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

2016-02-14赵艳艳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赵艳艳(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

赵艳艳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摘要:文章以五河民歌为研究主体,通过对五河民歌文化起源及音乐特性的分析,从历史发展脉络来总结五河民歌的音乐文化,对五河民歌的分类、发声特点、演唱的语言运用、润腔特点等方面进行解析,剖析五河民歌中蕴含的地域文化、情感体验、人文思想等,并进行相应的解读。由此对五河民歌的音乐特性和演唱风格做出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五河民歌;文化起源;音乐特性

五河民歌发源于五河小溪镇,集中分布在安徽省五河、凤阳、蚌埠以及周边地域。五河县历史悠久,目前保留有全国最为完整的十万年前的淮河古菱齿象化石,多处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都充分说明五河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产生,都与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知识水平、人们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等需求相匹配、相适应。[1]五河民歌充分展示出本土文化的底蕴,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中,五河民歌被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五河县志·古迹》有这样的记载:五河有经典的八大景,其中有四景与歌唱有关,分别是“东沟渔歌”、“西坝农歌”、“南浦渔歌”、“北原牧唱”等。[2]五河民歌的民俗文化主要涉及到四方面:一是五河的生产民俗,人们在生产劳作的同时创作了许多劳动歌曲,如田秧歌、打夯号子、打石歌等。二是五河的生活习俗,主要涉及到时令文化。三是五河的情爱文化。把爱情题材作为创作内容的民歌有很多,五河民歌也不例外,五河民歌中关于情爱的情歌曲目很多,内容形式多样,有叙述忠贞爱情,有歌唱愁别,有甜蜜幽会,有对封建婚姻反抗等等。[3]四是饮食文化,五河处于饮食文化的过渡地段,这里的人们早晚习惯食用面食与稀饭,中餐主食以米为主,许多五河民歌的创作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五河县的戏曲文化主要是“泗州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蕴。泗州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大江南北,200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河民歌同泗州戏一样,都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联系。五河民歌的唱腔与泗州戏的唱腔风格如出一辙,唱腔南北风格交融,男腔粗狂豪放、高亢明亮,女腔婉转悠扬、风情万种。

五河民歌主要有号子、秧歌、小调等分类。五河民歌号子,也就是劳动号子,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带有号子的歌曲,具体可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建筑号子等,其旋律口语化,节奏律动性强,歌词根据劳动内容而创作,题材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秧歌也是一种在五河地区较为流行的民歌形式,也被称为“田歌”,人们在劳作中演唱,也会在节日庆典中演唱,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有领唱、合唱、表演唱等,秧歌的歌词多为积极向上,来赞美人们的美好生活,也有欢庆丰收的内容,音乐旋律十分欢快。五河民歌的小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作品数量较多,小调主要是在城镇居民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4]小调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些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有些反映自然风貌,有些描述男女爱情,还有一些记录历史事件与政治生活,由于城镇居民构成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到五河民歌小调的复杂多样性。

一、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

在江淮大地上,历经了千百年的沉淀,产生了各具特色、品种繁多的民族民间音乐。[3]五河民歌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多以小调类的民歌居多,目前收录的曲目有180余首,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五河县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平原、丘陵等地形为主,没有山区,所以五河民歌中不包含有山歌。

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旋律与方言;二是曲式、调式特点;三是节奏、节拍。

1.旋律与方言

语言是影响五河民歌旋律最重要的因素,有些甚至是直接来源于方言音调,本土的方言音调对五河民歌旋律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五河县的方言属于北方中原官话,去声、平声与普通话发音相同,但调值不同,声调起伏的对比度比较小,所以四声发音是没有曲折调的,这些方言的发音直接影响到民歌的音乐旋律结构的特征。五河民歌旋律柔和温婉,起伏不大,基本音域在十度左右,主旋律多带有装饰音,五河民歌中的倚音与波音与五河县的方言十分接近,整个曲目时常由三音列、四音列、五音列构成,但在平静的旋律中偶尔会出现一个七度大跳音程,如《打牙牌》这部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七度音程的出现。五河民歌的旋律与方言相互润饰,形成了既有抒情性又贴近日常生活的曲调,在演唱五河民歌时,歌者会注重每个字、每个音的细致处理,润腔考究,使得声音更加委婉动听。

