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突出地位及发展历程

2016-02-15◆黄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6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

◆黄 敏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突出地位及发展历程

◆黄 敏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地位的认知、巩固与加强,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历程的必备环节。在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地位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而系统梳理建国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地位的认知与践行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地位 发展历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形势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三观”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地位及原因分析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地位,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这直接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地位主要表现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与资本主义高等学校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与资本主义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很多,其本质区别在于课程性质以及课程内容的规定。2008年5月4日,李长春前往东北大学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研,6日与辽宁高校师生展开座谈。座谈会上,李长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能不能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关系到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高等教育的大问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培养品德优良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凸显品德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总体上说社会道德观念良好,但是由于金钱观念的影响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人们的道德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滑坡。尽管还没有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值得警醒。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

3.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处于灵魂、统帅、主导的地位。一个人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统治阶级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传递政治文化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传递政治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由我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所决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的灌输政治意识、从工人与资本家斗争范围之外灌输阶级意识,“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是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的欺骗性观点。当前社会思潮出现“多元化”趋势,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只有巩固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才能消除大学生们的错误认识,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这是社会转型期所必然经历的阵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一些不怀好心的势力却趁机大做文章,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极左势力。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怀着报国热情,被极左势力所诱骗,认为解决国内问题需要采取的方法是“革命”。事实上,这些极左势力没有认识到我国不仅没有放弃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并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才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其二,极右势力。极右人士所主张的民主宪政其实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宪政,这些错误的理念所根本上追求的,乃是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可见,在当前的现实国情下,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再次,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一是和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统领性,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们能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具备应有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二是和其他公共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侧重工具价值,而是侧重人文价值,它试图塑造学生的灵魂与思想;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灵魂、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有学者认为,“为培育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作为目的,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一目的是与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高度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承担了这样的任务,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政治素质过硬、道德素质高尚的专门人才。

二、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建设与发展中日益加强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其建设与发展中经历了确立地位、遭受挫折、重新恢复、逐步加强的过程。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初步确立(1949~1956)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体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精神,在参照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经过7年时间的建设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初步确立并取得了以“56方案”为标志的初步成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开设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水平,中共中央及教育部陆续颁发系列文件与规定,从师资建设、课程调整等方面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1952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同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1953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确定马列主义基础自1953年度起为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班(二年以上)二年级必修课程的通知》;同年6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及“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经过几年的探索,1956年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56方案”,即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规定为“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

总地来看,自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间,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处于初创阶段,但其地位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已经非常凸显,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党中央反复强调,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身体健康,并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此后几十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曲折发展(1957—1978)

1957年至1976年,“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挫折,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和“左”倾思潮严重冲击教育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尤其是“文革”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遭受极大的破坏,各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严重扰乱,许多高校停止招生,“停课闹革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被“四人帮”利用作为他们篡党夺权服务的工具,以致名存实亡。即便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仍在狭缝中获得了艰难的发展。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此,中央强调,“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1959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的思想倾向,整顿教学秩序,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开始恢复并逐步稳定下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更加突出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内容。

总地来看,在这一特殊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在经济与社会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中得以曲折发展,足以体现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3.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重新恢复(1978~198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1977年高考的恢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新恢复并逐步走上正轨。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先后出台若干文件、意见以及通知,重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培养的指导地位。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198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和规定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教学方针,以及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等。1987年5月29日,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措施。《决定》强调: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把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并反复强调“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1991年8月,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培养和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和较高政治与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此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属于恢复阶段,也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拨乱反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新认识、目标定位、内容调整等,对于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培养中地位乃至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4.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逐步加强(1985~20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步入规范化的建设轨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更是空前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纳入高等教育评估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一直是高等教育评估、评价以及测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就明确包括了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规定了详细的评估内容以及相应权重。2008年,教育部又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研究”作为重大项目招标,通过专家们的重点攻关,力求进一步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稳步增强。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提高和相对独立。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相对独立,一是表现在课程内容的独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三次的大的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独立的课程内容。二是表现在固定的学时学分,目前,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有明确的学时学分,其他课程不得任意挪用、占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学分,极大地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与效果。三是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门机构的独立,近年来,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倡导下,在教育部的反复督促下,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直属学校的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机构,独立开设、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制度体制上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四是表现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体系中明确规定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准入、学历、教学技能、培训、科研等方面进行严格测评,极大地提高着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

再次,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囯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发出【64】号文件,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五个二级学科,增列了不少博士点硕士点,2008年又增设一个达六个二级学科,尽管六个二级学科并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程形成绝对的一一对应,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加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着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为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人才支持。

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尤其是从主管部门、学术界以及教管单位的各项文件、规定、精神以及取得的实效得以充分体现。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仍需得到更广范围的认可,最为主要的是要获得学生的认可与社会的认可。不容置疑,从全国高校总体来看,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目标以及课程意义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对此类课程的热情仍然不高,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认可程度仍不理想,因此,继续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巩固和加强其地位,仍需不懈努力。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其昂.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南京师大学报,2001,(04):17-23.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余玉花,陈洪连.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目的——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04):72-77.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