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俄)与美国毛泽东研究的比较分析与思考

2016-02-15任鹏飞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两国苏联

任鹏飞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苏(俄)与美国毛泽东研究的比较分析与思考

任鹏飞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由于特殊的历史关系,苏(俄)和美国曾经作为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表国家,对中国的近现代发展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两国都有较早且持续的研究。关于毛泽东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动机上,还是在研究阶段和研究评价等方面,两国都存着诸多的异同点。通过对两国在毛泽东研究上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希望以此促进国内外毛泽东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美国;苏(俄);毛泽东研究;比较分析

毛泽东的一生是传奇而复杂的。他既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世界无产阶级理论家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因而,他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1](P5)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毛泽东的介绍和评价就吸引了不少国外人士的目光,并逐渐发展为以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为研究主体的系统性的“毛泽东研究”,并成为了国外研究的热点领域。对于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热潮,李君如在为《国外学者评毛泽东(修订版)》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在国外,只要研究当代中国问题,就不能不涉及毛泽东。”[2](P8)与此同时,萧延中也认为:“毛泽东研究不仅是一个中国问题,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历史含义:不仅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影响,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历史和思想传承的连续性。”[3](P26)以上两位专家的寥寥数语,阐述出了毛泽东研究成为国外研究热点的核心原因,即毛泽东与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创造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影响。本文所以要从众多国家和地区中选择苏(俄)与美国的毛泽东研究进行比较分析,除了两国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有着复杂、密切的联系之外,还因为两国曾经作为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表国家,对毛泽东的研究都起步较早,且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有着长期的、显赫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苏(俄)与美国毛泽东研究的比较分析,可以在发现两国研究异同点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内毛泽东研究的切入视角和理论成果,充分掌握毛泽东研究的主动权,促进国内外毛泽东研究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研究动机比较分析

对任何事物的研究,研究者总会出于自己的某种想法和目的,对研究对象产生一定的研究动机。而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也都抱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动机。面对这些复杂的研究动机,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一方面,这些复杂的研究动机使得研究成果多少受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的干扰,我们必须予以理性对待;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些研究动机的促使下,使得毛泽东研究在国外逐步走出了一条系统化的研究道路,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而开拓和丰富了毛泽东研究的视角、方法和理论。

由于曾经特殊的历史关系,苏(俄)和美国对中国的近现代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因此,两国对毛泽东的研究也都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政治目的。苏联对于毛泽东的宣传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基于当时两国的关系,尤其是中苏两党的特殊关系,共产国际开始将毛泽东的生平和部分文章通过《共产国际》进行政治宣传,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世界各国的早期传播。此后,斯大林为了巩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领袖地位,苏联开始进一步对毛泽东个人生平和著作进行有意识地宣传。在此时期,虽有诸多理论性成果,但苏联学术界对毛泽东研究的目的基本源自政治上的考虑。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大批档案资料得以公布于世,出于对这些解密文件的解读,俄罗斯学者对毛泽东的研究开始转向了客观性和学术性研究。

而美国对毛泽东的研究则开始于30年代的“斯诺旋风”,当时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反抗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上。因此,这种特殊的“盟友”关系使得美国的战地记者们有条件接触和描述毛泽东。这些记者们最初的动机或许单纯的,仅仅是想通过采访、报道毛泽东,向世界人民,特别是美国人民描绘了一位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而奋斗的“神秘”人物。不过,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和冷战的开始,为了帮助美国政府在关键时刻获得可靠的政策咨询,部分美国学者开始转入了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入研究。此后,美国学者对毛泽东的研究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的干扰。直到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关系得以缓和,美国学术界对毛泽东的研究才弱化了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动机,转而强化了学理性探讨。

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苏(俄)和美国对毛泽东研究所怀有的动机不可谓不复杂。但总体上讲,两国最初都是希望通过毛泽东的生平描述和著作介绍,试图来了解或宣传这位“神秘”的中共领导人。而此后,为了服务国家的政治利益,两国对毛泽东的研究都有目的性地强化了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动机。尽管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冷战氛围的淡化以及苏联的解体,两国学者在对毛泽东的研究上不断强化了学理性。但“中国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基础仍然以坚守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为前提,更加之国内在毛泽东的认识与评价问题上仍直接折射出中国政治生态走向的基本事实”[4](P79),仅此一点,就令两国学者难以完全消除在毛泽东研究上所存在的政治色彩。针对这些复杂的研究动机,我们要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对两国学者所著有的歪曲历史事实的作品,国内学者必须主动承担起学术责任,保持批判性的态度,充分把握毛泽东研究的主动权,努力将毛泽东研究引向客观性、严谨性和学理性。

