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移动互联网提升高校党建创新水平
2016-02-15许可刘畅肖玲
许 可 刘 畅 肖 玲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运用移动互联网提升高校党建创新水平
许可刘畅肖玲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对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刻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移动互联网流动性、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探索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效率,创新党务工作方法的新思路,新途径。
移动互联网;高校党建;微博;微信
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6.68亿,网络普及率更是高达48.8%。网民结构分析显示,学生以24.5%继续蝉联榜首。我国微博客户端规模为2.04亿,手机端微博用户为1.62亿,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达到了4.38亿。现在无论是宿舍、教室,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学生用手机、Ipad刷微博或用微信对讲的场景。2015年,随着4G网络的普及,各种“互联网+”平台方兴未艾,流量、移动设备占有率和用户数量都出现几何倍数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主旨演讲,可见互联网在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不仅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下一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而且广大网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和需求也越来越高,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分析、市场拓展、形象展示等成为了当下最快捷高效的方式。
一、移动互联网为高校党建创造新机遇
1.有利于搭建党建与学生最广泛的联系平台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经历了飞速发展,目前趋于稳定。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以及媒体功能的拓展,使得信息流动跨越时空和地域,以极小的成本,实现“微力量”的汇合。据统计,移动端人均单日使用平均时长为1.65小时,网络的可移动性,为信息扩散带来了质的飞跃,它对每个使用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带来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从新闻到八卦,从购物到社交,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可以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新媒体和各种APP软件的运用也成为了一种自觉。随着高校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校园WIFI信号全覆盖,以及电信服务提供商对于3G和4G网络的建设,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如今,移动网络的使用甚至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必然离不开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这个平台。
2.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民主与监督
能否准确定位是高校党建工作能否良性健康发展的难点与关键,而高校党建的受众是教师和大学生,针对这个群体思维自由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社会处于懵懂期的特点,党建信息化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高校广大师生参政议政更加直接和便捷。主要形式有:一是日常板块可以涵盖“党建工作”、“政治新闻”、“支部动态”、“阳光信箱”等师生关心或互动参与的内容,拉近党群联系。二是通过移动端与学校党委、党支部互动,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党务透明公开公正。因此,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打通党群互动的沟通渠道,缩短高校党组织同师生的距离。从而真正听到师生的呼声,在充分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汇聚民智的同时,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了解网络舆情信息,拓宽了党内党外师生民主监督的途径,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1.及时更新内容,建立长效机制
党建工作网络化这个趋势虽然已经被普遍认可,但还没有普及。在党建工作方面运用微博微信,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就更少了。目前可供参考的实例里,突出的现实情况是:每当新型媒介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时,大量依托党建内容的同类媒介平台就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萌生,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工作,单纯为了扩大工作覆盖面而存在,有效存活的时间也很短。它的特点是账号申请时大张旗鼓,能真正维持生命力的却少之又少;维护运行过程中,“僵尸”粉丝占了绝大多数,能积极互动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有效的内容来充实,内容长时间不更新,或是更新时没有抓住“微媒体”活泼精炼的优势,内容冗长单调。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更为灵活的沟通共享软件,在党建开发运用中同样要注意上述问题。
2.创新管理模式,开拓工作思路
要用好移动互联网搞党建,必然要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遵照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和运行规律,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一套新的管理应用模式。首先应该主动作为,把党的大政方针在移动互联网上铺散开来,实现“路线纲领能看到”、“方针政策能听到”、“计划落实能学到”的目的。从持续扩大宣传,提高曝光率入手,加深广大师生对移动党建的认知程度和支持率。一方面应转变一些党务工作者的惯性思路,惰性思想,使之意识到只有善于适时的把握并运用新媒介,才能让党建工作永葆活力,永不过时;另一方面需要带动师生,用准确生动的内容,优化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增强参与性、互动性。
3.建立管理规范,确保党建严肃
网络所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所面对的人群也很广泛,一些未经过证实的信息可能通过网络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为高校师生行使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权力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但作为一个公众平台,广开言路的同时,也必须要面临随之而来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到,微时代降低了媒体的门槛,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网络上的传播源,但正因为门槛低,传播内容很难保证完全真实、全面和专业。其次,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某些偏激的、消极的、虚假的言论反而得到较多的关注和传播,从而对大众产生误导,甚至引发社会问题。显然,要传播正能量的信息,维护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面向社会经验尚浅的大学生,平台的运营者必须对媒体尽到净化、纠错的责任。作为应对,微博为规范用户行为和发表内容所制定的社区公约的管理体系,有效避免了大多数虚假信息、越权转载等问题。移动端的党建平台,要兼顾形式的活泼和内容的严肃。建立完备可行的管理规范,是党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前提。
