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

2016-02-15孙建中曹秀洪李俊丽

职业技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内容中职

孙建中,王 荣,曹秀洪,李俊丽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临颍县职业教育中心,河南 漯河 462600)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

孙建中1,王 荣1,曹秀洪1,李俊丽2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临颍县职业教育中心,河南 漯河 462600)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中高职;课程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

0 引言

中职与高职虽然同属于职业教育,但两者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而高职则要求学生要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水平,同时在工作中要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和他们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了所需的高级技能。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1]因此,中职可以说是高职的一个学习准备阶段,高职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缺少了中职作为基础铺垫,高职也将是不完整的。而中职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将失去发展前进的动力,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2]所以,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能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提升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水平。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课程衔接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开发与组织、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沟通,没有兼顾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明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涵义,发现并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统一、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繁荣职业教育发展,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职业教育以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渐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上。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为就业创造条件。[3]

现阶段,在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构想中,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当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职业教育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时俱进,因此要实现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把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从而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统一。课程改革强调中职课程应偏重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高职课程关注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其对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和高职课程的高层次性要求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及递进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为中高职课程的良好衔接打下基础。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

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表现在课程设置滞后或者超前、基础课程过渡性差、课程科目或内容重复三个方面。[4]

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要遵循适度性原则,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度,不能超乎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落后于课程的发展水平。但是,在落实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对课程的感知度不强,在课程设置时缺乏对其他专业或同级院校课程的调查与研究,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明显滞后,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赶不上同等级高职院校,而且有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套,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也明显落后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不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此相对,有些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会有超前的现象,课程的广度和难度都已超出中职学生的能力范围,甚至达到或超过了高职课程的知识水平,这无疑会对课程衔接造成一定的困难。

由于中职与高职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所以在课程要求上会有所不同。中职课程要求略低于高职,中高职不同的课程要求有利于中职向高职课程的递进,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有些中高职院校基础性课程的要求差距过大的情况也会出现。中高职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比如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课程,中职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中职学校的较低的课程要求,但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遍较为吃力。基础课程的过渡性差使其衔接缺乏基本的条件,从而影响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在制定选择课程时,往往从自身的体系考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而且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率比较大。中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机械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电工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与气动、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铣)床操作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公差选用与零件测量、零件材料选择与成型方法、机械零部件传动与分析、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零件手工制作、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机电传动控制、机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CAD/CAM应用、数控加工实训、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自动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电工实训等。可以看出,中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大体相同,重复率在60%以上。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重修已经学过的课程,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课程门类繁多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负担,课程内容的超载挑战着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造成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课程科目和内容的重复使中高职层次性差异难以体现,不利于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

2.2 高职技能课程与中职脱节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目标应该呈现出“能力递进”的状态。能力递进指的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都应获得职业岗位范围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但在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5]高职学生技能体现高等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真正意义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课程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含量。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职业能力,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其教育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因此课程设置也是以就业为导向,比较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相比之下,部分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高层次性特征不明显,有时甚至落后于中职,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培养“倒挂”现象。

2.3 中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

中高职课程体系脱节还表现在中高职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主要指中高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不匹配,甚至于缺失。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主张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注重培养学生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强调对实践课程的关注,要求实践性课程要占课程内容的一定比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而传统高职课程是基于“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而建立的,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模式。但实际上,由于教学条件、基地建设和实践设备落后等原因,很多中高职院校的硬件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所以往往轻视实践课程,其作为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内容长期得不到重视,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不匹配。

3 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3.1 深入调研, 明确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既要重差异性又要体现层次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均为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认真分析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行业初级、中级操作工,而高职培养目标应为行业的高级操作工,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技师。经过深入调研企业和中高职院校,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论证,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两阶段培养目标。中职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如果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那么职业教育考核与评价将始终处于混乱状态。要增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协调性,加快建立中高职协调的课程衔接体系,就必须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行统一的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根据职业的分类标准和不同职业的考核要求,确定人才的层次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层级标准,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尝试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的做法,以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职业资格与文凭的良好对接,也使得中高职课程的和谐衔接得到实现。[6]

