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正名”: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2016-02-16中国农资汪洋
□《中国农资》记者 汪洋
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正名”: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中国农资》记者 汪洋
近年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关的“避孕黄瓜”、“爆炸西瓜”、“洗澡猕猴桃”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道听途说,甚至有意散布虚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谣言”,让菜农、果农经济受损,让广大消费者疑虑重重,甚至不敢轻易购买。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断闯入公众视野,以及不合理使用的现象被相继披露,令公众闻之色变。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什么?它们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如何科学安全使用……
近日,围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定义、起源、作用、安全性、管理制度、常用品种和科学认识等方面内容,《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业内管理者、科研工作者和生产企业及种植户,以求集合大家的观点和经验来释疑解惑,帮助公众全面认识、了解并走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世界。
正确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现代农业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特殊投入品,合理使用是安全的,亟待人们客观看待它的作用及效果,以消除对它的疑惑和排斥心理。”近日,在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上,与会代表就如何促进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对满足全社会的农产品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总农艺师季颖也在会上强调:“国家通过农药登记、生产许可、使用指导、市场监管等机制对植物生长调剂剂进行管理,能够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据业内专家公开的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目前已商品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达到100多种,主要有乙烯利、赤霉素、氯吡脲等,应用范围包括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发达国家也广泛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欧盟允许使用的有40多种。目前开发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所涉及的应用范围包括促生根、促发芽、促生长等多个方面。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段留生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建国60多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经历了使用品种由少到多,应用范围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近20年来的发展更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品种及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赶超某些发达国家。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发展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更是适应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的需要。”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情况、产品登记情况及管理要求,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副处长袁善奎向《中国农资》记者介绍说,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投入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具有天然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具有植物激素的作用或属于人工仿生合成的植物激素。在适当的用量下,即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规定,植物生长调节剂属农药管理的范畴,依法施行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凡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进行农药登记。在申办农药登记时,必须进行药效、毒理、残留和环境影响等多项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试验,特别在毒理试验中要对所申请登记产品的急性、慢性、亚慢性以及致畸、致突变等毒理进行全面测试。记者查阅农药电子手册2016年7月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植调剂有效登记产品901个,其中原药150个,制剂751个,占农药3.96%和2.68%,其使用范围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为什么要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不是每种蔬菜、水果的生产都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记者问。袁善奎坦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促进成熟等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需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他同时强调,在特定作物的特定生育期,按农药标签推荐的浓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起到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效果,但是,并不是用量、施药次数越多越好。盲目增加施药量和施药次数,会引起植物体内激素紊乱,出现作物徒长、生长过度抑制、落花落果、瓜果畸形和品质变差等药害表现。
科学使用缓解谈药色变
长期以来,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学安全应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使用时期有严格的要求,一旦施药时期不当,就会产生药害,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据了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雯目前正在落实“果蔬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调查及安全性评估”的项目。她告诉记者,该项目自去年开始,主要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安全性展开调研。覆盖全国13个省市,走访了800余家果蔬生产基地、农资店及市场,回收调查表1700余份,现场取样并验证分析了1140余批次样品。“我们关注它的使用是否必要、合理、安全。调研结论说明,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果蔬产品,对消费者是安全的。”宋雯说。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一种特殊农药,产品优越性非常明显,在国内外有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个别媒体不实报道,加上消费者对植调剂的认知不足而产生消费恐慌,导致我们农业遭受严重损失。可是为什么在产业遭受损失时,我们的监管部门和科研单位并没拿出一些让消费者信服的数据来。”宋雯对此总结出两个原因:一是国内对植调剂的检测监管关注少,二是缺乏充足的残留和安全性评估数据积累。
之前的“爆炸西瓜”事件,让不少消费者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仍然心生疑虑。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告诉记者,植物生长调节剂只要规范合理使用,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公众完全没有必要谈之色变。“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段留生也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高新技术,其作用独特、不可替代、安全高效、潜力巨大。只不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时间、浓度、位置、使用方法,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对植物生长调节剂要正视问题,创新引领,规范管理,科学应用。
“网络时代,资讯传播速度很快,为大家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同时也为谣言传播、以讹传讹提供了平台。对于传言,大家一定要理性对待,科学分析,不要盲目跟风,更没必要产生恐慌。”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査显才表示,当前,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要有信心,要加强宣传,加强应用技术的普及。
“随着集约化栽培、反季节种植、设施农业的兴起,农作物对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当前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趋势总体是好的,品种数量在增加、产品质量在提高、市场需求在扩大、使用面积在增长,但也存在创新品种还不多、企业规模还不大、农民的使用水平还不高、消费者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等。”关于如何推进植物生长调节剂产业的整体发展,季颖建议:一是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品种、新剂型,新使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规范产品标签;三是加快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在特色小宗作物的登记;四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指导;五是加大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普宣传。
植物生长调节剂:常被误会的那些事儿
氯吡脲(膨大剂)风波
案例1:有媒体报道称:有销售黄瓜的小贩自曝,不少头顶黄花、身上带刺的黄瓜是被抹过激素和“避孕药”来保持顶花不败,并让黄瓜看着新鲜。这种黄瓜被称为“激素黄瓜”。吃这种黄瓜会导致不孕,孩子吃了会引起性早熟。
案例2:2011年5月,江苏丹阳曝出西瓜开裂事件。西瓜开裂的原因在于瓜农使用西瓜膨大剂。
案例3:2013年12月,网络空间里热传着一组陕西省周至县果农用膨大剂蘸泡猕猴桃的照片,并声称使用膨大剂后的果实味道变淡、口感差,同时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痴呆等后果,使消费者谈猕猴桃“色变”。
专家释疑:黄瓜长成后仍带花,是由于使用了氯吡脲,因此延长了花期和保鲜期,这和“避孕药”无关。经专家组调查分析,西瓜爆裂的真实原因是品种及天气极端变化等综合因素,与使用膨大剂没有直接关系;在猕猴桃幼果期用氯吡脲蘸泡果实,可以增加产量、改善口感,其安全性已得到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认可,大家熟知的新西兰猕猴桃(奇异果),在生长过程中也使用氯吡脲。
乙烯利风波
案例1:2011年4月23日,某电视栏目曝光了一些“非法”食品添加剂案例。节目中提到市场上大多数香蕉都是被一种叫乙烯利的催熟剂催熟的,这种物质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该节目一经播出,香蕉价格立刻大幅跳水。香蕉使用乙烯利在节目中被称为“非法添加”。
专家释疑:乙烯利的使用方式是遇水后产生乙烯气体,进而发挥作用。乙烯利在香蕉上的使用获得了登记许可,不存在非法使用问题。人体不存在乙烯利受体,因此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另外,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报告指出,人们日常饮食中摄入的乙烯利含量适宜,不会引起身体任何变化。由于香蕉、芒果等水果,必须采摘青果才能长途运输,上市前用乙烯利,可以调节水果成熟节奏,达到新鲜上市的目的。
本版编辑:贾然然 电话:010-63744189nzzk2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