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场景融合对于新闻制作的影响
2016-02-15谭清源
◆谭清源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新媒体视野下场景融合对于新闻制作的影响
◆谭清源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很多场景的界限再一次被打破,并呈现出了融合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中,采用梅罗维茨的“场景理论”对新环境对于记者行为的影响以及新闻制作的改变和应对方法进行分析。
梅罗维茨 场景理论 新闻制作 新媒体 公民新闻
欧文·戈夫曼是加拿大裔美国社会学家,著名的拟剧理论创立者,其1956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提出了拟剧交往理论。在幕后的角色中,在舞台上、训练中扮演一个角色,在他们的位置上。如果一个活动是在别人面前进行的,她会在某些方面表现,而其他人是舒适的,这可能会影响到他想要的东西,就是这些措施;而在另一区域,‘后台区域’或后台(back-stage),则会凸显出那些掩盖的事实。”
一、场景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说明,交往场景决定人的社会行为和角色扮演,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戈夫曼和其他场景主义者而言,场景及其匹配的角色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大部分社会场景的变化是缓慢、无意识的(如求爱方式的变化)。其中,传播媒介往往通过改变交往场景的边界——接纳谁为参与者,排除谁为局外人——而改变交往场景的定义,进而引起“恰当行为”发生变化。
1.场景融合
各个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媒体的内容延伸到新媒体中,而新媒体也同样渗透进传统媒体中。比如,视频网站大多数依托电视节目的内容,电子阅读也基本是重复纸媒的内容。而在传统媒体中,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也是一种多屏互动的体现。而私人场景与公共场景的融合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中区”的产生
在截然分明的“前区行为”和“后区行为”之外,出现了很多不前不后的“中区行为”。电子媒介让人们失去了以往的“方向感”,人们的社会行为变得不“前”不“后”,出现了“老顽童,小大人”,“男不男,女不女”,“既是冷又是热”。
3.社会角色在场景融合中的转换
梅罗维茨分析了三种角色类型:群体身份角色,即隶属或者作为;社会化的角色,即转变或者成为;权力角色,即表现或者展示。场景的融合出现了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如权威职业地位的下降,代际之间的“文化反哺”现象等。这种变化,也给新闻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如近些年出现的“叫兽”“公知”等,都是普通公众对于昔日权威的蔑视。
二、场景融合对新闻制作的影响
1.公民新闻对专业新闻记者的挑战
公民新闻也称公民共享新闻,就是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列举了公共评论的对个体或群体的人,这是“搜索新闻报道,分析信息的措施,其目的是确保在一个民主社会有广泛的、独立的、可靠的、准确的必要性,美国学者斯蒂夫·奥丁列举了公共平台开放和公民提供线索,在我国主要通过博客、互联网、媒体和新的媒体成为信息发展趋势,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多数公民接受的新闻频道。
显然,网络的发展打破了新闻发布由专业记者垄断的局面。记者的概念得到了重新定义,不是手持记者证,拿着摄像机和录音笔的人,才能被称为记者。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定义下的记者。网络传播改变了人在电子传播过程中的消极角色,如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在场公民显然比专业记者更能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们通过受众的自媒体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同时,报纸从一种抽象的印刷文化进入一种高度感性、造型和画像似的文化,也即图片成为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2.报道内容的变化
随着场景融合的趋势加强,新的场景的产生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因为当两个场景融合时,并不是两个场景的简单组合,而是常常会演化成具有统一新规则的角色的新场景。新媒体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即物理场景中的“权威感”逐渐消解,一些权威角色的“后区行为”暴露在网络中,所以擅长保护前台表演的传统媒体,在融合的趋势下,更多的涉足后台的内容,影响最大也是最显著的应当是时政新闻的报道。在2002年两会专题报道中,更多的内容是涉及到政策的解读。而在2014年的两会专题报道中,除了对政策的解读以及两会提案的呈现外,更多了“女记者与礼仪小姐玩自拍”、刘翔为妇女“正名”等“花絮”式的报道。
3.专业新闻记者公信力受到威胁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媒体必须完成所有的“审查”任务,从审查的主题,到公众的辩论,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和方案,选定适合的嘉宾和观众。新媒体与受众不仅仅是之间的反馈和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有一个边界可以沟通,人们不再模糊,可以共同协作。观众可以用于对这一问题的公开辩论,提交表达主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专业新闻记者直接从网络取材,这种获取信息的新模式绕过了传统渠道的把关人,并且危及了以往由印刷媒介所支持的地位的金字塔。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人的操守与转变
1.坚持新闻人的专业精神,具备职业新闻人所应有的道德素养
网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成为了许多专业新闻记者的直接新闻来源,其客观性和真实性都无法得到印证。一些媒体巨头,利用他的巨大影响力,与多家公关公司联盟,结合成利益体。这些利益集团便以发布负面报道为主要手段,对这些有心理恐惧的公司进行敲诈要挟,从中赚取令人咋舌的费用。利用媒体的传播作为赚钱的手段,丝毫不遵守新闻道德规范,是对新闻人和新闻道德底线的践踏和挑衅。
2.培养全媒体记者
一个合格的媒体记者会报道企业的变向裁员,这是为了维护快消行业人员的自身利益,因为媒体记者本身自己也是快消行业者,他知道一线人员在企业的沟通中是如何的弱势;对企业的发展策略,一个合格的媒体记者会采用客观的描述,会报道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媒体应当坚持兼容并包的风格,记者本身不是营销专家,会坚持自己的底线。也许他做的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这是一个合格的媒体记者所能做到的最好选择。
[1][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7.
[2][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8.41.155.
[3]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8.
[4]曾莹.新媒体视角下的社会角色转换[J].东南传播,2010,(12).
[5]赵俊峰,张羽.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2012.6.
[6]Bowman,S.&Willis,C.,”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2012-6-9.
[7]Outing,S.,“The 11 Layers of Citizen Journalism”,2012-6-9.
[8][美]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6.
[9][加]埃里克·麦克卢汉,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9.
[10]殷俊.自媒介与公共空间的再转型.国际新闻界,2008.
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振兴计划重大教改项目:独立学院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发展模式研究( 2015zdjy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