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质朴、真挚的创作风格——叶兆言散文作品浅论
2016-02-14刘艳霞
刘艳霞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平易、质朴、真挚的创作风格
——叶兆言散文作品浅论
刘艳霞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摘要:叶兆言,当代作家,曾获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其散文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平易、质朴、真挚的创作风格。从韵味、叙述、情感表现、“中庸”及作家局限等几方面对其作品风格进行评述。
关键词:叶兆言;散文;中庸;作品风格
近十年来,叶兆言(1957—)表现出对非虚构类文体的钟爱,出版了多部散文随笔集,成就斐然。从目前几部有影响的散文集《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南京人》《现实生活》可以看出,其散文创作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一座城市的历史风俗到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从文化名人康有为、梁启超到政治人物杜聿明、胡宗南等,从“地沟油的阴谋”到“新的婚姻法解释”,无不涉及。这些雅俗共赏、富于世俗情趣的题材,大大增加了叶兆言散文的亲和力和读者群。
一、贴近历史而富有韵味
丰富的人生阅历形成了叶兆言较为深厚的学养与相对开阔的视野,使其作品处处透露出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比如,他在《康有为》一文中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作出如此的评述:“当时的有识之士在是否要改革这一点上,都站在他(康有为)一边。站在一边不等于完全认同,大家不过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想达到的目的却风马牛不相及。”[1]42接着他举了翁同龢等的例子加以佐证:“戊戌变法的草草收场使隐藏在改革派内部的种种矛盾尚未展开,就烟消云散。不仅如此,康有为自身的严重矛盾也被有效地藏匿起来。”[1]42民国后,康有为支持张勋复辟,遭到临时大总统冯国璋的通缉,康有为大怒,通电天下,以一连串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复辟之事,指出“贼喊捉贼的冯国璋乃是真正的主谋”。这一招击中要害,所谓通缉便不了了之。对于康有为等这些历史人物,叶兆言自然无缘得见,作者只能通过间接的文字材料触摸和品味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没有对相关文献全面深入的把握,这样的结论是不能轻易得出的,这充分“展现了叶兆言作为今日一个优秀作家难得的知识修养”[2]。
二、轻松平易的叙述风格
轻松平易又略带调侃的叙述语调,这样的例子在叶兆言的创作中俯拾皆是:
林语堂真赶上了个好时候,他是天生的生意人,知道如何经营,知道如何谈判,更明白摆谱的重要,一开价就是每月先预支三百大洋再说,那个牛呀,一般人还真学不会。
1900年注定不安分,中国北方正闹着轰轰烈烈的义和团,有位老公子哥不得志很郁闷,冷冷清清地来到南京,打算在这里定居养老。这位老公子哥便是陈三立。
狗天生要吃屎,文人尤其是才高八斗的文人,似乎有干坏事的专利,有和女人调笑的特权。一头扎进脂粉堆里出不来,这样的江南文人可以找出很多。
叶兆言的不少散文,还以时下语汇指称当年情景,这使文章变得更为亲切自然:
清朝的郑板桥喜欢画竹,作为一名处级干部,衙宅中卧听萧萧竹,仿佛听到了“民间疾苦”之声。
话说天宝年间,刘长卿同学京城赶考,住进一家小温泉旅馆。正赶上玄宗冬季狩猎,带着杨贵妃去华清池,那个浩浩荡荡的阵势,刚走出家门的刘长卿目瞪口呆。
梁启超给清华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名声,在此之前,清华也就是一个中专,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比新东方也好不到哪里。[3]101
更重要的是,作家并不炫耀自己的博识睿思,而是“以学养和体验作支撑,侃侃而谈,不为知识、史料和经验定见所奴役,融学问、见识、趣味、才情于一炉,成就一种通俗而不媚俗,家常而又高妙的‘兆言体’”。就像叶兆言在《康有为》这篇散文中所写的:“把过错往文化人身上一推了事,这是统治者的惯用伎俩,袁世凯称帝出丑以后,玩的就是这一手。”[1]42历史的洞见却以平易俗常的言语道来,云卷云舒中颇显举重若轻的大度与分寸。
历史意识的产生,往往源自作家的现实关怀。《不应该的建筑》体现出对城市建筑合理性的关切,《什么叫GDP》是对当下一味强调经济指标的质疑,《民国小学生作文》是对如今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忧虑,这些都体现了作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切。
三、节制有度的情感表现
叶兆言散文中,最富有个性特色的,是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书写[4]。2000年,叶兆言在《收获》开设“杂花生树”专栏,发表文化类系列散文《周氏兄弟》《阅读吴宓》《革命文豪高尔基》《围城里的笑声》《闹着玩的文人》《人,岁月,生活》等;在《小说家》的“作家手记”栏目发表《张闻天和潘汉年》《刘半农和钱玄同》《林琴南与严复》《康有为与梁启超》《闻一多与朱自清》《刘呐鸥与穆时英》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杂花生树》为名,于2002年结集出版。同年,叶兆言又在《苏州杂志》刊载了系列书写民国文人的散文《范烟桥》《周瘦鹃》《王伯祥》《顾颉刚》《俞平伯》《吕叔湘》等。除此之外,此类散文还陆续散见于其他杂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结集出版了《陈旧人物》一书。它们集中体现了叶兆言取常人视角,从生活琐事着眼的文章特点,细微处体现民国知识分子的风范:
