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地区医院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2016-02-14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青海省图书馆医院

[摘要]针对青海高原地区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现状,提出了创新服务措施,介绍了青海心脑血管病医院图书馆通过参与临床科研信息宣传多种工作,拓展服务内涵,开展一体化创新服务实践,总结出3种创新服务模式,指出了通过多元化、多途径提供服务,是转变服务理念、提升医院图书馆价值和地位的根本。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院图书馆文献类型的构成,信息资源的来源、获取途径,信息服务的内容及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如何让医护人员准确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并且高质量地开展参考咨询、查新、专定题服务,成为衡量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2]。

西北高原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医院图书馆面临着经费投入缩减、编制减少、读者对图书馆依赖度降低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希望通过创新服务改变现状。

1 高原地区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原地区医院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但医院图书馆依旧发展缓慢:信息资源匮乏,技术手段落后,服务理念滞后。在所调查的青海省9家医院中,青海省中医院等4家医院图书馆是与档案、病案合并的。有的图书馆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管理图书方法,重藏轻用;有的缺乏资源建设,处于名存实亡;有的虽能提供网上多种电子文献的查询检索系统,但主动服务不够,更谈不上信息开发。各医疗机构缺乏馆际协作,各自为政,文献资源采购重复浪费,外文资料及数据库资源利用率不高。

本文以青海省心脑血管病医院读者群为调研对象,采用分类随机抽取的办法,依据科室和工作侧重点,按医生、护士、医疗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几类进行访问。调查表明,影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因素为专业、职称、学历和所在科室的学习氛围。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是医务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第一途径,其次是通过网络检索、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医护人员因学历、年龄、专业、职称和岗位不同对医学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高学历、高职称偏重于研究性学习,对学术前沿动态及最新文献需求较高;初中级医护人员计算机英语能力强,对资格考试及职称考试的学习资料有需求;护理人员在撰写护理论文、专科病种护理、新型护理设备使用等方面有广泛的学习需求。在利用电子资源方面,除免费检索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兰州镜像站和青海省科技情报研究中心网站外,利用较多的是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由此看出,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电子数据库及网络搜索引擎检索方式获取相关医学知识[3]。

2 高原地区医院图书馆创新服务措施

2.1 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通过多层面、多角度调查分析医院读者需求,认为创新服务手段是提高医院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关键,因此各医院图书馆开始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将电子阅览室全天开放,免费提供检索服务;青海省人民医院通过内部信息网连接全院各科室,实现信息资料存储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读者上网点击率高达168 572人/次;青海省第四、第五人民医院购置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医院图书馆数据库,建立服务器,连接中国医院图书馆镜像服务站;青海省藏医院正在开发青海藏医药数据库。

2.2 为临床科研提供信息服务

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医生提供学科前沿动态信息、科研课题查新和定题跟踪检索服务,为临床疾病诊疗、教学实践提供信息保障。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图书馆参与该院的“光明行动——为老年患者免费治疗白内障”、“微笑列车——为农牧区贫困患儿免费治疗唇腭裂”等课题的申请立项。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立足于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在青海省地方病如“鼠疫鼠防”“碘缺乏”“包虫病”“布鲁氏病”的防治监测方面申请立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0项,省级课题42项。

2.3 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

青海省中小型医院较多,图书馆资金有限,信息资源配置难以做到齐全完善。各医院图书馆应针对医院业务发展、重点学科、需求特色,建设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作为资源信息的补充。如医院举办的研讨会、学术讲座、业务报告、论坛会、继续教育的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字,医务人员科研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等,以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3]。

2.4 免费利用国家科技文献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兰州镜像站旨在为西部的科技工作者利用NSTL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便利。镜像站系统提供文献检索、原文传递、期刊分类流览服务,用户进行注册即可获得免费服务,高原地区医院医务人员可以利用这一资源。

