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对异地青工心理调适问题的作用
2016-02-15马德礼
马德礼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社会工作对异地青工心理调适问题的作用
马德礼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异地务工青年是中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工人中的生力军。目前这一群体的主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其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人生的锤炼与磨难,心理比较脆弱,调节能力不够,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对异地青工展开有效的心理调适服务,包括对青工开展个案辅导,化解心理症结;加强心理教育,提高青工心理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工作,丰富青工的文化精神生活;加强社区社会工作,扩大青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等。
异地青工;心理调适;社会工作
当今世界各国间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竞争。异地务工青年(以下简称“异地青工”)是中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工人中的新生力量。目前,这一群体的主体为80后与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走向社会时心智尚未成熟,经历逆境与挫折较少,心理比较脆弱,面对各种压力时自身调节能力不够,较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对异地青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具有现实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异地青工心理健康研究的意义
异地青工是伴随着我国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过程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而且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平衡发展也无法离开他们的存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异地青工的数量逐步递增,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当前,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环境下,异地青工的生存状况,其所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如何调适,以实现与社区、社会的合谐共处问题,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甚至焦点。
异地青工普遍处于16~35周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显著变化的阶段,期间,个人会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思想、情感、需要和尊严等,人际交往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与社会接触也更为广阔、频繁。然而,由于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比较活跃与敏感,如果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可能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异地青工往往远离自己的父母及亲朋好友,远离熟知的家乡、学校等社会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务工,期间会遇到各种困难,容易触发各种压力与心理问题。青工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使其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及工作业绩下降,而且也会对企业管理、绩效、社区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世界上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我国卫生部印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中指出:“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加强对青工的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是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任务,推进青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增强青工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青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个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实现了个人心理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再次,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青工是当前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对实现农村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青工们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对异地务工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十分必要。
二、异地青工心理健康调适面临的困境
国内外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有不少,且取得了许多理论与实践成果。但这些研究大都是围绕青少年学生而进行,针对青年工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涉及较少。经调查,当前我国异地青工的心理有4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社会身份认同混乱,自卑感强
异地青工大都在城市工作却没有城市户籍,与城市户籍工人相比,他们从事比较累且脏的工作,收入偏低;经济、社会地位不高,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社会福利;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缺乏社会保障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援助。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最关键的任务是建立对自我角色的认同与定位,但由于面临抉择的问题极多,往往容易陷入自我认同的混乱,容易导致个体迷失,缺乏生活目标,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1]。户籍壁垒使异地青工面临故乡与城市、农民与工人之间的身份选择与身份认同问题,这种身份认同的混乱经常导致异地青工陷入不安和迷茫之中。户籍制度下的双重标准,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文化生活的单调,城市居民的排斥等,这些都会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或者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极端行为[2]。此外,异地青工对自身身份十分敏感,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与城市对他们的包容与接纳形成巨大的反差。他们希望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与文化,但他们接受城市文化的方式往往停留于简单的表层模仿,其内心深处充满着深深的不安与渴望被认同的自卑感。
(二)工作强度大,精神生活贫乏,缺乏人文关怀
大多数异地青工的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安全感,工作对象内容枯燥,工作任务重复繁重,工作负荷强度大,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易导致精神紧张、失眠、忧郁等问题。相关研究证明,人们抑郁及焦虑情绪的产生与长时间处于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与企业领导关系紧张等压力并得不到及时疏导有关。另外,有关研究表明:动作刻板、方式固定、容易造成精神高度紧张的流水线作业,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缺乏合理职业规划认识,感觉到前途渺茫等,这些使外来劳务工者产生工作压力,从而出现生理及心理问题[3]。青工们被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折磨得身心俱疲,他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缺乏“丰富而正当的休闲娱乐活动”[3],他们往往靠睡觉、打牌、喝酒、聊天、逛街、上网打发时光,缺少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用工单位通常也只从经济效益出发,想方设法增加利润,要求青工必须服从公司规定,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但对青工们的情感、生活及思想却缺乏真正的关心,对他们的心理需求更是表示漠视。这种乏味的长期“单位—宿舍”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状态,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异地青工容易滋生心理问题。
