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时
——不能让玉米再揪农民心
2016-02-16中国农资刘一凡
□《中国农资》记者 刘一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时
——不能让玉米再揪农民心
□《中国农资》记者 刘一凡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话题在两会上持续发酵、引发热议。农业供给侧改革,以粮食为中心,粮食供给侧改革,则玉米首当其冲。玉米大丰收、高库存、高进口量的现状,紧紧揪着全国几亿农民的心,也紧紧揪着全国人民的心。
粮食“三高”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又给国家添麻烦了,今年粮食又是大丰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去年在某省调研时,当地分管粮食的官员向他汇报道。3月5日的全国政协农业界小组讨论上,说起这段往事,任正晓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2015年总产量12429亿斤,为历史最高。2015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约12800亿斤,产需基本平衡,只有400亿斤左右的粮食缺口。然而,去年国内粮食进口量达2400亿斤。
2400亿斤左右的进口量从何而来?如果不需要这么多,为什么要进口?
“总量是一个概念,品种又是一个概念。”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小组讨论时说:“总量缺口400亿斤,大豆缺口1600亿斤还在继续扩大,小麦和大米基本平衡,加上其他品种的缺口要填平,粮食总量就多出来了,玉米尤其多。”
作为矛盾集中点,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高“三高”概括了当前玉米市场,也反映国内粮食市场的现状,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陈锡文表示,玉米多要追溯到2007年国家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随着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为保证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临储价格一路走高,玉米产量迅速上升,2012年首次超过稻谷,成为国内数量最大的粮食品种。然而,连续多年的提价,使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不仅如此,从2012年底开始,国际玉米价格大幅度下跌,引起了国外玉米以及可以替代玉米的一些其他粮食品种大规模进口。“从价格上讲,中国自己生产的玉米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所以不得不都进了仓库,现在玉米的库存可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陈锡文说。
“就是这个样子!”陈锡文话音刚落,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富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野抢着发言,“吉林种玉米的区域越来越大,库存量也越来越大。我今年是带着任务来的,春耕就要开始了,希望这次两会能够给吉林省玉米种植一个具体的思路,我们要怎么改。”
调整结构 玉米改革必须要先行
粮食的刚性需求正在增加。“人口总量,城市人口比重,还有消费水平,这三个明显提高,我们国家在人口峰值到来之前,粮食需求还是刚性增长的,还必须始终保持粮食稳定生产。”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多少年多少代,我们期待的就是要吃得饱,要丰衣足食。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这不是添麻烦,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任正晓如此回应那位官员。
既要保证增产,又要调整结构,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任正晓在小组联席会作汇报时提出,“市场定价”意味着国内的玉米价格完全按照供求由市场决定,理性地回归到和国际市场价格相近的水平,大规模进口的现象就会明显减弱。农民根据市场供求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按什么价格卖。同时,玉米打开市场销路,库存会逐步消化掉。
陈锡文解释“价补分离”时说,玉米临储价格不断提高,包含着政府对生产玉米的农民的补贴,所以高于市场价。现在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让价格回归市场。如果市价过低,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保护农民的合理利益。
这一思路得到代表委员们的认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首先表态:“赞成这一改革,并建议取消所有以市场收储方式给农民的间接性价格补贴,改为按照承包面积进行直接补贴。”
调整种植结构,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三河市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克荣认为,加快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把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适当调减下来。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向市场紧缺产品、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产销一体化调整。
玉米价格改革只是艰难调整的第一步。陈锡文在此前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曾提到:“小麦和稻谷是老百姓的口粮,玉米主要是工业原料和饲料。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的尖锐,但是小麦和稻米的改革必须相继跟进。否则会打乱市场,粮食供求的平等结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表示,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管理,农业产业需要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需求。“调结构不是简单的传统农业结构调整,而是从农业当中开拓一系列高效新兴产业,分流庞大的农民数量。”王海波说。
职业农民 把农业生产推向规范化、产品标准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提升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韩长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要提高粮食的竞争力,我们要搞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广新的农业技术。”韩长赋认为,想要显著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实现三个转型升级。“农业的经营体系要转型升级,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要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广,全面实现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产业体系要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丁宏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种田大户应具备先进的生产知识。在玉米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当下,种田大户更要首先掌握宏观政策、市场信息,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同时,种田大户的管理水平、生产水平也会给周围农民带来示范效应,他们的职业化、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艾则孜·木沙认为,用培育职业农民的方式推动农业的发展,能把农业生产推向规范化、产品标准化,这对提高农产品的认可是非常关键的。“职业农民对农业的现代化、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长期而艰巨的。玉米价格调整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既为解决眼前困难,也为长远发展开辟路径。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项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需要全面统筹协调的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