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

2016-02-15◆张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大学生

◆张 巍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

◆张 巍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且迅速崛起,其主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信息融通以及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型网络模式。“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成果,越来越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今社会处于“互联网+”时期,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技术不断被涌现,不可避免的会对大学生的思政教学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进行完善。立足于此,就“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传统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遇到的挑战,阐述了互“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政教学结合的优势,进一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同时对“互联网+”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及传统教学方式转型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互联网+”技术 高校思政课 改革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社会问题的涌现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对于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并且教学方式也未能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开拓新的思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完善。而目前,“互联网+”技术是目前各行业各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潮流之一。“互联网+”技术是我国政府认可的一项先进技术,它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全面发展,并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模式的完善也具有指导意义。相比传统的互联网营运模式,以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思想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行业如何紧紧的抓住“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机遇,依靠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逐渐成为了行业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士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互联网+”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众所周知,互联网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的最伟大的创造发明之一,既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行为一个大的冲击影响,也给同时教育产生了重大作用。伴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数字化校园和网络的课程、智能学习和大的数据分析,等全新的方式,正在悄无声息的将教育代入了“互联网+”的年代。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现代的校园,已经不仅仅是指一半机械意义上的被固定在一个封闭的教室里边,而已经朝着现实及虚拟复杂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的学习场地。网络已波及了校园的角角落落,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大部分流程都需要依靠互联网来完成协同工作。之前没有听过的“云课堂”和“数字图书馆”已经便捷的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海量的学习相关的资源。“互联网+”伴生的时代的课堂形式,使得传统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变成了有效的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凭借海量的线上课程资源和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重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学生如果想和老师及同学非面对面的进行无尴尬的有效沟通,完全可以借助快速便捷的互联网平台来达到此目的。“互联网+”地时代的学习,已经不像以前学习那么局限于课堂,它可以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远程学习,可以解决学生即使因特殊情况请假在家的学习任务完成。学生可以合理正确的凭借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进行主动的学习,慢慢的改变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考核将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参与者都将是考评的主体,同时也可以被作为被评价的客体。社会上更多的人也能够随时方便的通过网络介入到对教育的考评,将使的教育工作者得到比较及时的监管和回馈。伴随学生成长的教育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分析,可以更加科学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的规划、价值的实现,提供证据。

1.“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有机整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将大学生全方位的思想信息准确提供给高校教育部门,并通过分析和挖掘大学生们在思政方面的信息,对他们的学习动态进行掌握,从而准确预测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使得高校的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的教学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2.“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1)“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大数据化

目前,互联网中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互联网+”,简单地来说,经过思政教师与大学生日常教学与交流所累积的大量数据被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部门所利用,研究人员便可以根据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及对课堂知识掌握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估和判断,从而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此,“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思政课堂效率。由于教学内容处于不断变化及发展中,因此“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所提供的数据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动态监控及时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捕捉,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要求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才能便于使其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要求。

(2)“互联网+”具有一定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下具有资源共享、信息对称以及信息透明特点。“互联网+”条件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时间及空间内,因而从而能够极大地减少教师备课的时间浪费以及课堂板书,大幅度提升课堂效率,减少无效时间的浪费。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机遇

1.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

当前处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每天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APP等媒体了解每天发生的各种热点话题,等等。所以说,思政教师们能够借助网络系统来搜索了解不同的网络平台的热点事件或者是焦点现象,通过一定的分析、挖掘、整理以及归纳,同时再整合上基本的思政课重要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吸引大学生们的兴趣点。思政教师对其中核心的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这样就能够保证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引导了大学生们的理性思考,也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思维引领。这也要求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教学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2.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教育改革措施,满足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高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和进步,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促进高校思政课充分地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方式来实现在线教育。例如QQ群、微信群、论坛等方式,或者是编辑微信内容或者录制网络公开课视频等方式,这样就能够保证把经过思政教师精心编辑的核心重要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给大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解开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从而大大的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促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自己错过的思政知识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育系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遵循的原则包括系统与零散学习结合、视频与互动结合以及学习与效果检验结合。如此便能帮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真正深入地了解学生兴趣,对学生思想动向及时地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部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较多的机遇,但是我们要看到,教育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互联网推动下的思政教育变革仍将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校思政教育意识淡薄

