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词典·贾平凹
2016-02-16杨辉
杨 辉
作家词典·贾平凹
杨 辉
【贾平凹】
贾平凹(1952.2.21-),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文革”爆发后即回乡务农。因其父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沦为“可教育好”的子女。1972年因偶然机缘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1975年毕业后被分配至陕西人民出版社。历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助理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西安文学院院长、西安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等。1992年创办大散文月刊《美文》杂志,任主编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杂志主编,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首任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
大学期间即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一双袜子》(与冯有源合作)刊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公开刊物《群众艺术》(1973年)。此后即有多篇作品见诸报端,在“新时期文学”兴起之前,即有大量作品发表。其中《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8年)。相继发表于1980年代中期的《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等中篇小说为其赢得广泛赞誉。《鸡窝洼的人家》获1984年《十月》文学奖,《腊月·正月》获1985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等。由《鸡窝洼的人家》改编的电影《野山》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并获法国第八届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第37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天主教电影组织促进奖。此一时期作品,多关注商品经济“冲击”下“商州”世界人事变化及其中世道人心的转移,与彼时盛行之“改革文学”颇多呼应,但较之“改革文学”对现实的单向度书写,贾平凹笔下则多一层文化的关切。而发表于1983年的《商州初录》被认为开“寻根”文学之先河。“改革”与“寻根”的双重面向,汇集于长篇小说《浮躁》之中。该作以“浮躁”二字总括1980年代中后期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精神面相,着力表现各色人等命运的起废沉浮及其文化心理的嬗递,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带有标志性的重要作品”,并因是获得1988年“美孚飞马文学奖”,初步为贾平凹赢得世界声誉。在《浮躁》序言中,贾平凹明确表示,有意以中国古典传统为参照,超越奠基于西方理性主义的“现实主义”的限制。此一努力的成果,便是出版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废都》。该作甫一出版,便引发广泛争议,甚至酿成1990年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化事件”。对《废都》和“《废都》现象”及其与1990年代社会思潮复杂纠葛的反思,已成为理解1990年代社会与文学问题的重要参照。该作1997年获得法国最具权威和盛名的三大文学奖之一的费米那文学奖。自《商州》(其首部长篇)迄今,贾平凹已有《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秦腔》《怀念狼》《古炉》《老生》《极花》等长篇小说16部行世。另出版有《腊月·正月》《天狗》《逛山》《黑氏》等中短篇小说集数十部。除小说创作外,贾平凹还出版有诗集《空白》。在散文创作上,贾平凹亦颇多建树。著有《商州三录》《心迹》《月迹》《爱的踪迹》《天气》等散文集数十部,其中部分作品被认为有文风开拓之意义。作品先后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首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第四届、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国内外奖项五十余种。作品被译为英、法、德、瑞典、俄、日、韩、越南等文字在国外出版五十余种。2008年,长篇小说《秦腔》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于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之外,贾平凹还兼通书画。有《海风山骨——贾平凹书画作品选》《贾平凹书画集》等多部书画集行世。其书画作品独出机杼、不拘格套,有独特规矩,自家章法,具风骨气韵,无匠气斧斫痕。被认为是“一超直入如来境”。虽将书画创作视为“余事”,但书画创作是贾平凹体悟中国古典审美意趣及技法的不二法门。《废都》以降其在小说“作法”上的诸多努力,颇多得益于书画思维。《秦腔》的“仿日子结构”及密实流年式的叙写;《古炉》“大面积的团块渲染”,“看似写实,其实写意,看似没秩序,没工整,胡摊乱堆,整体上却清明透彻”;《极花》之“虚实互现”,无不与绘画思维关联甚深。由“画法”悟得之“文法”,使得贾平凹逐渐形成独特之小说诗学。其品质与单纯受容西方小说叙事经验者颇多差异。以经过创造性转换之中国古典诗学的概念范畴,如“境界”、“虚实”观之,则其用心约略可解。
