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岗前教育融入普通本科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016-02-14穆浩志薛立军牛兴华

中国轻工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企大学生能力

穆浩志 薛立军 牛兴华

(1.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2.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将岗前教育融入普通本科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穆浩志1,2薛立军1,2牛兴华1,2

(1.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2.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把岗前教育以课程方式,融入到大学教育阶段的改革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岗前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给出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置适合在高校实施的岗前课程,加强实习基地和创新工作坊建设等措施,从培养学生技术知识能力方面开展岗前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稳定就业率。

岗前教育;岗前课程;技术知识;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被全民所关注,政府把这一问题列入到了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为扩大就业,采取了诸多措施,教育部甚至把就业率纳入高校办学考核指标以期缓解就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专家、学者对有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进行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社会、政府和高校三个方面进行了多方论证,希望能通过教育结构、高校的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的改革,完善大学生的在校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1-5],但解决方法过于宏观,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的协调,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各高校自身为促进就业,通过开展并实施的合作办班、定向委培、就业辅导、创业竞赛、培训认证、专业认证、认证工程师等方法,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对接过程中仍存在不顺畅,表现为毕业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岗位技能知识欠缺、学生适应企业慢等矛盾,有的刚就业就失业,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就业稳定。如何缩小企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距,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基本对接,保证学生首次就业质量和就业持续稳定成了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大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把岗前教育以课程方式融入大学教育阶段的改革新思路和方法。岗前教育是指被企业招聘的人员入职企业后,由企业对入职员工如何发展自己职业生涯而进行的企业文化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培训和训练。

把原来由企业对员工完成的岗前技术、技能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设置成岗前课程。课程由企业提出,经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设置,高校负责在大学教育阶段进行实施,从提升培养学生技术知识技能出发,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高校、企业和校企专家平台的合作,缩短学校、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和成功率。

一、岗前教育融入普通高等教育的社会背景

1.就业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大学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手段,就业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经说过: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就业做准备”[6]。这也表明了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就业意味着被企业雇佣,毕业学生被企业雇佣的条件是人才要具备可雇佣性,可雇佣性是指“个体找到工作、维持工作并在需要时获得新工作的技巧与能力”[1]。也就是企业对毕业生品质和能力的诉求,不同时期这种诉求是不一样的,尽管诉求中的各种品质与能力的形成不能都由大学教育来承担,但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教育的方向要随着社会的需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大学教育尽可能完成对人才通用性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在大学阶段,企业更希望高校完成对学生综合基础能力的培养。从国际上看,如日本、美国、英国等企业,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在大学期间接受到广泛的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场所文化,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能够承担责任、融入团队并开展创新性的团队工作,具有综合分析和批判能力等就业能力,而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应占主导地位,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企业更希望他们从自身的工作中获得[1]。如在美国,哈佛大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活动导向学习”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贯穿到课外活动中,以期缩小教学与社会的差距。而佛罗里达大学则是在一、二年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三、四年级设置求职策略课程[2],大学教育从始至终把学生就业作为首要目标。

在国内,Sigma数据公司曾对182家企业和全国93所普通高校做了企业需求和高校培养目标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时间管理”能力,如按时出席或参加活动等。而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要求就很少。其次,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执行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与企业相比,高校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企业的期求和高校培养力度基本持平。高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企业似乎对这些能力并不太感兴趣。参与此次调查的企业,超过一半的企业对所聘人才均希望具有“坚毅”、“激情”和“乐观态度”的人文素养。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提出了“社交智力”和“自制力”的要求。然而,在被调查的93所院校中,把“坚毅”、“激情”和“乐观态度”的人文素养列入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仅有十分之一。提出对大学生“社交智力”、“自制力”和“好奇心”培养的仅有几所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学生心智培养的高校达90%[7]。

从企业的期许和我国大学教育的对比可以看出,企业招聘需求和毕业生具备的能力不匹配。按照企业的招聘需求,学生自己也会感到在大学接受教育所学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需求有差距。毕业生即便是入了职,由于不能快速把自己进入到工作状态和企业文化中去,也会出现较高的离职和跳槽,造成企业和社会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状况不满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除了在继续保持“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这些方面的培养教育外,加强岗前基本技术、技能教育、广泛的通用性基础知识教育和毕业生具备工作场所文化教育等,缩短大学生与企业融合的心理差距,促成学生的自我分层、有目标的进行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二、岗前教育融入普通本科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1.岗前教育可以为大学教育注入技术知识活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普通高校内部,本科教育的层次化、多样化势必是解决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的需要。除创新和创业教育外,把岗前教育融入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让岗前课程替代高校部分内容陈旧的课程,为大学教育注入知识活力。通过岗前课程把技术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素养。就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真正能够实现自主创业的学生与总体毕业的学生人数相比,必定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必须走向社会现有的工作岗位。另外,在就业市场中,企业在招聘人才过程中往往注重高校的声誉,这使得一本类重点院校主导着用人市场,而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则处于就业的劣势地位。在就业的双向选择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对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缺少信心;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就业前,仅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培训强化就业能力,和通过招聘会、网络查询等形式了解企业概况、应聘条件,参加应聘是不够的。高校从培养技术知识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和就业能力。