目前,部分地区高校的思政教育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有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忽视思政重视科技的现象,这就与当前国家倡导的思政政治进步、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矛盾。一般来讲,思政教育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有的高校对于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的要求比较宽松,允许这些思政老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有的高校只是重视科研人员的需求,忽视了思政研究人员的实际需求;还有的高校忽视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以科学的心态开展实际的思政教育工作。

2.教学的目标设计不科学

目前的部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忽视了思政教学的具体的环节。没有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即便是有的高校思政教师们能够对于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但是可能存在一些程序化、机械化,甚至是出现了混乱化。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思政课程设计比较浅,缺乏一定的思维化,这些问题往往导致高校思政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偏重于形式方面。

3.高校思政教育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际上来说,一些高校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机构一般都涉及多个部门,但目前往往存在缺乏一定的协调配合的情况,时常发生职能交叉以及重复工作,这就大大的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部门的工作效率,出现浪费大量的资源的现象,导致了各方面的高校部门之间缺乏相互配合,而由于高校思政教育部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可能阻碍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甚至是降低了相关人员进行工作的积极性。目前,这一方面的体系仍需要继续完善。

4.课堂教学活动不注重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明确指出,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以及机械训练的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思政教学就能够取消模拟训练。有些高校思政教师没有重视对于高校思政基本知识的训练,仅仅是一些比较浅层次的有趣的东西,针对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尽管表面上大学生感兴趣,但实际上并不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目的,出现了一种低效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局面。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1.坚持党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领导职能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中,所制定的相关条例除了在于推动高校党委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各项思政工作的领导作用。而高校党委在改革的过程中面对当前不同社会思潮及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始终要保持其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和指导。由于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平台必然要涉及到不同的多元化的思想政治以及价值观,所以面对这一复杂情况,高校的思政课必须要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只有做到坚持党委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引导大学生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下,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题活动与话题,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能够更好地让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所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较为复杂,网民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网络思潮参差不齐,可能在思政领域充斥着非理性的观点,而且理性观点未必总是能够战胜非理性观点。鉴于此,高校思政课在引入“互联网+”模式的教学方式上,创新思政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从而对大学生展开正确舆论引导,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大学生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多元化现象,坚决抵制负能量信息的破坏。

2.设立专门的互联网机构研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负责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互联网机构。学校的团委、学工处等其他职能部门通常是按照党委班子对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决策来展开自己的工作,如此便会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缺乏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全面性。从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效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设立专门的互联网机构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思政课教材、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等在开展真实客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加强思政课与互联网内容融合的研究。要充分地研究在“互联网+”时代发生的新的形势以及情况,要深入研究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起塑造作用的因素哪些来自课堂的影响,哪些来自网络的影响。要大力研究教学资源的认证标准,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主动地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以及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探索思政课网络教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3.大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实际上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这几年来,我国教育的现代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少数地区没能够有一个信号比较稳定的互联网信号,部分地区的网络配置还不完善,东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大力开展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

4.充分发挥思政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互联网+”的提出不仅带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性的课题,也对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互联网+”平台的提出简化了传统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授人以渔的责任,确保思政课的教学从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思想为主,并在学生面对互联网信息时提高其思考与反思的能力,不可一味地跟风。

5.建设“互联网+”品牌

目前,随着微博、QQ以及微信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在当今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普及与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与对某件事件的看法。鉴于此,高校思政负责部门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APP手机应用于微信平台,从而能够传播正能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思政课的教育引导功能,提高思政教学效率与实效性。

五、结束语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互联网+”背景将会带来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巨大变革,不断的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共享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改善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互联网+”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全方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降低教育成本。

[1]朱玉伟.批判与借鉴——多元社会思潮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3,(04):86-89.

[2]张雅晶.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9):173-174.

[3]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55-59.

[4]马建欣.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与高校思政课改革[J].甘肃高师学报,2015,(06):60-63.

[5]崔丹,张祖冲.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J].前沿,2012,(18):185-186.

[6]崔翠利.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J].科学中国人,2015,(21):240.

[7]高静.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6,(15):140-141+143.

[8]李冬梅.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的改革与思考——以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为例[J].速读,2015,(12):82-83.

[9]瞿敬平.高校思政课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54-255.

[10]祝春梅,宋治非.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J].职业技术教育,2015,(17):77-79.

[11]蒋朝莉,李桂东.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升[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5,(06):111-115.

[12]易彪.高校思政课网络平台资源的学生共享对策及问题探讨——以《纲要》课网站建设与利用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145.

[13]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181-18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