(三)人际交往空间狭小,社会支持度低
作为社会的动物,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这也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到他人的尊重关爱,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异地青工工作、生活单一和乏味,交友圈子狭小,主要局限于亲属、老乡与同事,这种交往的狭窄性和内倾性致使他们与城里人交往时存在鸿沟,也给他们充分融入城市生活设置了障碍。据调查,许多青工在工作的当地没有知己,缺乏可以交心的好友、知己,部分青工觉得难以处理同事及上级间的关系,且与他们存在沟通障碍。异地青工离乡背井来到城市打工,与亲友分离且经常转换工作,也难以与同事形成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很难及时得到亲朋的关怀和抚慰等社会支持。此外,许多青工由于是独生子女,或在成长过程中对手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过度依赖,欠缺与他人直接的沟通、协调能力,存在自我封闭或孤芳自赏的倾向,面对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矛盾,往往难以有效地加以应对。这种人际交往空间狭小,社会支持度低的状况也是造成异地青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个体认知偏差,心理调适能力弱
异地青工正处于青年期,这是一个逐步确认人生价值与意义、为未来发展建立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青年人大多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但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就容易感到前途渺茫,对人生失去信心;他们出于相互攀比、盲目追求个性、从众心理作祟、模仿影视明星等而易于接纳新事物,但往往缺乏理性;青年人情绪化强烈,情感易冲动,不善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争强好胜,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人际沟通方法、技巧;缺乏人生的锤炼与磨难,意志力比较薄弱,分辨是非能力低,处世具有一定的无知性和盲目性。
新生代异地青工(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优越,其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人生态度等与传统民工有很大区别,更倾向于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他们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进城,而是为了谋求发展留在城市,其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更为强烈,不甘心从事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他们不仅要求多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异地青工的这些特点,使他们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如果引导不当,就会诱发心理问题。另外,许多异地青工学历不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不能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心理健康知识贫乏,遇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认知,从而选择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而这又往往导致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造成恶性循环。据统计,2014年1月1日—4月18日,中山各级消防部门共处置跳楼轻生警情46起,出动警力398人,其中因讨薪、追债的20起,因感情问题的12起,因精神病发的4起,其他10起;2013年全年,中山共处置跳楼轻生警情96起,出动警力845人,其中因讨薪、追债的41起,因感情问题的25起,因精神病发、吸毒产生幻觉的14起,其他16起[4]。
三、社会工作对异地青工心理调适的作用
异地青工的心理压力与困境是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困惑、企业管理方式欠佳等多种内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心理问题调适及干预,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适应工业化、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助人专业。社会工作鲜明的专业特点使之在解决异地青工的心理调适问题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其他助人方式相比,社会工作秉承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决定了其角色的中立性,致使其可以更容易地获得青工的信任,敞开心扉,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难。面对异地青工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可从以下4个方面发挥其优势,对之一一化解。
(一)开展个案辅导,化解心理症结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相关部门应对青工做好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筛选出存在心理危机的个体及亚健康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缓解异地青工心理问题。制订适合青工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开展调查,了解处于生产一线的青工的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指数、工作负荷与压力情以及生活困扰等,了解其对员工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予以疏导。筛选出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及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特殊人群,为他们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为社会工作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指明方向,保证服务能更好地契合青工的需求。针对亚健康人群,社区或企业的心理辅导师与社会工作者应主动联系个案对象,定期进行访谈并进行相应的免费心理辅导与治疗。在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保密性,保护个案对象隐私,并做好追踪记录工作。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人群,要及早发现并及时送往医院精神科或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专业诊治,采用药物临床治疗,帮助患者心理康复。此外,要积极推进员工个别服务模式(简称“员工服务模式”)。这种专业社会工作模式是针对企业个别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旨在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和对工会的忠诚度。这种服务模式不是根据部门设置、专业岗位或服务提供者进行划分,而是根据服务重点进行归类,它是西方社会普遍采用的服务模式[5]。
(二)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养
很多青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不知晓,或有意进行回避,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怕被别人认为是不正常的人。为了提升青工的整体素质,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必修科目,纳入到青工职业教育范畴。相关部门应就异地青工最感困惑的心理问题,结合其年龄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课程可包括心理学知识入门、自我意识确立、职业规划指导、压力情绪调适、人际交往沟通技术、婚姻与家庭辅导等知识专题,让青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第一,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及培养。健康人格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具有积极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视现实,具有自我统一性;有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第二,提高青工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大多青工对城市生活和城市人有陌生或恐惧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对于城市没有归属感,从心理上很难融入城市,因而采取一种消极适应方式。环境适应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对青工进行心理辅导和知识教育,帮助他们解除在环境适应上遇到的障碍,使之尽快适应当前的环境与生活,提升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提高面对挫折的抗逆力。