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改的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2016-02-15陈建淼
陈建淼
基于课改的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陈建淼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浙江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浙教办技〔2009〕95号)、《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3月)等文件要求,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规模要与所覆盖的中小学生数相适应,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活动要求。为了探索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如何支撑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浙江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我市为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城市。
到2015年底,温州市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已建成21个;建成素质拓展、文化娱乐教育类等11个市级项目类教研组,协同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共同构建区域教研联盟的协同机制;创建市级示范功能室25个;年接待学生数达50余万人次。
目前,温州市三分之一街镇(或学区)已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各县(市、区)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已初步形成了“1+X+Y”布局与运行机制。如温州市把“1”放在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把温州市科技馆、温州市博物馆、景山动物园、景山植物园等作为X基地,同时还整合温州市第三中学“学与做”场馆、温州市第四中学航模基地、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塘河生物园、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生态农业园等“Y”基地,通过组合,形成一系列的课程套餐,供市直学校学生选择。现将推进试点工作主要做法与教育装备同仁进行分享。
一、顶层设计:全面规划试点工作
依据新课改要求,充分考虑温州现有人口、学校分布、学生流向和学生人数的基础,通过顶层统筹规划设计,将基地布局统一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温州“1650”城镇体系框架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作为新一轮义务教育布局规划调整重要内容之一研制《温州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15年6月,召开温州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论证会。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等领导专家应邀参加了论证,明确了《方案》的目标。
(1)到2015年底,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校外教育综合性实践基地(学校),全市建成20个左右;30%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初步建成实践基地“1(1个中心)+X(若干个分基地)+Y(若干个校内活动场所)”布局及运行机制;制订出台有关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保障政策。
(2)到2016年,建成市级示范实践基地5个;70%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培育20门精品实践活动课程,研制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以及基于实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到2017年,建成市级示范实践基地10个,创建国家级综合示范基地1个;每个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培育50门精品实践活动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学生实践基地课程群;建成完善的实践基地“1+X+Y”布局和运行机制;形成有瓯越特色的基于实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育人体系。
二、政府重视:形成市县联动机制
温州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编制委员会、国土资源局、教育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11月,温州市召开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全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主要要求和任务。 为区域推进基地建设,市政府将基地建设纳入到市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市教育局也将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年度和谐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也积极配合支持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把基地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建立部门参与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如在编制上,有的把基地单独列编,有的保留原撤并学校的编制改建成基地,统一纳入教育管理体系。
三、优化队伍:建立协同教研机制
与温州市教研部门协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联盟教研机制。每次教研活动联合发文,双方全程参与;推进学生实践基地研训一体化,努力使基地成为区域综合实践课的研究中心。每月20号左右召开一次基地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人员有市县学生实践基地(涵盖“1+X+Y”学校)项目组教师,温州相关市县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劳技教研员、校本与地方课程教研员,各民办基地负责人和一线教师等;已开出展示活动、研讨活动10多节次、讲座主题发言十余次。
积极搭建区域教研平台,全市已组建成立了素质拓展类、科学探究类、农事体验类、安全与健康教育类、手工制作类、人文地理教育类、科普教育与制作类、海洋教育类等11个项目类教研组,分别挂靠在不同的实践学校,充分发挥基地、教研组的主观能动性。
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安全与健康教育类)、苍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工艺制作与造型类)、文成县中小学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现代农业实验类)3个基地成为省级教研大组组长单位。
四、科研引领:助推基地内涵发展
与温州市教研院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专题调研;2015年初,《“装备-教研”联动区域性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课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本课题将进一步探索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价值、特征与功能定位等理论问题;按照“统筹规划、区域推进、市县联动”等思路,探索整体统筹规划实践基地区域分布的合理结构;完善“1+X+Y”实践基地区域建设与管理模式、基地运行与管理监督评价机制;深化区域教研联盟协同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县两级基地特色课程建设、活动项目优化设计。本课题的研究将帮助推动我市区域性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
2015年10月,省级重点课题《“装备-教研”联动区域性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各子课题开题论证会议。一个子课题就是一个试点项目,我们采用边研究、边试点、边推进工作。
五、开发课程:形成区域品牌特色
1.优化活动项目设计
已开发建成活动项目十七大类140余项,开发活动课程47门,初步形成项目菜单式、课程超市式服务目录。开展了全市优秀活动项目评选活动。创新优秀活动项目评选方式,进行现场陈述和项目答辩、专家评委现场亮分。
2.结合地方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 积极开发实践活动项目课程
如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编写了《校园植物与园艺》,并获温州市第二届精品课程评比一等奖;泰顺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提线木偶》《龟湖石刻》《廊桥模型制作》;永嘉县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开发永昆欣赏、瓯窑工艺、瓯越茶道等。
六、结束语
通过3年的试点,温州市将成为全省首个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学校)镇(乡)域全覆盖的设区市,形成有鲜明温州地方特色,符合基地教育特点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到位,全市建成资源丰富、各具特色、布局完善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网络,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活动要求,实现公益化、特色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达到建设规模全省领先、办学效益全国一流,呈现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条块结合、分层布局、高效管理、机制健全的校外教育新格局。
作者信息
陈建淼,本科,中教高级,主任。温州市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32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