二、研究阶段比较分析

苏(俄)与美国对毛泽东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统一的四个研究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与两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阶段的划分与上文所分析的研究动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此外,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对两国研究阶段的划分也是存在些许关联的。但总体来说,两国对毛泽东与其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后。

在此阶段,苏联与美国对毛泽东的研究都可以说是起步阶段或者理论准备阶段。1927年5月,总部位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在自己的机关刊物《共产国际》上将毛泽东的著名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别在俄文版和英文版进行了刊载,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的布哈林对毛泽东这篇文章大加赞赏,“字字精炼,耐人寻味”![5](P127)报告的俄文版是毛泽东第一篇被介绍到国外的文章,由此也开启了苏(俄)宣传和研究毛泽东的第一扇大门。此后,《共产国际》又陆续发表了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论阶段》等10多篇文章。然而,苏联对毛泽东的个人介绍则比较迟缓,直到1934年,《国外》杂志才在“当代人肖像”专栏对艾伦堡的一篇约稿中进行了介绍。[6](P115)这一系列关于毛泽东的生平介绍和著作,极大地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世界范围的早期传播。相比之下,美国对毛泽东的研究则要晚一些。尽管在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之前,美国已有少许关于描述中国共产运动的作品,但习惯上,大家还是将斯诺的《西行漫记》当作美国甚至是西方世界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先河。1936年,斯诺来到陕甘宁边区并在此生活了三个多月,对毛泽东进行过多次采访交流。通过采访,斯诺收集了不少关于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宝贵材料。这些材料经过斯诺的后期整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于1937年10月出版,之后又被译成20余种文字。这本书首次以新闻传记方式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各国真实地介绍了中国革命及其领袖毛泽东,塑造出了一位光辉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本书,费正清曾评价说:“《红星照耀中国》的确使毛泽东在1937年成了举世瞩目的人物”。[7](P618)此书的成功出版,使得斯诺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对毛泽东生平及其思想进行全方位描述的第一人。之后,陆续有美国记者前来采访报道,相继出版发行了多本书籍。

苏美两国在此阶段仅仅是开启了对毛泽东的宣传和报道,离理论研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正是这些作品的公开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毛泽东和其思想,为进一步研究毛泽东提供了重要史料和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率先与中国建交,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苏联领袖斯大林也高度赞誉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联理论界对毛泽东的研究也处于十分友好的氛围内。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著名学者尤金在1950、1951年先后两次来华,参与了《毛泽东选集》的编撰工作。随着《毛泽东选集》的出版,苏联随即组织翻译并发行了相应的俄文版。与此同时,苏共中央的核心刊物《布尔什维克》先后发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而《真理报》、《共产党人》等刊物也相继发表了不少关于毛泽东著作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的发表获得了苏联理论界的一致性认可,学者们充分赞扬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贡献。而此时的美国,则在1950~1954年推行麦卡锡主义,使得诸如费正清、史沫特莱、斯诺等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人士遭到了麦卡锡的政治迫害,“其结果是政府中整整一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在专业上被摧毁了。”[8](P127)然而,部分学者并没有屈服,他们继续开展毛泽东研究的相关工作。其中,最杰出的成果应属史华慈所写的《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书中首次提出了“Mao-ism”(毛主义)这一专有名词。因此,这本书也被国外学术界誉为西方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开山之作。

这个时期是苏美两国对毛泽东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苏联对毛泽东的研究十分积极,尤其是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方面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然而,美国则遭遇了研究低潮,但令人欣喜的是,史华慈提出了毛泽东研究的创造性成果——“毛主义”,这一专有名词至今仍影响深远。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

由于中苏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步走向破裂,苏联对毛泽东的研究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由原来的肯定转向了彻底否定。苏联学者开始有组织地、全面地歪曲和批判毛泽东思想,甚至出现了对毛泽东本人的妖魔化。此类作品诸如:《对毛泽东思想理论的批判》、《毛泽东哲学思想批判》以及论文集《毛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上的敌人》等。与之相比,美国则进入了毛泽东研究的蓬勃期。从1958年美国官方开始提供资金以鼓励海外问题研究,到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再到中美正式建交。这些政治上的有利因素,使得美国对毛泽东的研究步入了快车道。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诸如卡尔·魏特夫、斯图尔特·施拉姆、罗斯·特里尔、史华慈、理查德·M·佩弗等等,而他们之间又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学派,以费正清、史华慈为代表的自由派,以魏特夫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佩弗为代表的新左派。在此时间内,各学派相互之间先后围绕“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占的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两次论争,将毛泽东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两国对毛泽东的研究走入了相反的方向。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一时期的两国成果,对苏联的作品要加以批判,而要从美国的研究成果中借鉴有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得到改善,苏联理论界对毛泽东的评价开始回归正常化。进入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大批档案得以解密,俄罗斯学者运用这些资料,整理、发表了一些关于毛泽东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梅德韦杰夫的《毛泽东与斯大林比较》、戈列诺维奇的《身边毛泽东》以及亚历山大·潘佐夫的《毛泽东》。而美国学者则借助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新公布的历史档案等,对毛泽东与其思想进行了更深入、更客观的研究。在此期间,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作品有: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和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等。