由于特殊成长环境,有的青工的抗挫折能力也比较弱,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他们又往往比其他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挫折,因此,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抗逆力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强对异地青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挫折。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青工展开挫折教育,进行挫折知识宣传,向他们传授如何面对挫折及压力的调节方法,使他们掌握缓解心理挫折的技巧,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现实中的挫折,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此外,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原则,为提高异地青工心理素养,需要向他们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知识的关键是教给他们心理调节的方法,教会他们心理自助和助人的技巧,让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和问题时也能自助互助,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把心理问题消解在萌芽状态。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工作,丰富青工的文化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缺失是影响异地青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为此,政府、社区、企业应关注异地青工的文化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对他们进行文化引领,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获得应有的文化精神享受,逐步引导他们适应并融入城市文化。
政府职能部门、社区、企业要加强农民工文化设施建设,为他们提供免费休闲娱乐的场所,让他们闲暇时可以展开各种娱乐项目,活跃身心、联络感情;加强文化馆、图书室、网络休闲中心等文化平台的建设,提供有品味、有趣味的精神食粮,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企业也可以借助专业社工以社会工作方法推进企业的团队精神培养、组织结构变革、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来改善青工工作的软环境,在企业内部创造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鼓励各级管理者要经常与下属沟通,主动了解青工的内心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在企业中形成尊重青工个性化需求的人性化管理氛围,同时也要充分了解青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及抚慰,形成关怀青工的良好管理习惯。此外,可以在青工内部,依据其不同的特征,组建不同的社会工作小组,形成一个个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同伴支持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鼓励青工之间相互多交流、多分享,改变疏远、冷漠、互不关心的状况。社会工作小组可以围绕人际沟通、情绪管理、认知指引、就业帮扶、两性关系等主题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的方式提升青工的人际处理能力,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极端情绪,建立合理的认知及归因方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妥善解决其人生成长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四)加强社区社会工作,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的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指来源于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非正式支持主要是指来源于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青工们大多来自于农村,脱离了自身生活的熟悉社区,失去了这些社区的社会支持,他们并没有融入其所生活居住的城市社区中。社区社会工作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利用调节社区的资源、改善社区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风貌,来减少社会冲突,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自立自强意识,提高社区的社会生活水准。社区的成熟、完善和发展,能够促进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不断成熟、完善和发展。在青工聚居的社区里,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了解、挖掘、利用社区所拥有的资源为员工服务,制定对员工或社区的服务方案或计划,帮助青工和企业实现其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社工可以通过社区工作方法搭建企业与社区的桥梁,整合企业资源与社区资源,有效地协助青工和企业处理特殊的个人和家庭问题。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联谊会,加强青工与老乡、熟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工会、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号召组织异地青工们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和城市建设中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消除与城市的隔阂,促进心理健康。
[1]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 梁静,王冠军.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求、应对方式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1):18-20.
[3] 王素平.深圳市外来女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7):1032-1034.
[4] 王文杰.去年跳楼事件4成债务引发[N].南方都市报, 2014-04-21(02-04).
[5] 王瑞华.国外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J].中国社会导刊, 2008(9):17-19.
On the Effects of SocialWork on Young MigrantWorker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ADel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ract:Young migrant workers(YMW)have constituted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labor resources and new force of workers in manufacturing.Currently the majority of the group is at the transitional stage of their lives.They are mentally and intellectually immature,not having undergone many hardships or experienced much yet,and therefore they are psychologically vulnerable and likely to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face of pressure.Social work could offer psychological services to YMW by employing such approaches as case work, group work and community work.These approaches include case work for YMW to help them cope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YMW’s psychological quality,various group work to enrich YMW’s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ives,community work to enlarge the scope of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rds:young migrant worker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ocial work
C916
A
1009-8445(2016)06-0064-05
(责任编辑:杨怀玫)
2015-11-14
广东青工教育研究院项目(GQY1336)
马德礼(1977-),男,湖南通道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