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大立
——艺术市场价格体系破裂和重建
2016-02-14贾廷峰
文/贾廷峰
大破大立
——艺术市场价格体系破裂和重建
文/贾廷峰
傅山先生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周易》《老子》《庄子》的闰学思想为核心,又广泛吸取诸子百家的积极因素而形成的。尤其是《周易》《老子》《庄子》这三部著作,积聚了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精粹。这远不是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抽象性的概念辩证法。它是中国式的直接立足于自然生命,始终将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高度融合起来的生动具体的辩证法。正因为如此,《周易》《老子》《庄子》不仅是中国辩证哲学的起点,而且是中国美学的起点。傅山先生的美学思想,就是在这个很高的起点上发展和形成的。傅山先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近年来,源于资本对艺术市场的过度开发,致使国内整个艺术产业在爆炸式增长之余,逐渐出现一系列本末倒置的可怕倾向——对商业利益的过度盲目亲近,对艺术价值的愈发疏离。大数据时代之下,以往的艺术价值判断(审美系统)被精确量化的价格指数粗暴取代,市场的亲和度成为创作群体一决高下的唯一标准,资本的逐利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对艺术生态实施了由物质至精神的催眠与洗脑,也为今日中国艺术市场遭遇之困局埋下了揠苗助长后的诸多隐患。
随着艺术自律的拨乱反正,由资本恶意堆砌的浮华幻境正在坍塌,艺术品投资渐趋理性。自2014年以来,流入艺术市场的资金逐步吃紧,国内艺术市场开始呈现低迷之势:刨除古代书画因其存世量少,美学价值已有定论,具备固有市场,依旧能够保持坚挺之外,近现代已故大师作品的成交已显稳中有降的颓势,部分画家甚至出现大幅度跳水现象,仅有囤积居奇且多次展览出版的精品力作,才能力保升值;而当代艺术家的市场现状更是一片乱象,国画圈体制内画院美协画家,创作多以礼品画为主,目前国家的大力反腐导致礼品画市场极度遇冷,几近全线崩盘,曾经的一线大名头打五折依然无人问津;当代艺术圈曾经创造各种天价神话的“天王级”艺术家,依旧停留在老路上,沉迷于消费昔日之美学及社会价值,因其艺术样式单一,毫无创新,作品市场价格一度滑坡;中青年艺术家,在不具备市场流通性的前提下,送拍几幅作品,伙同拍卖行将竞价举高,然后想当然以此为作品定价,误导消费者。甚至有些在校学生,课堂习作都敢国画5000元一平尺,油画50000元一平米地叫价了,艺术市场的价格体系正在由上至下、由里及外地大范围裂解破碎。
显然,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现状,正在遭遇转折中的黑暗期,亟待一场大刀阔斧的洗牌,彻底粉碎老派的陋习和既有价格体系的弊病。以“礼品画”为交易核心的传统市场格局是滋生投机病毒的沃土,时至今日,这种陈腐的模式已然失效,注定无法适应转型期的市场需求。
目前,大量网络艺术交易平台、线上画廊以及金融机构强势入驻艺术产业,使得线下传统艺术行业的利润被摊薄,艺术品价格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变得更加透明。网络传播以成本低、覆盖广、速度快的显著优势,一方面挤压传统市场的利润空间,迫使一二级市场做出资源优化的策略调整;一方面引入更多的艺术样式给消费群体选择,吸纳年轻的买家群体涌入收藏行列。互联网对艺术产业的全面渗透已然不可逆转,这就迫使原有的市场产品结构和收藏体系被打破重组。以往流通性优良的“大名头”光环不再,以此为投资方向的老派收藏家或出局或观望,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作品开始获得新晋藏家的关注。
经过这两年的沉淀,艺术市场渐趋理性,最为核心的价格体系(即定价机制)开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投资对象从“人”(艺术家)转变成“物”(艺术作品),由谁的名气大买谁转为哪件艺术品好买哪件,即便是同一艺术家的不同作品,也会因艺术价值之优劣而形成价格之高低。随着收藏家文化学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一趋势更加明朗化,从简单的“礼品雅贿”过渡至“投机投资”再到“审美需求”,中国艺术品消费的动机开始裁弯取直、正本清源。
新的格局之下,消费群体的结构变化必然要求艺术家(生产者)与艺术机构(销售者)与之相匹配。艺术家需要反躬自省,抛开外界的物欲干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更新知识储备,精炼艺术语言,深化思想刻度,打破固有的惰性程式,潜心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的艺术作品;艺术机构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努力拔高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美学眼力,确立明确的价值导向,淘汰老化的运营理念,由倒买倒卖转向艺术价值的挖掘和推广,与时俱进整合资源,开展多元立体跨领域的线上线下的多渠道营销推广方式。
在日趋开放透明的大环境下,艺术品价格普遍走低实际上是市场自我净化的作用体现,是功利主义让位于审美自觉的积极蜕变。目前艺术市场行情相对下滑,只是转折时期市场缓冲的滞后反应。在这个破而后立的过程里,可以预见的是,以头衔、官阶、知名度为重的伪艺术家注定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真正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将得以重新被重视,在持续的认同中引领艺术市场的未来。
(文章来源:美术报)
贾廷峰,艺术市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