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途径
2016-02-15何生玉
◆何生玉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途径
◆何生玉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制订合理政策激发学校活力,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创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速,加大实训课节,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
新形势 职业教育 发展途径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做了顶层设计。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国家人才结构性矛盾,震耳发聩。如何适应形势的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需要职教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
(一)国家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2005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2013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2007年开始,所有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前两年均可获得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中职学生从三年级起安排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可以拿到实习工资。2009年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全部学费,2012年秋季,实现了全覆盖。
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从2010年到2013年,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二)中等职业教育成就辉煌
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连续保持大体相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政府投入持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到位。中央财政支持的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地方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纷纷落户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突出集团式发展。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国家培训、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各级技能大赛参赛人数明显增多,成绩辉煌,职教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实现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对接,避免了重叠教学,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整体素质不高
毋庸讳言,职业中等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求学历程中大多有被歧视的经历,他们有严重的自暴自弃倾向,学习无目的、无动力,有的沾染了不少恶习,在一些教师眼里,他们是问题学生,是不可改造的顽劣者。
但是,这样一些人,又是构成社会的最基层的大众,是整个社会科研成果最直接的转化者,是生产一线的具体实践者。如果不能提高他们的素质,听凭他们放任自流,其后果是可怕的。因为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人文环境短板
马克思说过:“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环境。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用学生创造的周边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而职业教育缺乏的,恰恰是育人环境建设。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拥有了一流的设施设备。但总体上职业中等学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课程改革进展缓慢,人文环境缺失,内涵建设匮乏。
(三)合作力度不够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多年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资源共享、技术服务层面上,合作深度不够,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方面存在误差,或者说,学校教育只是一种应景教育,只能满足企业一时需求,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深层认识,而这种深层认识只有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才能得到加强。
(四)创新能力不强
大部分中职学校把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只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长此以往,学生变成了懂得手艺、只会干活的工匠,只会模仿,不会创新,缺乏创新意识,不具备创新能力,这也正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机械类为5年,物理为6年,化学为8年。如果缺乏创新意识,不具备创新能力,将很快被时代淘汰。
(五)就业层次较低。
近年来,社会用工量逐年加大,中职学生就业已没有了障碍,而技术性岗位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又不能从中职学校产生,导致学生就业层次不高。
三、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通过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理想教育、自尊自爱教育等,使学生具有清华、北大学生的胸襟、气度,树立远大目标,积极应对人生,无不是在提高学生素质。
一是立德树人。通过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养成教育、家长开放日活动、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二是顺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在所有专业开设普通话课,让学生掌握普通话,学习社交礼仪,学会交流与沟通。
三是将所有爱好文艺、文学、音乐、美术等的同学组织起来,在学校社团中心的领导下,组建文艺社团,吹拉弹唱,棋琴书画,既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存在的价值和做人的尊严。
四是开展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并在自习课时间加入百家讲堂、子午书简的内容。
五是调整课程结构,改变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使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东西,社会需要的东西。
六是鼓励学生参加职教高考,通过高考升入高一级学校,成为高技能人才。
(二)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优雅的环境,可以修心养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的自然环境中,学生对一草一木,一桌一凳自然产生爱怜。呼吸着校园特有的清新空气,走在林荫道上,置身草坪花带之中,徜徉在曲桥、小径、雕塑、壁画前,欣赏着玻璃橱窗展出的绘画、书法、贺卡、美工作品。一幅字就是一道风景,一幅画就是一种熏陶。黑板报设计构图精美,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教室窗明几净,值班同学彬彬有礼,让人感到自然美、艺术美、文化美、整洁美、文明美,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语言变得文雅,思维象清泉汩汩流出……校园环境的营造,无疑是开拓了第三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感受到一种向上、进取的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们的性格逐步得到优化,情趣逐步高雅,行为逐步文明。功能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全的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食堂、浴室、健身房,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规范的管理,科学的评价,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学生成才发挥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三)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
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必须跳出教育办职教。要走出去,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其他地区办学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要引进来,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建立和完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机制。
与企业的合作,还体现在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与企业对接,将企业思想、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渗透在具体教学中,甚至可以让学生规划企业发展方向,勾勒企业前景,成为企业前进的一分子。
(四)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速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要发展,学生要有成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渗透创新意识。
一是理念创新。通识教育是通才教育,职业教育是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规定性,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需要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运行机制。要学会经营,因此要活,不能定向思维,拘于套路。
二是管理创新。一要彰显道德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合作,立德树人。二要规范学校管理。成立专家委员会,由专家评估学校专业设置、教师考核、学生水平检测;由学科组长负责制定专业发展方向,选定教材,完成教学目标;完善内设机构,优化科室职能。三要建立约束机制。实行学生干部轮流担任制度,让学生自我管理;借助示范校建设工作,要求所有岗位包括门卫、厨师也必须具有示范性;成立专家工作室,高标准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专家。
(五)提高就业层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一要瞄准第一类人才,通过职教高考,使佼佼者考入本科院校,努力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二要通过中高职一体化,使大部分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成为高级技工,三要强化学生在校期间技能培训和文化素养的教育,使毕业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新型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