2.岗前教育可使大学生入职后与企业快速对接

岗前教育一直都被认为是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到企业入职后,由企业给入职员工开展的培训服务,即岗前的企业文化培训和基本的技术培训。据调查,企业给员工的入职培训一般需要2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完成员工的入职培训,企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拉长了员工进入岗位的时间。把岗前教育融入到高校来完成,既减轻了企业培训的压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前沿职业技术知识和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对企业的了解。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把岗前教育融入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期间对学生开展企业岗前基本工程知识教育等,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使其初步掌握进入企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高校可逐步完成对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指导,使学生为适合自己想从事的专业和职业,有目的的开展自主学习,构建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自我分流、自我分层。利于促进本科教育的良性发展,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观念、择业观念,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毕业时面对企业应聘的要求和自己的所学知识,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利于企业对普通本科高校毕业学生的认可度。

三、实施岗前教育课程的措施

1.搭建校企联合教育平台积聚社会各方力量实施资源共享

依据《2011—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的发展思路,在“合作、融入、共赢”的原则指导下,通过教育与产业合作平台,聚社会各方力量,实施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把岗前技术、技能教育融入到普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促使高校与企业合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建立以企业需求为运作起点的岗前课程平台体系,首先是建立以企业、校企专家团队、高校教师团队和高校大学生组成的实体循环体系。合作企业首先要提出岗前课程设置的标准,再由高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研讨岗前课程的设置。专家团队除了负责岗前课程的设置,建立课程考核体系外,还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教师持证上岗。学生在大学期间按高校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不同学期的选修课程的选课,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参加校企平台专家团队的命题考试和阅卷,考核通过后可取得岗位证书,并且,学生所获取的证书上应印有支撑该课程的企业名称,以展示企业对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认可。其次,把企业、校企平台、科研教师、大学生作为主体,建立互联网平台运作体系,在网络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人才需要信息、高校可展示学生在校学习实践成果、发布在线课程;学生可以发布求职信息、问题反馈等。通过实体和网络循环体系的运作保障岗前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2.构建与岗位课程相融合的教学运作体系

从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把岗前课程融入大学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以教学实践为引导,注重理论和职业实践结合,推动岗前课程与本科教学的衔接。在普通本科课程体系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调整课时分配,增加岗前课程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占比,使教学在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和岗前课程模块构成的教学体系下运行。把岗前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实践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并且要针对岗前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掌握,把岗前课程融入到不同学期来完成。如,有关计算机二维CAD技术的岗前课和计算机三维构型的岗前课,对于工科学生,需要在修完工程图学课程后才能学习,工程图学课程一般在第一、二学期开课,所以,计算机二维CAD技术的岗前课和计算机三维构型的岗前课应设置在第三学期后开课,而3D打印技术的岗前课,则需要学生学习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后开课。

此外,通过岗前教育的实施,高校可以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开展如认证考试、岗位证书考试等,把学生学业能力的考核通过高校以外的第三方完成,提高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实习的机会,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以加强。

3.通过岗前课程促进实习基地和校内创新工作坊的建设

为使岗前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企业可以为高校创造更多的学生参观和实习的机会,也可以为高校创新工作坊提供赞助或设备的优惠支持,使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面向企业和社会,向高层次发展。诸如工业产品设计类的学生,通过岗前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工业产品工业设计的前沿技术应用现状,掌握企业创新设计软件、设备及流程,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如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借助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协会的校企平台以海尔公司为实习基地,分批组织大三学生到海尔参观实习。

通过对现代工业企业的调查发现,现代工业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岗前技术培训存在共性需求,体现在对工业设计软件的应用、逆向设计模式、光学扫描测量原理及方法、最新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原理及设备操作方法、多轴数控加工技术原理及设备操作方法、物理样机的制造流程以及工业产品定型设计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等方面。把企业的这些需求,构建成岗前课程,将这些知识融入本科教学中,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提升就业素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依据。

在教学制度改革方面,设立高校的岗前教育培训基地,选拔专业技术强的老师和年轻的博士教师参与岗前教育,为年轻教师提供与企业接触和培训的机会,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岗前培训基地要组建课程教研室,实行教研室和课程负责人制,负责落实课程的日常教学与校企合作平台的沟通,负责创新工作坊、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选课学生的教学实践和实习工作,实现岗前课程体系与学校教学体系的优化对接。

四、结束语

将岗前教育融入到本科教学,是大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过程中,为获取技术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培养人才的隐形能力、内在品质教育的必要补充。从高校层面,岗前教育校企合作平台使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它把原来点对点合作提升到点对面合作,让教师参与岗前教育,使更多的教师深入地了解企业,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显。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才招聘的模式,把过去面试人才变为选择最熟悉最热爱本企业的人,使企业的岗前培训变得更为容易。

[1]阎光才.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4):89-100.

[2]张雪梅,徐建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3):22-25.

[3]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4]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5-78.

[5]孟超.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对接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3(4):52-54.

[6]闫广芬,吴俊.大学生就业背景下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5):49-59.

[7]Sigma数据.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差距究竟有多大[EB/OL].http://www.toutiao.com/item/621174508 7774884354/,2016-3-26.

(责任编辑:张华凡)

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by Integrating Pre-Service Training into Ordina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U Haozhi1,2,XUE Lijun1,2,NIU Xinghua1,2
(1.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the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of the Advanced Mechatronical System,Tianjin 300384,China;2.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Aimed at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a creative idea is put forward. That is to integrate pre-service training into university course teaching.After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strategy,several measures,such as build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s,establishing practical pre-service training courses in universities,and refo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and innovation workshops are discussed,hoping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capacity of the students and stabilize their employment rate.

pre-service education;pre-service courses;technical knowledge;employment capacity

G642.0

穆浩志(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学、工程图学。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B01-0802);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YB15-18)。

猜你喜欢

校企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