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的修订建议

2016-02-15江苏省徐州市第34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加号括号省略

☉江苏省徐州市第34中学 孙 莉



人教版“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的修订建议

☉江苏省徐州市第34中学孙莉

在有理数的运算中,省略加减混合运算中的括号和加号,将算式改写成“和”的形式,并以“和的名义”展开运算,是一次很大的“飞跃”.在式子的简单变形后,加法和减法被统一成了加法,学生经历了“将减法转变为加法”和“省略加号和括号”这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缠绕”的变化过程.复杂多样的变化,对学生的认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娴熟的运算技能和丰富的计算经验.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运算统一”的认知难点,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然而,课时分布的不合理、文本称述的不清晰,让很多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效.本文就人教版教材中这一知识的编排、教学及新版修订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说得不对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原版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分析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前,教材先后安排了“正数和负数”、“有理数”、“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等9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些课时的学习,学生获得了正负数的意义、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等知识,形成了进行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的基本技能,具备了一定的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等数学思想均有所感悟.这些知识是学生获得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方法的基础,对这些知识的深度理解将有利于学生突破“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认知难点.

2.课时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3.2有理数的减法”的第2课时.教材在这一课时共安排了三个明显独立的教学任务:(1)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并进行运算;(2)将加减混合运算改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进行运算;(3)探究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学任务(1)、(2)都是借助“例5计算(-20)+(+3)-(-5)-(+7)”来“说事”的.应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是教学任务(1)、(2)的共性之处,两个任务的最大差别在于任务(1)应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将减法改为加法,教学任务(2)要求学生将改写后的形式进一步简化,“省略括号和加号”,然后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优化计算,显然,这两个教学任务有着明显的“界线”,但其内在的联系却是十分紧密的;教学任务(3)由“探究”单独呈现,是有理数减法的实际应用,通过探究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公式”,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渗透其中,显然,这一教学任务是相对单列的,与前两个任务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从教材编排看,教学任务(1)、(2)中的运算转化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任务(3)同样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实施体会

和许多老师一样,笔者是教材的忠实拥趸.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一般都以教材为依据,而且对教材坚定地执行,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应用“1.3.2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教材组织教学时,并没有达到教材编者预期的成效,存在问题十分明显.

1.预设教学任务未能完成

45分钟的教学,三个看似简单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能够全部完成.完成教学任务(1)时,先将例5呈现,让学生思考“如何解答”并将各自的想法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当得出“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的思路后,教师让学生按此思路进行运算,整个过程耗时15分钟;完成教学任务(2)时,教师抽取了学生给出的例5的解题过程第一步“原式=(-20)+(+3)+(+5)+(-7)”,然后将式子中的括号和加号在课件中迅速隐去,留下省略了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让学生读出这个算式,并给出了这个算式的和的读法并逐步呈现了以和的名义进行的计算,在简单梳理之后,学生解答教材24页练习中的4道题,全程耗时22分钟;在教学任务(3)时,教师投影“探究”,学生经历了2分钟时间的短暂思考后,因为“课堂检测”的需要,教师将这则探究留到了下节课进行教学.很明显,教材预设了三个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时,只完成了前两个,这显然与教材编者的预期是偏离的.而事实上,就本节教学而言,这样的教学状况,在很多老师身上都出现过,这显然与教师的教学功底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关系并不大.

2.学生混合运算出错很多

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提升并不理想.首先,解答例5,学生刚刚获得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意识不强,加之,加法运算律的适用范围刚刚拓展到了有理数范围,学生对这些运算律的应用尚不够娴熟,导致很多计算出现错误;接下来将例5改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之后,再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运算,由于教学任务(1)所形成的运算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干扰,新学的“以和的名义进行计算”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很多学生还是应用前面“将减法先转化为加法,再应用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思路进行了运算.在学生尚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的情形下,根据教材编排,教学任务(2)此时不得不强行“切入”,学生对算式的理解难免会出现的偏差,巩固练习出现大量运算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至于“探究”,也就是这里的教学任务(3),从教材安排看,前两个教学任务耗时一定不会少,在全面完成前两个任务后,留下的探究时间确实不会太多,在学生无法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想要给出正确的答案也就无从说起了.