4.完善技术支持,维护系统安全
高校党建信息化移动平台一旦建立,从网络技术、信息安全、运行资金、人才储备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做整体规划和协调。首先要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做到互联互动互补。此外,平台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流和数据库,其中难免涉及保密、敏感的信息,因此系统设计时对安全技术和安全维护应有相应的关注和要求,逻辑层与物理层的安全都不容小觑。平台建设中可以考虑综合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身份认证、专用芯片式服务器等技术手段加强安全保障,同时高校应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严格规定信息安全与保密事项。从而在严格的规范监管下,实现党务公开化、政务透明化和新闻的即时性,避免移动平台运行的无序及监管的缺失。
三、“移动互联网+党建”的实施策略
1.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
海量的“微”用户和无所不能的“微”运用正昭示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微时代”来临。天猫“双十一”移动端的销售额占了总额的68.8%,电商已经注意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当前的手机客户端已经可以实现诸多功能,比如浏览网页、导航定位、休闲娱乐、阅读学习等。随着无线WIFI的普及,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更多样化的移动终端解决方案和更多元化的网络接入技术和网关技术。移动网络也将从“比特管道”向“智能管道”发展。移动网络上的流量越来越大,高校软硬件资源丰富,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拓宽沟通渠道,激发党员活力,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2.着眼于激发高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移动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时性,可以让师生第一时间了解到党建工作的动态。大到中央最新出台的党政决策方略,小到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每个人用手机都能第一时间关注并分享评论。不仅打破地域和时间的局限,而且表达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QQ群、微博、朋友圈等社交APP,借助视频、图片、动漫、文字、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形式,这样更能迎合青年受众的交流习惯。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特别是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们。由此,党建宣传工作更不能一成不变,只有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党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党建平台“活起来”,做到让大家不仅要关注、讨论,还要参与谋划、参与创新。通过扩大党的组织基础,打造坚实的意识形态阵地,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3.加强党建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目前,全国高校作为国家社会的智力高地,也是移动互联网党建工作先行先试的阵地。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大多数采用的服务型公众号,在硬件上,需要引入第三方服务器作为硬件平台提供服务,并存储数据;在软件上,需要开发适用于手机显示和触摸操作的界面,或对现有交互界面进行技术调整以适应于移动客户端与传统计算机共同浏览,基于“端-管-云”的信息服务架构,设计涵盖终端、网络管理和云存储的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很多高校开通了微信认证订阅号,增加了党员群众对高校党建的关注,运用新媒体引领广大师生,宣传党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党组织的职能,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党内权利。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采用大数据指导科学决策,构筑困难师生基本生活防护网,健全完善普惠的服务和工作体系,加强上下联动,实行全方位覆盖,从而最大限度团结广大师生。需要注意的是,微信认证订阅号作为公众平台,可被任何人关注,尽管在微信认证订阅号平台上的官方回复是可控的,但被断章取义恶意截图将有可能引发舆情风险,应建立健全危机公关应急预案,以防舆情事件处理不当,引发舆情危机。
在过去的8年中,位列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成功国家前两位的,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中国。中国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所占优势甚至超越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十三五”期间建设网络强国是大势所趋,作为全球网民数量居首的互联网大国,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的变革与“互联网+”的推进互成融合效应,必将酝酿出更大的创新空间。
[1]茹阳,曹庆新,刘欢.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J].共产党员,2013(23).
[2]谢涛丽.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4).
[3]张治国,罗建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8).
(责任编辑:姚歆烨)
Using Mobile Internet to Enhance Universities Party Building
XU Ke,LIU Chang,XIAO L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at mobile Interne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social and political lives.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Internet such as its flow,timeliness and interaction,and try to find out new idea and new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may arise,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bile internet;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icro blog;WeChat
G647
许可(1982—),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天津科技大学党建创新立项;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2015JX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