胡适年轻时游手好闲吃花酒,喝醉了居然打警察,终于有一天觉悟了,明白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感到羞耻,于是开始发愤读书,很快考上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到美国留学,从此走上正道,前途无量。
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生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太多了,多的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林琴南晚年有一个不小的书房,左右各放一张桌子,一个作画,一个译书,这边画完了,就到那边去译书,即使客人来了也不影响工作。大约这两件事情对于他来说实在太容易,根本不在乎打扰。当时的名人陈石遗曾戏称他的书房为造币厂,因为只要开工,便有不断的银子进账。[5]120
在写与祖父叶圣陶往来密切的人物时,如《王伯祥》,由于作者曾见到过,故而写来翔实亲切。叶兆言写道:“祖父每周都去看望王伯祥。当时订阅《参考消息》是一种政治待遇。祖父必带上最近一周的报纸,在王家坐两小时,谈天说地,然后带着上一周的旧报纸回家。我在北京曾经好几次陪祖父去,一位八十岁的老翁,去看望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而且挤公共汽车,如今回想起来实在值得品味。”[5]140这些细节勾勒中所散发出的从容与温情,成为某个时代的见证、某种文化的回声。
四、“中庸”特色及其局限
叶兆言出身于文化世家,自然会受到门风的熏陶,这不仅体现在他为人的儒雅平和,更体现在他文学创作的态度上。平易、质朴的“中庸”风格是叶兆言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他的作品,隐约中总有南京的影子、金陵的气息[6]。南京的文化氛围使得叶兆言从容地书写身边的生活,也让他的作品富有江南气息:温润而清淡,远致而不故弄玄虚。他笔下的江南人物总有一种适度、从容、雅致、趣味的特点,不会陷于一种极限和极端。
1.创作风格的开放性、兼容性
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看,他的创作既与“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有着大量重合,同时又不为这些流派特征所笼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叶兆言“中庸”的创作风格所具备的开放性、兼容性。这成为叶兆言不同于其他作家与流派的身份标识,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这一个”,显现了一名当代优秀作家的潜质与活力。
2.创作风格的局限性
从叶兆言目前的文学创作看,创作题材的广度是有的(比如“儿歌”“挽歌”“艳歌”系列的众多题材类型),但是有待于对这些题材的更具深度的开掘。文化世家的生活背景使其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像其他作家那样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深入体味与深刻了解。当然,作家并非一定要经受重大的现实苦难才能写出杰作;但是不可否认,苦难在一些作家那里不仅是他们重要的题材领域,也是丰富作家生命体验、强化作家精神力量的重要契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叶兆言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就是平易、质朴、真挚,或可借用“中庸”这个概念对其加以概括。此风格缘于叶兆言文学创作中的南京情结以及文化世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兆言.陈旧人物[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张宗刚.小说家的散文——叶兆言散文读札[J].扬子江评论,2010(4):10-16.
[3]叶兆言.杂花生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4]王冰冰.民国现代性的前世今生——评析叶兆言新作《很久以来》[J].百家评论,2014,13(6):14-20.
[5]叶兆言.叶兆言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
[6]陈秋霞.论叶兆言作品中的南京想象[D].广州:暨南大学,2014.
[责任编辑:方艳]
On the Writing Style of Ye Zhaoyan’s Proses——Plain, Simple, Sincere
LIU Yanxia
(Zhumad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bstract:As the winner of National Award for best novella 1988 and the first Jiangsu literature and arts award, Ye Zhaoyan, the contemporary writer, is famous for the unique style of his pros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lain, simple and sincere features of his work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writer.
Key words:Ye Zhaoyan; prose; the mean; style of works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811(2016)01-0083-03
作者简介:刘艳霞(1978—),女,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