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构建高效小学阅读教学

2016-02-16李小勇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主体文本阅读教学

◆李小勇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龙家店镇龙封台完全小学)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构建高效小学阅读教学

◆李小勇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龙家店镇龙封台完全小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这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从兴趣的激发、教师的引导、评价的激励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阅读主体地位 兴趣 引导 激励性评价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也是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如何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展开独立的阅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的阅读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正如食盐在美食中的重要性,没有食盐这一重要的调剂品,就不能称为美食,在学生阅读中也是如此。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参与到阅读中来,是推动学生主动而快乐阅读的动力。只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想读、爱读,才能以活跃的思维与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到阅读中来,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主体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用音乐来渲染气氛。音乐为静止的文字谱上了乐曲,以不同的旋律与节奏来渲染愉悦的氛围,让枯燥而静止的文字富有生命的活力,这样在学生眼中文章就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能够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取特定的情感,这正是文字与语言所难以传达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文字的喜爱,对阅读的兴趣。

2.用画面来烘托氛围。图片、视频等更为直观形象,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想象,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让学生从画面中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将画面效果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可以为原本枯燥的阅读增添亮点,进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动力。

3.用问题来制造悬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绝不只是教学的陪衬,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制造认知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强烈动力,进而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二、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有效的阅读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处于何种地位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有更大的展现自我的空间,但教师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不管不问,完全放任学生。全管、全不管这是两个极端,都是片面的。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成功的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文本的互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生活经验有限,基础知识薄弱,阅读水平不高,学生并不能完全独立而自主的阅读,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这样才能确保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阅读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活动。教师要在放手与扶持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扶放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主体阅读、有效阅读。

1.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与文本,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阅读活动,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来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激起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展开主动阅读。将整个阅读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放在学生身上,这样才能让阅读活动围绕着学生来动态展开。

2.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与学生组成阅读共同体,一同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思维受阻、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就可以发挥自导的主导性,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为学生指明前进与思考的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三、评价的激励,强化学生阅读的信心

在阅读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是成功地完成一两次阅读活动就可以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理解水平等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成功自然可以强化学生的荣誉感,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热情;但学生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是否依旧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来展开阅读活动呢?小学生年龄小,抗挫能力差,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往往会失去信心,而怠于思考与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以正面评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勇气,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长久的动力。

1.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结果性评价无疑会无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进步与努力,而容易使那些很认真的思考与阅读,但并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要看学生阅读过程中是否展开了独立的思考、积极的思维,能否踊跃发言,其见解是否新颖等等。这样从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加以肯定,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2.评价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就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制订学生专属的评价标准与手段,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优势,找到切入点,这样才能激起全体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全体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这样才能确立全体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1]江国友.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小学生主体地位初探.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08).

[2]许娟,平等对话 突显主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天地,2014,(33).

[3]朱淑斌.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小学,2014,(01).

猜你喜欢

主体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