障碍、腕管综合征等)评定腕关节功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共80例,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获得8~12个月随访,平均10.5个月。Sarmiento改良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价,治疗组优22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87.5%;对照组优16例,良12例,可11例,差 1例,优良率7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rmiento改良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价比较 (n)
按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治疗组优20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85.0%;对照组优14例,良16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75.0%。两组患者影像学评价及腕关节功能评价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典型病例影像学显影见图1。
表2 两组患者Gar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价比较 (n)
图1a 复位前X线片
图1b 复位前X线片
图1c 复位前X线片
图1d 偏屈腕复位后
图1e 偏屈腕复位后
图1f 偏屈腕复位后
3 讨 论
Colle′s骨折往往为手腕背伸位触地时,前臂保护性旋前,此时手掌已接触地面固定,导致桡骨远端应力集中而发生骨折。骨折后,前臂骨性支撑瞬间丧失,在体重惯性的动量作用下,骨折近端沿撑地方向继续向下直至接触地面,此时往往造成开放性骨折或尺骨茎突撕脱。故Colle′s骨折发生后,远折端往往背侧、旋前移位。
将骨折发生过程进行分解,第一为桡骨远端剪切暴力导致远端移向背侧,第二为前臂旋后而掌部相对固定导致远端背侧移位。复位原理即是骨折发生的逆行过程。由于掌、腕部组成的骨骼、关节众多,在给予牵引时可能出现牵引力丢失、桡骨牵引长度不够等,造成复位效果下降,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可能出现复位意外[6]。经典的牵抖复位法需要两人进行复位,在拔伸牵引中由于肌肉、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的弹性改变,往往出现牵引力丢失,复位中两人配合默契也是影响复位效果的因素之一[7]。Rikli等[8]提出了腕关节的三柱理论,详细阐述了尺骨远端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是前臂及腕关节旋转的中轴。在对大量Colle′s骨折复位前后影像治疗分析,即便是尺骨茎突撕脱的Colle′s骨折,其尺骨长度未短缩,拔伸牵引中尺骨长度不能增加,桡骨远端复位轨迹不是平行于桡骨轴线,而是围绕尺骨远端进行弧形运动。设想如果利用尺骨远端这个支点,以近排腕骨为杠杆,将桡骨远折端围绕尺骨远端做弧形牵引,势必获得较大的力,从而获得更短的复位轨迹。在该设想下,将Colle′s骨折复位方法进行改进,将复位简化到两个过程,即首先尺偏再旋转,在将腕部过度尺偏的过程中,近排腕骨在尺骨远端支撑下通过韧带带动桡骨远折端向尺侧旋转移动即“韧带整复”原理,可纠正桡骨的短缩移位,同时纠正一定的旋转移位。第二步,在尺偏的基础上,将腕部向掌侧屈曲,即可纠正背侧移位及旋转移位。
Colle′s骨折发生后,由于桡骨远端骨性结构的改变,关节内平均应力载荷增加,应力中心转移到尺骨,腕骨的位置和运动也发生改变,这是导致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9]。良好的骨性复位是带来良好预后的基础,但合并舟月分离[10]、尺侧角软骨损伤[11]等都影响其预后。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只行一次手法整复,从Sarmiento改良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价:治疗组优22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 87.5%;对比组优16例,良12例,可11例,差 1例,优良率70.0%,采用“尺偏屈腕复位法”获得的骨性复位效果更佳。进行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尺骨远端杠杆牵引复位法的复位过程,实际为骨折发生的逆行过程,除对将移位的骨折端整复到接近正常解剖位置外,逆行过程还将皱折的关节囊等软组织按照位移过程进行逆行纠正,减少了软组织遮挡、嵌插影像复位效果的因素,同时软组织合页的作用对于骨折端的愈合起到了正向机理作用。该方法操作简单,单人即可完成,相对复位操作轻柔,避免了传统复位产生的暴力牵引、抖动等动作加重骨折端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值得在门急诊中推广。但该方法也有缺陷,对于合并尺侧三角软骨损伤者,在过度尺偏中将造成损伤加重,对于桡骨远端背侧有大块骨皮质向腕关节内移位、嵌插者,骨碎块复位效果较差,需要采用手术方式治疗。
[1] Hanel DP,Jones MD,Trumble TE.Wrist fractures[J].Orthop Clin North Am,2002,33(1):35-57.
[2] 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7-160.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5-96.
[4] Stewart HD,Innes AR,Burke FD.Functional cast-bracing for Colles′fractures.A comparison between cast-bracing and conventional plaster casts[J].J Bone Joint Surg Br,1984,66(5):749-753.
[5] GARTLAND JJ Jr,WERLEY CW.Evaluation of healed Colles′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1951,33-A(4):895-907.
[6] 蒋晶飞.高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意外5例报告[J].中国骨伤,2014,27(3):265-266.
[7] 郝俊宪,郭新宇.膝顶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2011,24(11):962.
[8] Rikli DA,Regazzoni P.Fractures of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us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and early function.A preliminary report of 20 cases[J].J Bone Joint Surg Br,1996,78(4):588-592.
[9] Baratz ME,Des Jadins Jd,Anderson DD,et al.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the effect of fracture displacement on contact stresses in a cadaver model [J].J Hand Surg Am,1996,21(2):183-188.
[10]王 磊,张申申,郭卫中.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舟月分离的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1):1165-1166.
[11]徐达传.手功能修复重建外科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1-33.
黄昆(1978~),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骨科。
R 683.415
B
1673-6575(2016)03-0444-03
10.11864/j.issn.1673.2016.03.47
2016-03-09
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