3.教学重点难点不易突破

在初中阶段,一节数学新授课一般只出现一个教学重点、难点.从上面的“课时教材分析”和教学实施的情况看,本节课共有两个教学重点和三个教学难点,这在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习中是较为罕见的.想要在一节课上同时完成这么多教学任务确实很难,而想要一下子突破如此多的教学难点更是难上加难.“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进行运算”是前面所学众多知识的融合,首先要提取出减法法则进行转化,学生的转化意识并不强,如果再应用运算律进行优化计算,学生学得也不易,教师的教也一定不会快乐到哪儿去;“加减混合运算改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改写本身就是个难点,加之改写后还要从加法的角度理解这个算式,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再将运算律用到改写后的式子中来,想要排除教学任务(1)带来的干扰并给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这也就更难了.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看,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1)获得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解题经验,这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既有推动促进作用,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干扰、抑制的影响,不排除甚至会在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产生阻碍作用.所以,不谈教学任务(3)了,仅就教学任务(1)、(2)而言,重点不易突破,难点不易化解,实在是给一线教师出了一个较大的难题.

三、新版修订建议

鉴于原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设置上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笔者斗胆给教材编写的专家们提几点建议,仅供再版时参考.

1.调增教学内容

原有教学任务(3),与本课时的其他两个教学任务没有太多关联,笔者在分析这一课时的教材时,对编者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大胆的揣摩,感觉编排在此处有“添足”之嫌.所以,建议将其前移,放置到“1.3.2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中,既起到巩固减法法则的作用,又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实际应用.此外,在“1.3.1有理数的加法”中编排了例2和例3来体现加法运算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这里已经“步入”了混合运算,仅用一道例题来强化学生对加法运算律价值的感知,感觉有点“力不从心”,而且,学生从例5中仅能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凑同号”过程中的作用,对混合运算中的“凑零”和“凑整”并没有很多体验,所以,建议增加类似于例3的一道既有加法又有减法且能够体现“凑零(整)”能简化解题过程的实际问题.还有一点建议来自于很多七年级老师的教学体会,学生进行含有分数的运算的能力较差,需要通过教材设计加以引导强化,以便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这节前面的教材中,涉及分数计算的例题仅有“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中例4的第4小题,在这节教材的最后是否可以添加这么一道含有分数的、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过程的混合运算,这样可能会让这节教材显得更为充实丰满,会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产生较好的指引作用.

2.增加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教学课时的调整,笔者建议,这一节可以增加1课时.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这里的“减法转化为加法”和“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对后面的学习影响都很大,往近了说,多项式的概念和加减的学习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这两个任务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材中应该有它们各自的位置;还有,现行教材中一节课将“这些事”挤在一起,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在“重点得不到突破,难点得不到化解”的情况下,要让这些对学生数学学习影响巨大的“四基”继续存在于教材之中,我们不如将其分成两节课,索性将“这些事”说清楚,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据此,在探究前移的基础上,可以将例5单列出来,与新增的一道应用题作为单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扎扎实实地体会到转化思想的价值;教学“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我们可以沿用例5,也可以重新编排例题,但总的原则是让学生充分感知“省略括号和加号”的过程,深刻理解省略后得到的式子是和,而不是差,当然运算律的应用应该是同步的,至此,那道一线教师“惦记”的“含有分数的、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过程的混合运算”例题便可以登台亮相了!

3.增设配套练习

基于学生混合运算出错率较高的现状,加之笔者上面所述的教学内容的调增和教学课时的增加,与课时、例题相配套的练习自然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了.原有练习的格局应进行调整,在第2课时结束后,应配上一组计算题和一道应用题,重点巩固“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并进行运算”,对运算律在计算方面的简化作用上也应有相应的体现;在最后一课时,可以将教材24页练习中的4道计算题重新整合,删去第1小题,将第2小题前移到第1题位置上,在第2题上增加一道含有分数但不含括号的计算题,继续强化学生对“省略加减混合运算中括号和加号”后的算式的理解,实现对本节课新增的例题“定向”巩固.当然,为了让教材进一步完善,我们还应将与此紧密关联的“习题1.3”进行相应的调整,让练习真正配套于新授教学.

参考文献:

1.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印冬建.培养运算能力推动“四基”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11).

5.何永红.在新旧教材对比中设计教学——由两道引例的比对分析说起[J].中学数学(下),2015(6).H

猜你喜欢

加号括号省略
我曾丢失过半个括号
“入”与“人”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粗心的小虎
选出括号内正确的字
中间的省略
对齐有讲究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