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2016-02-14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
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
一、信息技术对中国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创新和构建终身教育学习的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苗逢春曾在报告中指出,ICT对落实“教育2030年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杠杆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ICT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也要基本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在下一个五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需要全面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和创新,引导教育的变革。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5年的应用阶段,主要任务是将ICT应用到课堂和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不过,这个阶段尚未产生可以证明教育技术对教学有实质性提升作用的例子。因为这个阶段没有促进真正的变革和融合,更多是考虑信息技术在课中课后的应用。也就是说,我们仍然处于新瓶装老酒的阶段,是利用信息技术继续干着传统教育的事情。第二个阶段是从2016年到2020年的全面融合阶段。这个阶段要真正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创新教育生态、创新教与学,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四个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过程评价为中心的新的四个中心。
三、2011-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2012年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主导性规划。为落实这一规划,我国制定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行动计划,包括资源共享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两个重要平台,并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应用试点,比如促进教育均衡的试点,促进教育变革的试点等。此外,为保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能够持续进行,制定了相关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
1.七项重点工作(2011-2015年)
前五项重点工作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从三个层次实现连接,连接学校、连接课堂、连接个人。“两平台”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第六项重点工作是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有6.4万教学点,中国很多边远地区缺教师、缺设备,没办法成为一所独立的学校,没有达到建校的标准,这样有可能会造成一两个教师和几十个学生组成一个教学点的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将教学资源在教学点层面上进行全覆盖,促进边远地区的教与学。
第七项重点工作是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制定了国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计划,以此大规模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2.七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第一,“三通”工作初见成效。
就“宽带网络校校通”来讲,每个学校不仅连接到其他学校,更要通过连接变得更加开放,还可以连接到家庭、博物馆、图书馆、企业供应商以及政府等。以基础教育为例,2011年只有25%的学校能够连接到互联网,而2015年已有85%的学校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但带宽还不够高,初步统计,只有6%的学校网络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资源共享的程度和网络连接的速率受到影响。
就“优质资源班班通”来讲,现在各类资源已经进入学校,如电子书、电子教材、校本资源、国家资源等。而且通过同步课堂,可以在教学点资源共享,同时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又传回到云上,可见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双向的。据统计,目前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本资源库,并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聚集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重点在于实现教师、学生、管理者在社交空间的连接,支持在线学与教活动。每一个学生、教师、家长、政府管理人员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2012年开始时只有60万个学习空间,现在已经有4200万个学习空间,其中30%的中小学建立了自己学校的教学空间。目前近350万的教师使用学习空间进行资源共享、联合教研,学习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有些城市的常态。在职业教育中,学习空间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如湖南省在职业教育云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很好成效,省内所有职校全部开辟云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MOOC,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都建立MOOC平台。华中师范大学在高教平台建设和应用方面独具特色,所有教师都拥有一个云空间,所有课程全部上网。继续教育在全国有六所开放大学,其中国家开放大学利用平台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目前超过359万学生在该平台上接受继续教育。
第二,目前“两平台”已经构建完成。基础教育方面,以中央电教平台为例,现在全国40多万所中小学校中已经有15万所学校连到这个平台上。而且各地都有区域性的云平台,区域性的云平台与国家云平台进行连接,这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云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互通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共享。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两级建设(中央和省)、五级应用(学校、县、地市、省、国家)的模式进行建设。现在基本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一人一号、一校一码、终身使用”的学籍管理。
第三,在教学点资源覆盖方面,过去五年,6.4万个教学点安装了数字化设备,配送了数字化资源。如湖北省、安徽省等地区,教学点的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同时教授四、五门课。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让6.4万个教学点把课开齐,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在教师ICT培训这方面,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全国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占全国12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近一半人数)完成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3.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国的模式和经验。我们的模式和经验创造了一个信息化新机制,即UGBS(University/Institute、Government、Enterprises、K-12 schools)多元协同的合作机制。具体经验如下:
第一,对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来讲,最重要的是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比如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教育的作用,此外信息化的咨询、技术的研究、教师的培训等研究都需要大学参与。
第二,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比如说规划、标准、资金投入、监管和评价等,教育部从去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督导和评价工作。
第三,企业最大的作用是搭平台、建资源,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微软、英特尔都与教育部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战略联盟。第四,学校最重要的作用是应用与创新,即应用与教育创新的主体在于学校。
四、中国教育信息化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向
2016-2020年的下一个五年的主要任务在于融合,即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另外,我们还面临一系列新技术的挑战。下一个五年,云技术、MOOC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将大量地用于教育。特别是5G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20年,利用5G的技术,我们下载30部电影只需要1秒钟,它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连接,基本无缝连接。到那个时候,教育会发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尽情地憧憬技术给我们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我们国家在2015年11月19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和工作部署,会议确定了教育信息化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提升ICT的基础设施、提升教学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教育的均衡和教育的质量、提升资源共享的效率。
在我国,融合被称之为信息化,重点在于“化”,融合的本质是重组与再造。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重塑与再造,如果不进行重塑与再造,我们还是“化”不了,还是停留在应用阶段。我们需要新的政策、新的环境、新的评价制度。如果我们还用高考、中考这样的应试式、结果式、一站式的评价,我觉得我们“化”不了。我们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对教育进行多方面的重塑和改革。至于怎么“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观点出发:
第一,对教学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面重组。要实现真正的再造,需要将传统的四个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过程评价为中心这新的四个中心进行转变。我们需要培养的是21世纪的人才。
第二,要将三个空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个空间是指教与学活动在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三个层面的融合。我们现在还处于物理空间融合的阶段,但是这三个空间如何有机地整合、深度地融合,形成新的教育环境,是下一个五年需要完成的。
第三,要对两个平台进行融合。我们现在有两个平台,其中管理平台只是管理学生的学籍和结果性的数据,教学平台是管理过程性的数据。如果这两个平台不融合,就不能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因为教育管理的数据都是静态数据,不是动态数据,也不是过程性数据,也就没办法进行过程性评价。
第四,要将教师培养成为数字化教师。教师的能力要融合,主要有三个能力的融合,即技术、学术和艺术的融合。其中,技术指ICT技术,学术指学科知识,艺术指教学方法。所以要将学术、艺术与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来培养未来信息化教师。
第五,要进行评价的创新。与结果性评价不同,过程性评价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师、学生进行策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而不是现在的同质化教学。以苏州为例,苏州市推行的“未来教室”计划,已经进入融合的初级阶段,就是信息技术支撑下三个空间高度融合的有效尝试。浙江省推行的“选择性教育”,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典型尝试。
在下一个五年,我们就是通过对教育的重塑,对教育环境的再造,对评价体系的重建,对教育方式的流程再造和重组来构建新的教育生态,来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编辑:王晓明)
*本文系作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互联网教育合作伙伴会议”上的主题报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刘杰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