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视角下高校教师工作重塑研究
2016-02-15宋哲
宋 哲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300270)
STS教育视角下高校教师工作重塑研究
宋 哲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30027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STS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我国高校开展STS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高校STS教育尚未形成体系,究其原因,师资水平与新教育理念的差距是症结之一。因此,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塑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需要校方提供恰当的支持。本文基于STS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工作重塑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高校教师在STS教育中任务重塑、关系重塑、认知重塑,并对校方应提供的支持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推进STS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进程和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提供参考。
STS教育;高校教师;工作重塑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带来了巨大挑战,信息来源渠道的丰富化与多元化,导致学生对于传统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越来越不感兴趣;社会领域中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则使很多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诉求仅限于考试通过和拿学分的层面。在此大背景下,基于STS理念的高校教师工作重塑对于摆正大学教育中的科学价值观至关重要。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新研究领域,STS于20世纪60年代发源于西方,旨在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STS教育则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国内外学者对STS教育的研究多为STS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于高校教师工作重塑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工作重塑的结构和测量方面,鲜有基于STS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师工作重塑研究。本文在STS教育理念指导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工作重塑各个维度的表现,并对高校应提供的支持提出建议,以期为推进STS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进程和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提供参考。
二、理论概述
1.STS教育
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中,科技这柄“双刃剑”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各领域对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写为STS)的关注。STS始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纲领,一直在试图通过跨学科的方法解决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矛盾。STS在融入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为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构建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1]。这个过程将赋予学生在实践中识别潜在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需要收集数据、考虑解决方案,进而审慎地作出决策[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以STS为核心制定出改造传统科学教育和教学的诸多计划,形成了“STS教育运动”。如美国的“2061计划”;英国将科学与英语、数学共同列为“新三艺”;加拿大推出的“STSE”教育[3]。台湾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STS教育以来,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4]。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STS教育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从事STS研究和教育的机构数量与日俱增,高校在开展STS教育的过程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势头,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高校STS教育尚未形成体系。
2.工作重塑
学术界普遍认为“工作重塑”(job crafting)的概念是由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最先提出,指“员工在工作中对任务或人际关系做出的操作和认知的改变”[5]。实际上“工作重塑”的想法早在20年前就由Kulik,Oldham,Hackman(1987)提出过,他们认为“无论管理者是否介入,员工都有可能主动对工作进行重新设计。”这与Wrzesniewski和Dutton的定义如出一辙。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进一步提出了工作重塑的三种主要形式:重塑工作任务、重塑工作关系、重塑工作认知。
国外对于工作重塑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与客户有直接交互的行业,如技术公司(Smith K G,2005)、医院(Kimberley Breevaart,2013)、酒店(Chien-Yu Chen,2014)等[6],国内对高校教师工作重塑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开始逐渐升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郑昉(2009)设计了我国高校教师工作重塑问卷,并提出了高校教师工作重塑的任务、认知、环境三个维度[7];高红梅,郑弯弯,高倩倩(2016)基于实证调研提出了包括任务、关系、认知、角色的高校教师工作重塑四维结构[8]。
三、STS教育视角下高校教师工作重塑的三个维度
本文基于已有学术成果,结合我国高校STS教育实践,仍然沿用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任务、关系、认知的三维观对高校教师工作重塑进行探究。
1.任务重塑(task crafting)
任务重塑指员工自主改变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增减任务数量、拓宽或缩小工作范畴等。Berg(2013)则进一步将任务重塑细分为任务扩充、任务强调和任务重构三类[9]。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高校教师在STS教育中的任务重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提升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任务扩充
Schibeci(1990)曾指出,成年人缺乏基本的科学和技术素养在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10]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关于基本科学素养方面的训练,以保证其在STS教育中能够有效设计和开展活动。从高校现有的师资条件来看,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学术背景的教师如凤毛麟角,交叉复合型师资人才供给不足[11]。科学素养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淀需要持之以恒,持续的、主动自觉的终身学习是高校教师任务扩充的主要表现。
(2)以科研促教学为目的的任务强调
庄穆(2013)在福建省STS发展报告中指出,从整体来看,STS机构中的不少教师更愿意搞研究,希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而不愿承担基础性的教育和教学工作。[12]“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主要源于大学的评价机制。高校教师开展STS教育过程中,可将工作任务聚焦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将前沿理论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教学实践丰富研究内容,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
(3)以发掘创新潜力为目的的任务重构
高校教师通常固定讲授一到两门课程,虽然经过长期积累,授课内容轻车熟路,但简单重复的工作内容必然导致职业倦怠。STS教育理念下,教师的工作任务重构可以发掘创新的潜力,使工作更富有意义。任务重构主要表现在课程环节设计中体现STS理念,杜绝照本宣科和空洞说教。教师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关注时事与环境变化,将现实情况结合到课程内容中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设计理念。
2.关系重塑(relational crafting)
关系重塑是指员工对于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改变,包括交际范围或密切程度的自主调整。Berg(2013)将关系重塑细分为建立关系、重构关系和适应关系三个方面。高校教师在STS教育中的关系重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关系:跨界交流
Rubba(1990)曾对从事STS教育的教师间动态交互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指出教师之间紧密的跨学科合作关系对于STS教育的成功开展至关重要。[13]高校教师在这个层面的关系重塑除了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同行进行交流以外,还包括与其他行业的人员建立联系,一方面拓宽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邀请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工作经验分享,提高学生对具体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
(2)重构关系:师生互动
STS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限于形式更丰富的课堂互动,还包括旨在唤醒学生自我意识的情感互动。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法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和体验。如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学术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确立STS理念。