其“血地”丹凤县属“秦头楚尾”,这使其既能够对中国文化之柔性品质颇多感应,可以承续明清世情小说传统,作品多清新、灵动、疏淡、幽默;亦使其能宗法两汉史家笔法,沉而不靡,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作品有秦汉风骨、盛唐气象。自1980年代以来,其创作之所以能“多转移,多成效”,无疑与其具有多样可能性密不可分。早在1980年代初,贾平凹即有志于“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后又从“水之性”中悟得文章之道,其文法上承苏东坡“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之要旨,又与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美学趣味颇多交通。若以由陈世骧发现,高友工、王德威等人申论之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观之,则始于废名,成熟于沈从文、汪曾祺,集大成于贾平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抒情一脉足以自成一格,以独有的思想及美学趣味构成文学史的另一面相。
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书写“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及“世界”的遭遇,以及因这遭遇而引发的社会、人性、精神甚至魂与灵的阵痛与裂变、探讨人与世界的困境和出路,可以说是贾平凹多年来写作的基本主题。其“中年变法”之作《废都》以作家庄之蝶之个人遭际为中心,写出了一个群体及其时代的精神状况。该作与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之明清世情小说“笔法”的内在关联,开启了当代小说写作的“返本开新”之境,其中包含着中国文化及其所持存之应世智慧之现代可能。庄之蝶之个人体悟,亦可解作《红楼梦》“抒情境界”之再生。《秦腔》以清风街中人事在大时代中的变化书写乡土世界令人触目惊心的颓败,呼应着沈从文未竟之作《长河》“写出来的部分和虽然未写但已经呼之欲出的部分”。其“密实流年式的叙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日常乡土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建构起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日常乡土诗学。《古炉》则以偏僻闭塞之“古炉村”在“文革”期间的变化,对应着更大世界的政治变局。“文革”如何嵌入乡村,并改变着乡村的伦理及精神秩序,是该作着力铺陈之处,也是贾平凹的用心所在。借此,贾平凹写出了时代之变局与人心的丧乱,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春秋代序四时作息生老病死一如往常的天地节律。《老生》以中华民族的始源性文献《山海经》为参照,以《周易》“循环往复”思维表征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并在中国古典思想“天、地、人”之意义上思考社会及人的问题。他的写作因此更能表现“乡土中国”之现代困境和其中世道人心的剧变,以及此种困境与自晚清开启,至五四强化之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复杂关联。基于此,他的作品被视作1980年代迄今“乡土中国”的春秋心史。
以思想范式、精神品格、美学追求论,贾平凹的写作均超越五四以降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而与中国古典文脉关联甚深。《废都》之后的20余年间,贾平凹为当代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多部足以体现中国古典文脉之当代形态的重要作品。这一类作品之于中国文学史(古今贯通的“大文学史”)的独特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1〕孙见喜:《贾平凹前传》(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2〕郜元宝、张冉冉编:《贾平凹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雷达主编,梁颖编选:《贾平凹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4〕林建法、李桂玲主编:《说贾平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5〕杨辉:《“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贾平凹作品译介】*译介部分内容,参考了乔艳论文《论贾平凹作品的国外译介与传播——兼论陕西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小说评论》2014年第1期)。另据其他资料补充完善,但仍有部分译本未及列入。如陈安娜翻译的《高兴》(瑞典文,已于2014年出版)。另有瑞典文《秦腔》(译者为陈安娜),法文《古炉》《带灯》(译者均为安博兰),英文《带灯》(译者为罗鹏),《高兴》(译者为韩斌),均计划于2017年出版。此外,部分作品的西班牙语、德语翻译已列入计划。
【贾平凹所获奖项授奖辞(部分)】*自1970年代末至今,贾平凹获得过国内外各类奖项50余种。其中部分重要奖项并无授奖词,如“法国费米娜文学奖(Prix Femina)”。美孚飞马文学奖仅有评委会委员对该作的评价如下:在当代中国进行改革与开放的巨大浪潮中,长篇小说《浮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住了当代改革中生活巨变的脉络,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等各方面所经历的复杂曲折的斗争,作品虽然描写的是偏远山区的农村生活,却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中国现实。(孙见喜:《贾平凹传》,第14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考虑到资料的准确性,此处并未作为授奖理由列入。关于《浮躁》获奖理由的详细申论,可参见萧乾《读〈浮躁〉》,刘再复《〈浮躁〉的成功之点》,汪曾祺《贾平凹其人》及唐达成《贺〈浮躁〉》,以上文章均刊于《瞭望周刊》1988年第50期。
奖项名称: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颁奖时间:2008年