2.5 加强馆际合作

各医院图书馆之间应加强馆际分工合作,整合资源,确定各馆在资源链中的位置,明确馆藏特色,建立新的文献资源保障格局。同时改变服务方式的分割性和不协作性,从只为本院服务的理念向医疗卫生系统开放转变,利用图书馆网络论坛、QQ、微信等建立多途径馆际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体现医院图书馆的文化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3 青海心脑血管病医院图书馆创新服务实践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暨青海高原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创建于1978年,目前有医护人员900多名。近年来,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医院在增加医护人员同时,压缩了行政后勤人员。图书馆也与档案、病案室合并,工作人员身兼多职。从2005年开始,图书馆强化管理,加强与科教、医务、临床重点科室合作,尝试综合一体化服务模式,多元化、多途径提供服务,延伸扩大图书馆服务功能,初步走出困境,服务价值得到认可。

3.1 “三新”项目查新服务

2011年,我院图书馆成为青海省医疗卫生系统“三新”项目查新定点单位,提供立项查新(2015年完成907项)、跟踪检索和定题服务,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为各个医院实施ISO900认证进行信息查询,为建立一站式急救中心提供信息,为医院专业学术会议提供专题服务,为专家审稿提供专题检索。

3.2 嵌入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普查的服务

科研是体现医疗研究机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为重点科研课题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青海省平均海拔3 500米[4],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对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的治疗研究是我院临床和科研的重中之重。2005-2015年,由我院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图书资料信息人员组成的综合医疗队,对青海省18岁以下少年、儿童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医务人员听诊筛查,图书馆承担制作调查总表和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登记表,对海拔、学校、在校人数、年龄、民族、家庭状况进行详细登记。2005-2011年,医疗队共走遍青海省六州两市46县所辖2 00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共普查青少年30万人,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 051名。普查结束后,图书馆对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将各州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原始资料装订成册入馆,丰富了馆藏资源建设,成为我院图书馆的特色资源。

3.3 在农牧区普及医学科普知识的服务

青海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远离省会的偏僻地方多,农牧区医学科普知识服务普及难。在普查先天性心脏病的同时,图书馆携带高原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保健方面的书籍、宣传册、资料在农牧区进行宣传。10年来,图书馆对2 000所学校的青少年、教师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农牧民发放医学图书、健康手册10 000多册、科普宣传资料40万份,基本将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知识普及到了青海的州、县、乡、村。

3.4 深入救助贫困先心病儿童的服务

我院心外科是青海省重点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图书馆有计划地搜集、筛选心外科专业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推送业务。随着先心病患儿的增多,费用问题迫在眉睫:确诊的先心病患儿中98%以上为贫困家庭,无力承担3万-5万元的治疗费用。为解决费用问题,医院抽调医务科、心外科、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爱心救助”项目组。图书馆上网查询寻找救助项目相关信息,咨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并求助于青海省红十字会、青海省民政厅等。经过不懈努力,医院先后与省内外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携手实施“爱心救助”。同时图书馆整理出详细的先天性心脏病资料数据和救治报告,由医院提交青海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使国家对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先心病情况得到重视。青海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将先心病的治疗纳入到了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图书馆在网上发布“爱心救治”倡议书,通过深圳、北京多名热心人士辗转传递“爱心救助”信息,引进资金12万元。至2016年2月,医院共免费救治贫困先心病儿童1 916名。

3.5 紧跟科研课题做好信息服务

2011年完成第一次普查后,医院申请立项青海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青海省4-18岁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图书馆积极主动参与,将科研课题跟踪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服务重点,2012年该课题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奖。同年,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后,图书馆馆持续跟踪,主动了解学科带头人、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搜集网络信息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先心病信息支撑,进行对口服务、精细服务和精深服务,并开发建立了青海高原先心病数据库。

3.6 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紧密结合医院中心业务,不断创新工作、拓展服务、有所作为,才能使图书馆得到医院各部门的认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悄悄发生改变,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增加,尤其是近5年来,心脑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加,成为高原疾病谱中的头号“杀手”,来我院住院诊治的患者逐年增加。图书馆对近年来住院的3 000多名心血管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发病率最高的前5种类型,提供给临床科研及相关部门,为上级部门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提供参考。

