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本,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6-02-16左代君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主体习惯文本

◆左代君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龙家店镇龙封台完全小学)

以读为本,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左代君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龙家店镇龙封台完全小学)

读是阅读的根本,只有充分的阅读,学生才能读中生趣,读中启思,读中明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地位的确立,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品格的培养展开论述。

以读为本 阅读兴趣 阅读地位 阅读习惯 阅读品格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展开充分而自由的读,在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真挚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意境,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来实现以读为本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培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与新奇性,才能激起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与积极阅读的热情,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样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悬念吸引。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来巧妙地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2.音乐感染。音乐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与文字结合在一起,更能相得益彰,传达出更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一曲悦耳的音乐,一首动听的歌曲,都可以营造出愉悦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形象直观的图片、画面更感兴趣。在阅读前出示相关的图片,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未读其文先感其形,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的阅读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缺失,没有阅读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权,这是教学的一大弊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要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主动阅读,这样才能深入文本。教师要对师生在阅读中地位与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阅读中来。为学生的主体阅读提供条件,创造机会,给予帮助,如此才能保障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确立与阅读主体活动的开展。

1.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我们要坚持精讲少讲多读多练的原则,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展开充分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文本,能够真正地将文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2.让学生展开自由阅读。阅读可以分为精读、细读、默读等类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定某一种阅读方式,而是要鼓励学生来自由地选择阅读的方式,这样才能激起学生读的动力,让学生的读更加有趣,更能读出韵味。如可以学生可以默读,可以大声的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等等。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也正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但良好的习惯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养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不良习惯,加强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学会阅读。

1.勤于思考。正所谓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只能局限于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不阅读则无法展开思考,只有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精练的用词,巧的写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情感,才能深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2.勤于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会产生许多的见解与感受,而这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要加深学生的印象,就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将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想法与见解记录下来,用笔来标注出重点词语、语句等。这样的阅读才能更深入。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品格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简单拥有者,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能够自主发现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这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思路来展开,而是要让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不要盲目的迷信教材与教师,而是要敢于质疑与批判,能够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受,能够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要让学生认识文本只是阅读的材料与凭借,我们不能为作者的思想与思路所束缚,要勇于跳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怪圈,能够将文字与现实结合起来,对文本持批判意识与质疑意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想法与看法。其次,营造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学生心中的想法只有真正表达出来,展开交流与讨论才具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而积极地将阅读中所产生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尤其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在互动中达成共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鉴赏水平、表达水平等的全面提高。

[1]曾桓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2).

[2]蒙宪.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小学教学参考,2009,(24).

[3]张小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以读为本的观念.课外语文,2014,(20).

猜你喜欢

主体习惯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上课好习惯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