3.3 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选课制

推行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及选课制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够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

3.3.1 推行学分制,允许中高职之间学分转换

学分制主要指中高职相通的学分转换机制。职业教育中的学分转换具体是指学生已学过的科目或取得的学分可以在校际间转换并得到职教机构的承认。英国实施的是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允许学生选择更多地融合了普教和职教的教学单元制的综合课程。借鉴此做法推行学分制,要使学生不仅可以免修相关课程,而且不同专业也可根据实际,认可获奖证书计入学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实行学分制要统一中高职相近或相似专业的学分标准、不同课程或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以使学生获得的学分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可以相互认可,并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7]

3.3.2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

在学制上,可以考虑制定弹性学制,即针对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学习,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和内容,给出相对宽松的学习年限,但是允许学习能力较强,提前达到专业要求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这不仅避免了学生培养的“一刀切”,也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学生完成学分的时间限制,也扩大了学生招生和入学的年龄范围,有利于高职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改善学习效果。

3.3.3 建立弹性选课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

中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选修课,建立相应阶段和专业的选课中心,制定出详细的课程表。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组合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实现中职到高职的学习内容过渡和接轨。[6]另外,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其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同。在文化知识方面,普高毕业生掌握得较好,而中职学生相对较差;在专业技术方面,中职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所以技能水平相对普高毕业生较高。因此,由于两类生源对知识与技术掌握的侧重点的不同,其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要求不同。实施弹性选课制使他们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而不必重复学习。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有利于中职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获得学分或者通过高职入学考试或评估。[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州技师学院在机电类专业开展合作,实施“学制衔接、课程融通、学分认定、专业开放”为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学分制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认定课程为载体,以学分绩点制为纽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下。

两校分别按照前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前3年以中职课程为主,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自主辅修高职基础课程,其学分绩点计入进入高职入学成绩的依据,不作为中专层次的要求。将中职课程学分绩点、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按比例合成学分绩点作为升入高职的依据。将原来大部分相同内容的课程下移到中职教育中,高职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认定,并将此类课程成绩转换成学分绩点,计入学生进入高职的考核成绩。为帮助中职学生顺利进入相当于高职二年级的学习阶段,在中职校机电类专业学习的同时,由高职校专业教师深入中职校,开设部分高职基础课程为辅修课程,累积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在中职校中排定固定时间段由高职教师开设辅修课,并不打乱和改变中职原有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结构,不影响中职正常的教学活动,只是对自愿报名的学生开设部分高职辅修课,从而形成中职课程(中职)→高职基础辅修课程(中职)→高职专业课程(高职)的课程融通。

由高职对中职课程制订学分绩点转化表,将参加中高衔接项目的学生课程成绩,即中职阶段认定课程的成绩,转化为对应的学分绩点。由高职在中职校协助下,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开设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辅修课,累计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两者按各自一定比例形成学分绩点总分排序,作为高职校录取依据。

这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开放性,使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不仅局限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而是扩展到机电装备制造专业群,扩大学生受益面。第二,具有独立性,保持不同办学层次的两个办学实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独立性,为中职校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 第三,通过学分绩点,保证了中职和高职对双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认可,确保了中职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能够达到相当于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起点。

4 结语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43-45.

[2]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47-49.

[3]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69-73.

[4]唐静.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衔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1): 23-25.

[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56-60.

[6]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56-59.

[7]鲍伟,韩彦芳,欧阳志红.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2(02).

[8]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47-52.

(编辑 赵欣宇)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Mechatronics Major

SUN Jianzhong1,WANG Rong1,CAO Xiuhong1,LI Junli2

(1.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2. Liny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Luohe 462600, China)

Curriculum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key of conne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taking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rives to reflect overall situation of current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nection, to promote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nection;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2015-12-02

孙建中(1973- ),硕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G718

B

1672-0601(2016)03-0054-05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内容中职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学分美食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