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
——评李玉麟老师的评点法
2016-02-15卢梭
卢 梭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点”石成金
——评李玉麟老师的评点法
卢 梭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2000年,我就读于石家庄二中,师从李玉麟老师,以评点的方式研读语文教材。第一次上课,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正当我们为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而感到摸不着头脑时,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名字:金圣叹。然后,他举了金评本七十回《水浒传》中描写武松打虎的一段为例,自然的引出了评点法。在金圣叹的评点之外,老师还介绍了自己的见解,有很多观点都自出机杼,令我们这些只接触过传统导读式语文课的学生耳目一新。在金圣叹、李老师两人评点的相互映衬下,我们仿佛看到李老师在和几百年前那个狂傲狷介的儒生交谈、辩论,这种奇妙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他正是用这种偱偱诱导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把我们引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后,他留下了课后作业:评点第一课《荷塘月色》。这又让我们非常吃惊,这样一篇名家名篇,我们能评点好么?回家之后,我坐在书桌前,带着一种想要发现点什么的心情仔细的阅读这篇散文,开始还觉得找不到头绪,但是渐渐的,我好像开始朦朦胧胧的感觉到朱自清先生隐藏在清丽的文字背后的一抹孤独,再深入的读下去,我又从文章的语言、结构中发现了很多能够印证这种感觉的细节,这样,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阅读语文课本的乐趣,自己似乎走入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又好像潜入了一潭幽深的湖水,越往深处去就越觉得还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景色在等待着自己。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和我们交流各自的评点,从老师和别的同学那里,我又获得了很多阅读这篇文章的新的角度,真切的体会到了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愉悦。此后,我们还评点过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语文读本上的《鸣凤之死》等很多课文,在一次次评点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内涵,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很多先进的教学批评理念是相通的。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在1960年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自身成长,不是直接教授知识,而只是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同时,教师还要重视情感因素,课堂要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教师已不是指导者,而是顾问。李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各抒己见,思想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在交流和争论中,文本的意义也被深入的挖掘出来。正像“读者反映批评”把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一样,李老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和引导也使得经典的文本获得了新的解读,这些解读也许有些稚嫩,却包含了年轻的读者最真切的体悟,而这足以使经典获得新的生机。
转眼间,时光已经过去了7年,在这7年的学习中,李老师提倡的评点读书法一直伴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