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架设初中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2016-02-15张铁军
◆张铁军
(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中学校)
浅议架设初中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张铁军
(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中学校)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日益实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 数学眼光 数学头脑 运用数学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日益临近,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学习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学习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
一、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审视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以积累相关的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校园生活往往是学生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校园中的“位置”分布问题,教室内外形形色色的几何体,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等等;在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走亲访友中的行程问题;再如从学校到家有多远距离;买学习用品时如何付钱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如此的贴近生活,如此有趣,同时更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会学生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背景。在数学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天天上学需要估算到校需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时得估算一下需用多少钱;假期中需要估算一下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用的时间,等等。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出示三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椭圆形及园做成轮子的汽车图片,问学生图上的汽车漂亮吗?你喜欢哪一种?学生的回答是喜欢圆形车轮的一种。问及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正方形及椭圆形的轮子时,他们说这样的轮子是不好转的,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圆形的车轮行驶的最快,这样的汽车才是最实用的……这一过程,是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中引出数学问题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对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使他们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在学习“估算”一节时,我请学生帮我出出主意:“最近上街时我看中了几样喜欢的东西,但老师每月的收入只有3000元,买什么好呢?手表780元、折叠自行车750元、毛呢大衣1270元、皮鞋650元。学生们帮我设计的购买方案可谓精彩纷呈:有建议买自行车和大衣的;有建议买手表和大衣的;也有建议买手表、自行车和皮鞋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既考虑到知识本体,又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及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当前也有许多教育家提倡了一个重要观点——做数学,他们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去发现与感悟,在“做”中探索与解决,以此来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做中学会生活。学好有价值的数学,掌握必需的数学,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明确学好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欣赏数学、喜爱数学、挑战数学、解决数学。
[1]刘文玉.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科研与实践,2015,(03).
[2]钱书豪.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J].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