3.7 承担医院网站的建设和管理

有重点、有特色的卫生资源是医院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图书馆承担了医院网站管理工作后,充分依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优势,将E-mail、远程会诊、多媒体教学、QQ、图书馆网站论坛等新媒体通信互动技术运用到读者参考咨询、专题服务、代查代检、远程传递文献等工作中;导航链接网络免费医学资源,让馆员成为信息快速交流沟通的引航员[3],让网站成为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手段,成为向读者提供信息的另一个重要窗口。

3.8 嵌入医院中心工作的服务

现代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使信息增值,让潜在的信息变成现实价值。多年来,我馆立足医院建设大局,关注医院的发展动态和大事,搜集、查询、借鉴国内外医疗卫生界的新发展、新举措、新思路,为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分析、总结、编写信息,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世界卫生日”全国高血压日“等重要节日,与医务科、办公室等联合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医疗服务万里行”“医疗到社区、健康进万家”“大爱救心万里行”等集医学科普知识宣传、医疗服务为一体的活动,为社区居民、基层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知识。与临床科室联合到高校开展心脏急救培训到机关团体举办医学科普知识公益讲座,承担“名医示范”、“光彩天使”评比活动的专题片制作,促进了图书馆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

4 高原地区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

4.1 从科研到临床全程参与的系统化服务模式

初景利等[5]提出构建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化服务机制,如科研项目开题与申报时提供课题的研究背景、综述和进展,课题进行中提供实验方案、数据分析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结题和论文撰写中提供比较研究、检索查新、投稿指南等,这种服务机制聚焦于科研的系统过程。徐烈等[6]等报道了西京医院图书馆2008年为该院863计划子课题输血“BCL-2”的最新相关文献定题跟踪服务,为骨肿瘤科做“头颈部巨大肿瘤”手术方面的定题查新服务。这种服务仅限于临床,而我馆是从普查-科研-临床-公益-治疗-到康复全程参与,提供系统化、一体化服务。

全面开展青海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是青海医疗卫生界的重大工作,继普查后从2013年起实施第二次复查,图书馆不但全面记录收藏了青海省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流行病学新的趋势及特征和详细资料,填补了青海高原医学情报资料的空白,而且积极参与公益行动,与多部门合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致力于提高青海民族地区健康水平、人口质量,社会效益显著。

4.2 与多部门团队协同攻关的服务模式

我馆开展的服务在每一阶段内容都不相同,在进行先心病普查、申请立项时为科研人员服务,在筹集资金时同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协调沟通,在治疗贫困先心病患儿时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服务,手术成功后除提供信息统计、新闻媒体等服务,发挥了团队协作攻关的突出优势[7]。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程度地锻炼了图书馆人,使馆员服务意识不断强化,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沟通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4.3 多途径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除了常规的服务外,图书馆还应与多部门合作,充分利用网站、下乡医疗服务、进社区义诊、入高校开展心脏急救培训、到机关团体实施医学科普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医学知识;通过QQ开展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实时解答读者问题。我院图书馆近期开通了微信平台,将医院的重大活动微信发布,多途径、多元化的服务实现了医院各部门目标一致、融会贯通、上下协调、互相支持的良好的工作局面。

5 结语

西北偏远地区规模小、资金少的医院图书馆尤其要了及时解读者需求,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医院图书馆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服务于临床、科研、新技术、新项目、医院文化宣传等[8],为医院的发展起到了信息支撑和保障作用,取得了成效。实践证明,服务创新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时代医院图书馆要突破传统服务理念,在信息资源上保持纸质数字共存,在技术上实现网络管理,在服务上向专业化、学科化、精细化发展。

猜你喜欢

青海省图书馆医院
图书馆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萌萌兔医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