获奖作品:《秦腔》
授奖词:
贾平凹的写作,即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奖项名称: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颁奖时间:2006年
获奖作品:《秦腔》
决审团评语:
决审委员会在众多优质作品中选出《秦腔》,是因为作者藉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没落,写出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间伦理、经济关系的剧变。全书细腻写实而又充满想象力。有关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创作所在多有,但《秦腔》同中求异,以伧俗写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厚,足以代表中国小说又一次重要突破。
奖项名称: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协同过滤算法在电子商务和推荐系统中被广泛应用[7]。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用户历史行为数据的挖掘发现用户的偏好,基于不同的偏好对用户进行群组划分并推荐类别相似的商品。协同过滤算法根据其主体不同可分为两类: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和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颁奖时间:2006年
获奖作品:《秦腔》
授奖词: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持续写作的重要象征。他30多年的写作历史,连同他不同凡响的创造力,自成一家的语言风范,富有争议的探索精神,成了当代文学稳步前行的缩影。他的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憨厚朴拙的表情下藏着的往往是波澜万丈的心。他在灵魂的伤怀中寻求安妥,在生命的喟叹里审视记忆。他的写作,深刻地注解了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之间隐秘而复杂的关系。他在2005年度出版的《秦腔》,怀着对故土、对亲人的赤子之心,以谦卑、仁慈的写作伦理,细致、密实的叙事艺术,记述下了乡村社会动人心魄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从“废都”到“废乡”的生命流转,贾平凹以一个作家的宽广和坚韧,出色地完成了对自我和世界的双重塑造。
奖项名称: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颁奖时间:2015年
获奖作品:《老生》
授奖词:
奖项名称:腾讯·商报华文好书文学类十大好书
颁奖时间:2015年
获奖作品:《老生》
授奖词:
当一位大作家走到人生的花甲之年,他在思索什么?会书写什么?贾平凹一边回望中国百年历史,一边直面中国人生存的艰难历程,《老生》,便是他近年如是思索的系列沉淀之作。他用解读《山海经》的方式解读历史,书中既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也对人世饱含深情。
奖项名称:《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
颁奖时间:2014年
获奖作品:《带灯》
授奖词:
《带灯》在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中具有变法意义。作家从现实与奇异夸张纠结在一起的《秦腔》至历史主义与写实主义融于一炉的《古炉》,本已完成了一次深刻变法,而《带灯》在延续《古炉》精确、厚重、白描的叙事风格基础上,又有较多的明快、流畅、简约,让我们想起了他风格独特的散文写作;更由于作家把视角瞄准现实的村镇,关注的是一个往往被人们忽略的简朴真诚的女性和同样被人们忽略的各色人等,关注那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事无巨细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风貌,引起读者的关切和忧郁,《带灯》也就不仅是作家在写作手法上的一种变法,更是作家整体创作风貌上的突破和升华。
有鉴于此,特授予贾平凹第三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
奖项名称: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颁奖时间:2012年
获奖作品:《天气》
授奖词:
贾平凹的散文起点很高,要想更上层楼,诚非易事。写于2009年至2011年的散文集《天气》,是他散文的新收获,也是他对当下散文的新贡献。
奖项名称: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授奖时间:2015年
授奖词:
多少年后,人们会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回到已经失去的故乡,或者,人们将会发现,这个作家所铭记的一切,比任何史书都更真切地见证着经历现代性蜕变的古老文明——一切都在哀婉、沉痛地消散,一切归于不可能的因为被铭记、被书写而获得隐微的可能性,一切一去不返,一切或许重来。
所以,贾平凹是一个被选定的乡土书写者,他的写作注定是最后的,又注定是最初的,是混沌初开,又是大地皆白,他之被选定,是为了记载乡土中默运不息的节气四季与终结乡土的线性时间的宏大博弈。
这个小说家,由此进入了中国文明中那些孤独的徘徊于野者的行列,黍离麦秀、铜驼荆棘,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在荒废中、寂静中谛听着中国之心的恒常跳动。他为剧变中的乡土留下了一份春秋心史。
有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贾平凹先生首届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责任编辑 李桂玲)
杨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寻找当代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