(3)适应关系:内部融合
高校教师一般不坐班,同事之间交流的机会少,再加上知识分子易出现“文人相轻”的心理倾向,难免导致人际支持缺乏、人际关系紧张现象。高校开展STS教育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有机会共同承担STS通识课程,自主关系重塑多表现在集体备课、教研,以及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时的思想碰撞、专业互通中,通过交流能够增进教师之间的信任感,促进关系重塑的深化。
3.认知重塑(cognitive crafting)
认知重塑涉及主体对工作本身的重新诠释,具体来说就是工作主体对工作的再认识与感知,以实现其价值观与工作情境的和谐同一,从而感受到全新的工作意义。Berg(2013)将认知重塑分为拓展认知、聚焦认知和联系认知三种类型。根据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本文认为认知重塑可分为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两个方面,在高校STS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认知重塑:职业角色定位与职业价值诠释
STS教育理念主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思考的引导者转变,高校教师在角色认知重塑中基于STS理念重新审视、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通过提问式、探究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同教师一起成为教学主导者[14]。对于职业价值的重新诠释是高校教师实现对职业认可和悦纳的自主行为,也意味着个体可以在工作与“心之所向”之间建立认知连接,并以“内心的呼唤”看待和开展工作。
(2)自我认知重塑:个人态度把握与教学技能评判
教师个人态度的重塑在STS教育中的直接体现即对“非常规科学”中反常现象的包容与接纳。具体表现如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予以支持与引导,对其他学科领域的新发现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等。对于教学技能的自我评判意味着不断地自我审视和补充,也是教师自身学术体系不断革新和建构的过程。亦可理解为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来保证自身知识的正确性及先进性。
四、STS教育背景下高校对教师工作重塑的支持
1.以教学学术理念促动任务重塑
约翰·杜威曾说:“要把学生从狭隘功利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开展STS教育的核心要义所在。要解放学生,先解放教师,绝不能因评价机制的影响让教师为了功利的目的将教学与科研相割裂。1990年厄内斯特.博耶在其《学术水平反思》一书提出了“教学学术”理念。与专业学术不同,教学学术更强调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改进,以及由实践生成的理论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再应用。同时教学学术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多样化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对真实教学的深刻洞见[15]。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高校推行了诸如建立“教学学术平台”、“教学学术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研究倾向的教师实施“分类管理与评价”等值得借鉴的做法。在高校中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育机制和学术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任务重塑。
2.以社会资本理念推进关系重塑
林南(2003)认为教师社会资本源于教师的社会关系,其本质是一种潜藏在教师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学生、同事和教学管理者等都是这个网络中的重要节点[16]。在STS教育背景下,探究与体验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求师生间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趋势要求教师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外界的交互;沟通与协作成为创新的基本条件也促使教师提高内部联系的质量。这三个层面的关系重塑是“关系资源”转化为“关系资本”的源动力,作为必要的支持,需要高校树立社会资本理念,着力搭建跨学科的交流平台,灵活设定教学考评制度和学生考核办法,以及创设协同、互信、共融的学术环境等。
3.以职业价值观引导认知重塑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17]。刘俊英(2015)[18]通过实证数据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工作重塑的相关性研究结论显示,职业价值认同与认知重塑的相关系数达到0.541,在三类工作重塑中相关性最强。高校为教师认知重塑提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改善工作条件,如提高工资待遇、增加科研经费等,这有助于教师的职业认知重塑;二是细化心理契约,如针对不同特质的教师提供不同的职涯规划,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深造机会等,这有助于教师自我认知重塑。从STS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教师的认知重塑更需要校方明确STS为指导的办学思想。这样才能确保校方提供的支持不至于流于形式,教师的工作重塑不至于偏离方向。
[1]Lumpe,A.T.,Haney,J.J.,&Czerniak,C.M..Science teacher beliefs and intentions to implement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in the classroom[J].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1998,9(1).
[2]Yager,R.E..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evolution,and rationale[J].Social Education,1990,54(4).
[3]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STS课程研究与实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4]詹志华.台湾高校STS教育之特色与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2).
[5]Wrzesniewski,A.,&Dutton,J.E,Crafting a Job: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
[6]田喜洲,马珂,左晓燕,等.为了无法回应的呼唤:从职业遗憾到自我重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4).
[7]郑昉.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实证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9.
[8]高红梅,郑弯弯,高倩倩.高校教师工作重塑的表现及结构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6(1).
[9]Berg,J.M.,Dutton,J.E.,&Wrzesniewski,A.Job Crafting and Meaningful Work(Vol.1)[J].America Psychological Assn(1 edition),2013(3).
[10]Schibeci,R.A..Public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Bulletin of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1990,10(2).
[11]叶继红.高校STS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2]庄穆.福建省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3(1).
[13]Rubba,P.A..STSeducationinaction:What researchers say to teachers[J].Social Education,1990,54(4).
[14]杨浩.基于STS教育思想的高校社科类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15]吕林海.大学教学学术的机制及其教师发展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16]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的获得[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17]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8]刘俊英.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5(12).
(责任编辑:姚歆烨)
On College Teachers’Job Remol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S Education
SONG Zhe
(NanKai University BinHai College,Tianjin 300270,China)
Since the 1980s,STS has brought some new concepts to educational field,and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colleges.But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countries,STS education in ou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immethodical.The major cause is the gap between teachers’qualification and the new educational concept.Therefore,college teachers’job remolding i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solve the problem,which needs the colleges to provide some suppor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S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collegeteacher’sjobremoldinginthreedimensions:taskremolding,relationremoldingand cognition remolding.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college administrators in order to promote teacher’s job remolding,carry out STS education successfully,and help university teachers’self-improvement.
STS education;college teacher;job remolding
G640
宋哲(1977—),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HE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