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2016-02-16葛玉芬陈传法
◆葛玉芬 陈传法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一中学小学部)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葛玉芬 陈传法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一中学小学部)
据调查,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情感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情感教育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爱心动情,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感知,密切生活联系升华学生的情感,使情感教育真正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培养人 教育人 情感共鸣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一、以爱心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老师:“没有爱,没有信任,教育就会成为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旷日持久的、疲惫不堪的战争。”老师的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以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力给学生一颗纯真的爱心,要信赖、关心、尊重学生。创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使之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产生上进的力量。
在讲授知识中更要如此。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首先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带动学生,使教学信息附上浓郁的情感色彩。例如,我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把对周总理的敬爱和亲切的怀念之情,融于教学的全过程。随着如诉如泣的音乐,一幅幅当年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的真实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哽咽的声音,充满深情的朗诵,眼中饱含的热泪,所有的这一切形成了一种凝重的情感氛围,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对此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起到以情动情,以爱心动情的良好作用。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他所描写的对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这一过程就要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他们的情感就会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用心去感受文中的形象,体会出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感受到作者笔下大自然的伟大与美丽……老师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分析与讲解,而是通过形象感知、感悟。
三、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注意渲染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儿童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叶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如境始与亲。”所创设的情境缩短了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引起了儿童对文中人物事件的关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对课文的语言感受也随之而敏锐起来。例如,教授《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为了激发学生对指导员敬佩的心情,要体会指导员在情况紧急时舍身护书的情节,老师放了一段战斗场面的录音,战场上枪声、嘶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学生耳边。老师又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四、丰富感知
老师在授课时,一般习惯做详尽的分析,而那些无论从学生的生活背景还是时代背景来看,都是距他们久远的文章,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因此,就需要老师在此过程中,补充一些相关知识,介绍相关材料,集合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讲授《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欧阳海的崇高品质,在教学中给学生读了原著《欧阳海之歌》的有关章节。一篇短小的课文,由于受篇幅限制,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即使做不厌其烦的分析,也难以震撼学生心灵,使他们感到和孕育出深情。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以结合课文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以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情感也会随之增强。学生从原著的情节中得到启迪,特别是通过原文中的一些实际数据,更深入了解到当时情况的险峻,从而体会到欧阳海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舍身救列车的高尚品质,激发他们爱英雄、赞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综上所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李廷安.教育学[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2.
[2]姚念章.成人教育心理学[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3.
[3]李洪彬.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
[4]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5]于源溟.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艺术[M].北京:科普出版社,2003.4.
[6]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