研究至今,两国对毛泽东的研究从形式上看似已经降温,如同俄罗斯毛泽东理论研究专家斯米尔诺夫所说,现在的俄罗斯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位历史人物,已经没有很多的人在继续研究他。但从实质上看,应该说这个阶段的毛泽东研究越来越客观化和学术化,研究成果也达到了一定深度和高度。

综合以上四个阶段,两国对毛泽东的研究都是走过了一条复杂而曲折的道路,期间的作品难免会受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研究成果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两国在毛泽东研究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毛泽东研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三、历史评价比较分析

研究历史人物,就一定会涉及到人物的历史地位研究,力争给予一个相对客观的历史评价。而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苏(俄)和美国学者在认真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之后,都给出了各自的研究评价。但评价是否客观与准确,则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之后加以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比较分析两国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

苏(俄)对毛泽东的研究,受两国关系的影响非常严重,这表现在了毛泽东研究的多个方面,而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评价也难免要经历这个曲折的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对毛泽东有过评价,认为他是“中华苏维埃和中国红军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等。可以说,早期苏联理论界对于的毛泽东评价是非常高的。建国初期,苏联学者罗森塔尔、尤金还将毛泽东评价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马列主义的理论家,中国人民胜利的组织者。”[9](P63)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也获得了苏联理论界的高度赞誉。比如,苏联在翻译和出版《毛泽东选集》时,苏联学者姆·哈尔拉莫夫就将毛泽东思想评价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列宁斯大林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附属国革命的原理的发展和使之具体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的珍贵的贡献”。可以说,这样一番评价基本是准确的,也是客观的。但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学者开始将毛泽东思想污蔑为“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沙文主义”,显然,这是有悖公允的。直到中苏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化,苏联才开始对毛泽东与其思想进行重新评价,力图还原其真实客观的历史地位。当代俄罗斯著名学者潘佐夫则认为,“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之一”。

在美国,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除魏夫特领衔的保守派极尽偏激之言,其他的学者基本都能给予相对客观的研究评价。比如,美国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认为,毛泽东是兼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复杂天才。曾编写过《毛泽东传》的美国学者特里尔也评价说:“在公众生活中见不到他的踪影,然而,毛泽东还是间接存在的。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为新中国感到自豪,而毛泽东正是这个新中国的缔造者。”[10](P5)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评判,长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施拉姆认为,毛泽东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远意义。简短的一句话,将毛泽东思想所发挥的价值进行了高度赞誉。

综合两国学者长期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评判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两国学者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基本达成了一个统一的结论,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与其思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的历史地位。

四、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苏(俄)与美国对毛泽东的长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局限性。苏(俄)学者在某些时期受政治干扰很重,而美国学者则很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这是我们国内学者需要理解的。毕竟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其思想直到今天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使得两国研究难以摆脱上述因素的干扰。但是,理解不等于认可,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些作品,尽量使毛泽东研究回归客观性。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两国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也难免出现对中国文化的错误理解,这也需要我们给予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认真研读之后,要借鉴两国研究的有益成果。现如今,对于毛泽东研究,俄罗斯学者掌有得天独厚的档案资料优势,而美国学者则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多方面有诸多的研究突破。国内学者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吸收,力图为毛泽东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1).

[2]李君如.毛泽东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萧延中.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类型、概念与意义:为《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出版而作[J].教学与研究,2003,(12).

[4]张明.当代国外毛泽东研究的“三重转向”及其学术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15,(12).

[5]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陈鹤.苏联和俄罗斯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J].毛泽东研究,2014,(1).

[7]荣璋,肖德才.毛泽东思想研究五十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8]叶卫平.西方“毛泽东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苏)简明哲学辞典[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

[10](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郭震旦]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MAO Ze-dong Studies From the Soviet Unio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N Peng-fei

(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China)

Because of the special historical relationship,Soviet Unio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erved as the East-West ideological representatives of states had an impact on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a.Scholar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d a early and ongoing research on Chinese people's great leader,the MAO Ze-dong.Whether in the study motivation, or in the research stage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the study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kept a lot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y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f MAO Ze-dong study, it is hoped to promote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study abroad.

the Soviet Union (Russia);the United States;Study of MAO Ze-dong;Comparative analysis

2016-09-12

任鹏飞(1992-),男,山东烟台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政党与政治人物研究。

A48

A

1004-7077(2016)06-0077-05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两国苏联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国际挑战需中美两国积极合作解决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