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历史

2016-02-15

同舟共进 2016年1期
关键词:吴宓和谈慈禧

民国时期的“六六”教师节

1930年6月6日,南京的一群教师举行了中华民国第一次教师节庆祝大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师节的诞生。这次活动与其说是庆祝大会,倒不如说是一场自救会。当时的教师收入微薄,学校还经常欠发薪水。而且当时政局动荡,教师们常常要面临校长更换、党派倾轧等状况。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30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发聚集在一起,他们推举了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邰爽秋担任主席,并发表了一份宣言。教师们在宣言中说道:“同人等深觉中国今日之教育人员,期所负责任之重,而社会责备至严;然其生活至不稳定,地位至不稳固,而复缺乏修养之机会,在在足以影响其事业,使不克尽其责任,此固教育人员之切身痛苦,抑亦全社会之重大损失也!”教师们向当时的政府提出了三点要求:改良教师生活待遇、保障教师地位稳固、增进教师专业修养。

教师们把节日定在6月6日,是因为6月已经接近学期末,发起人认为这是向政府提出建言的好时机,因为如果有改良的方案,可以赶在下一个学期实行。而且“六六”教师节的日期容易记住,可以“便于号召”。“六六”教师节在南京发起之后,很快得到其他地方的响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全国各地都举行了自己的庆祝大会。

然而,民间自发的“六六”教师节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响应。相反,国民政府在1934年推出“孔子诞辰纪念宣传大纲”,到1939年,就正式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

“六六”教师节的社会运动以失败告终,当时就有人在报纸上哀叹:“我们今天与其说是纪念‘教师节,不如说是纪念‘教师劫,还较为切题些。”

慈禧主战,光绪主和

甲午战争中,清军在海战和陆战中节节败退。1894年底,日本占领旅顺后,向清廷发话,表示可以和谈。两名清廷代表准备赴日。使者启程之时,慈禧送去一道谕旨,庄重地“用黄纸书之”,吩咐使者:“如日本所请于国体有碍,及中国力所不逮者,皆不许擅许。”

两名使者到达日本时,正值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失守,北洋水师至此完全覆灭。东京不接受两名和谈代表,要求李鸿章来。慈禧意识到和谈不会有可接受的结果,于是召见军机大臣,说日本“势难迁就”,应该“撤使归国”,意思是与日本再战。恭亲王“嗫嚅委婉”地劝慰慈禧“不可决绝”,可慈禧坚持要打。慈禧以自己的名义下了一道谕令,要求众将士“各矢天良,力图振作。果能奋勇争先,杀贼立功,必有不次之赏。”

然而光绪和其他军机大臣都不想再战,宁愿接受日本的任何条件。慈禧最终同意派李鸿章去日本,但是坚决反对在割地的条件下和谈。

清廷得知了日本的和谈条件,除了索要巨款,还要辽东半岛和台湾。慈禧对光绪说:“两地皆不可弃,即撤使再战亦不恤也。”

当然,慈禧也没有退敌妙计,有的只是决绝的意志和胆量。伊藤博文发出最后通牒,不答应条件就派十万日兵直取北京。光绪一想到要逃亡,就“声泪并发”,让帝师翁同龢“流汗战栗,罔知所措”。一贯主和的光绪下令马上接受日本的条件。1894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签订了《马关条约》。

让民国大师头疼的体育课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文武并重”的传统,对学生的学业和体育同样注重,在各种体育项目上称霸华北。但是,对于许多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学者而言,体育课曾让他们头疼不已。

何兆武在西南联大时,因阑尾炎手术可以免修体育半年,他却故意休了一年。校长梅贻琦请他和体育教师马约翰商量,何兆武本希望马约翰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马约翰却答道:“体育不及格毕不了业。吴宓是大教授了,当年跳远不及格,就没有让他毕业,又蹲了一年。”讨价还价之后,何兆武才得以缴交体育报告的形式作为补课成绩。

吴宓刚进入清华大学求学时,学校对体育还不太注重,他在1911年6月14目的日记里写道:“至体操,则以教习未至,故终一学期而未上班也。”第二学期开始,学校就日益重视体育,将体育列为必修课,专聘了美国体操教练。教务长张伯苓向师生演说,声明本学期将制定操衣,修习体操,学生每日下午皆须至操场运动一小时。吴宓在8月15日的日记中惶恐地写道:“为余体魄素弱,幼而病废,宏道则数年已勉强混过,以后于体育一道恐不免大为作难,令人忧虑不释也。”体操训练极为严格,稍不符标准就会遭到记过处分,吴宓就因为“微笑”被记过两次。他在日记中表达不满,还数次批评学校重视体操是怠荒功课、本末倒置。一旦因下雪暂停体操,吴宓就庆幸不已。

梁实秋比吴宓晚几年进入清华大学,那时体育已经是清华大学注重的项目了。学校规定了五项体育测验,要达标才能遣送国外游学,这对不谙运动的学生无疑是严苛的挑战。梁实秋对游泳一窍不通,在校期间从未下过水,第一次测验还要人在旁撑竿救援,最后仍然不及格。一个月后补考,梁实秋沉到池底后又连泳带爬地游过,才勉强及格。社会学家吴文藻在游泳测验时也是第一次不及格,补考才勉强通过。

猜你喜欢

吴宓和谈慈禧
吴宓对借钱的不同态度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吴宓与钱钟书
中美会谈与越美和谈——兼论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越三角关系(1971—1972)
降低标准 ——帕特里克(美国)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吴宓与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