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58例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6-02-16宋燕
宋燕
呼吸内科58例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宋燕
【摘要】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从护理学角度探讨预防措施,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机械通气24 h以上58例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1.03%,原发疾病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能增加细菌繁殖和感染等是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机械通气;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机械通气技术(MV)是呼吸内科常用的抢救和治疗技术,随着呼吸机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机械通气患者最容易发生的医院感染[2]。如何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我院呼吸内科病房总结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8例需机械通气抢救的患者,其中18例并发肺部感染。通过对58例患者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呼吸道的管理是决定机械通气是否有效及顺利撤机的关键,且有效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概率。因此,早发现、早分析、早防治对提高机械通气的应用效果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8例机械通气患者,有创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的病例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为(45.31±12.58)。临床表现为发热、气管内吸出粘稠浓痰、肺部湿音。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8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原发疾病、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的长短、年龄等)进行分析。
1.2.1诊断标准 使用机械通气48 h后或撤机拔管后48 h内,X线可见新的或进行性增大的肺部浸润性阴影,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体温>37.5℃;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于10.0×109/L。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从支气管气道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根据1990年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编委会所制定的《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3]。
1.2.2标本采集与药敏实验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取一次性无菌采痰器接负压吸引,采集气管深处的痰液,机械通气24 h,常规采集痰标本送检验科,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应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以后2~3 d采痰送检一次。
2 结果
本研究所选取的机械通气58例中,肺部感染18例,发生率31.03%。其中18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16.67%。除死亡外,其余全部痊愈出院。
3 讨论
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居第二位,但病死率居首位[4]。患者因基础疾病多,且相对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受损,数个易感者集中于相对狭小的空间内,使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加,而且耐药程度往往更为严重。因此,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
3.1年龄和基础疾病
机械通气的患者以年老体弱、呼吸功能衰竭并患有严重疾病多见,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引起微生物的入侵而引起感染。
3.2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可损伤气道黏膜,破坏了呼吸道的屏障和保护作用,纤毛清除运动和咳嗽反射减弱,利于细菌的定植、繁殖,使上呼吸道的细菌随着导管气囊周围潴留的分泌物淤积和下移,进入气管肺组织造成呼吸道感染。
3.3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
大部分患者体质虚弱,有的处于昏迷状态,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能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的聚集,利于细菌的繁殖。
3.4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越大,少于1 d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很少发生感染,而超过3 d者肺部感染率明显提高,当通气改善后,据患者情况尽早脱机拔管。
3.5外源性交叉感染
病室环境消毒不严格,医务人员操作前后,不能按照六步洗手法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呼吸机雾化器、湿化器、气路管道灭菌不彻底,导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
3.6误吸胃内容物
危重患者意识丧失,应用呼吸机时,吞咽反射障碍,造成吞咽困难,返流的胃内容物无法吞咽和清除,使胃内容物误吸入肺部引起肺炎。
4 护理干预
4.1病房管理
病区内设立专用的机械通气患者病房,采用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机消毒,3次/日,1 h/次,定时开窗通风,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试物品表面,及时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标识分明,敷料送到指定地点焚毁处理[5];病情危重时期禁止家属探视,严格限制人员出入。
4.2严格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重要途径[6],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后均按照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病房门口备有快速手消毒液,供家属接触患者时使用。
4.3加强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消毒灭菌
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生的重要部位。因此,我们要及时检查并保持呼吸机管路及接水瓶的清洁,呼吸机管道每2天更换1次,严格无菌操作,湿化器内的湿化液每日更换,并随时添加。呼吸机用毕做好呼气阀的消毒处理,雾化器管道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晾干备用。
4.4选择合适的通气导管
首先选择组织相容性较好的一次性高容低压气囊硅胶套管作为通气导管,型号相当,以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4.5气囊管理
加强气囊管理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气囊的压力应适宜(<15 mm Hg),并经常检查其充盈度。
4.6做好持续呼吸机气道湿化
(1)呼吸机湿化瓶用蒸馏水加温,其液面不宜过高,1/2为宜,温度一般为37~39℃,(2)药物超生雾化,(3)气管内直接滴药,采用生理盐水,糜蛋白酶、庆大霉素,每隔2小时或吸痰前后沿气管壁缓慢滴入3~5滴,如合并气道感染,应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稀释注入气道。
4.7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
在满足患者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吸痰次数,以避免出现机械性损伤[8]。吸痰前必须给予高浓度氧气2 min,可预防缺氧窒息。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动作轻柔,插管过程中不可打开负压,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每次吸痰不能超过15 s,严格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内的痰液,再吸口腔、鼻咽部的,以免吸痰顺序颠倒,引起肺部感染。
4.8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能有效减少分泌物淤积,保持患者鼻腔及口腔的清洁,每天2~3次用无菌棉球蘸取益口液,按口腔护理操作流程擦试口腔,利于抑制口腔有害细菌的繁殖,清除异味,保护口腔黏膜。
4.9预防误吸和返流
机械通气患者通常采用胃肠内营养,气管插管及长时间的留置胃管会减弱食管括约肌的舒缩功能。鼻饲前保持呼吸道通畅,须检查胃管位置,可通过回抽胃液或气过水声,证明胃管在胃内,才可喂食。喂食时,床头抬高30°~45°,鼻饲后保持该体位至少30 min,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返流与误吸。
4.10合理使用抗生素
双臂采集患者血液10 ml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值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防止出现菌群失调。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Fartoukh M,Maitre B,Honore S,et al. Diagnosing pneumonia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revisited[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2):173-179.
[2]刘洋,孟彦苓,杜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 协和医学杂志,2010,1(1):103-107.
[3]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编委会. 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J]. 中华呼吸与结核杂志,1990,13(6):372.
[4]汪丽蕙,林传骧,王海燕,等. 今日内科. 呼吸疾病分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7.
[5]江东红,曾清.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78-179.
[6]侯铁英,江飞舟,张友平,等.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方法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76-1578.
[7]李玲,高代英,文吉莲. 两种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7.
[8]单君,顾艳荭,吴娟,等. 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98-100.
·护理分析·
Analysis on Pulmonary Infection Risk Factors of 58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Respiratory Department
SONG Yan, Zoucheng Peoples’ Hospital, Zoucheng 2735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preventive nursing to reduce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incidence of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used for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risk factors of 58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31.03%, the primary disease, respiratory tract secretion,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tracheotomy can increase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predictable nursing intervention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reduce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incidence.
[Key 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 Pulmonary infections, Risk factor, Nursing intervention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03.161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03-0226-0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273500 山东省邹城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