2.曲式、调式

五河民歌的曲式特点是典型的一部曲式,结构短小,有衬词和衬腔,多以四句式为主,以三、五、六、多句式为辅。五河民歌的调式最常见的是五声调式以及在五声调式基础上构建的六声、七声音阶,调式的核心是一个大二度和一个小三度构成的三音小组,呈现出多种调式并存的格局,五河民歌的音调大部分具有五声性,另外有小调的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在旋律进行中相互交替,丰富的色彩调式造就了五河民歌独具特色的风格。

3.节奏、节拍

五河民歌的节奏比较复杂,多为四分、八分、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及附点等节奏形式,节奏上既有南方民歌的规整,又有北方民歌的豪迈,节奏与作品旋律相结合,很好地塑造了五河民歌的艺术形象,深刻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五河民歌的节拍多为2/4、4/4拍,简单易学,少量劳动号子作品中,为了形式与演唱的需要,衬词、衬字穿插其中,便会产生一些不规则的变化拍子。[5]

二、五河民歌的演唱风格

1.五河民歌的发声特点

五河民歌是一种结合本土文化,由民间艺人、歌手根据当地传承演唱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为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乐教育、训练,但能在本土语言的基础上吐字真切,并唱出自然淳朴、韵味浓厚的地方特色。五河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它的曲调平缓,高音不多,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歌者多使用真声,歌声表达的情感质朴直接,在处理轻重缓急的音乐时也是十分细腻的,如倚音和波音演唱时就要兼顾音乐的轻重缓急。五河民歌的发展,根植于民间音乐,并在其中汲取创作灵感的养料。对于传统歌唱艺术的传承,我们要将传统民歌艺术进一步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久而久之形成自身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民族风格。在艺术实践中,五河民歌主要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声音类型,真声中有假声,假声中参半真声,二者有机结合,使得歌唱具有明亮清脆的华彩,并且大大提高混响共鸣。

2.五河民歌演唱的语言运用

五河民歌的演唱语言运用主要涉及到民俗语言,衬词、衬字、歌词的特殊称谓等内容。民歌旋律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是语言因素。[6]民俗语言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习语文化,主要涵盖了民众的俗语套话,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土壤,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是广大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传达和反应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民俗习性。[7]五河民歌中就保留了大量的民俗语言,如“我的个乖乖”一词,当地人听起来会备感亲切,本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正是因为俗语套话的应用,使得五河民歌更为广泛地流传,让人们在演唱时更有亲切感。

五河民歌中大量运用了衬词、衬字,它的作用是为了丰富民歌的旋律,使风格更加凸显,形象更加生动。五河民歌中的衬词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及词组等。号子中的衬词主要有哟嗬、哟嗬嗬、哎嗨哟嗬、哎咳咳喽等,主要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中与强烈的节奏相配合,以此来调动劳作的积极性,调整劳动的情绪,同时抒发情感。

3.五河民歌的润腔特点

润腔就是对声腔进行润色、修饰、造型,我国的民歌润腔形式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润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歌风格的形成。五河民歌在实际演唱时,歌唱的旋律与本土方言是相互润饰的,为了使歌声更加委婉动听,歌者在演唱时注重把握每个字、每个音的润腔,形成了既抒情又贴近本土居民生活的曲调。五河民歌具有气质性润腔的特点,速度、力度、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歌曲润腔的重要手段,五河民歌的节拍多以2/4、4/4为主,力度的强弱变化较为明显,有时为了作品的需要,还会同时穿插不规则的节拍变化。五河民歌的润腔还具有色彩性,民歌的演唱一般具有一定的即兴性、创造性、灵活性,所以在装饰性润腔技法上丰富多样,与此同时还有直接润腔、假声润腔、衬词润腔、语音润腔的加入。五河民歌的润腔不但是一种声音的加工和润饰,它还是浓郁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呈现,是丰富内蕴与审美表现的展露。

三、结语

五河民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它在汲取民族文化养料的同时,不断地传承演唱着,并得到不断发展、充实、完善。五河民歌经历了无数民间艺人的长期传唱、修整、锤炼,处处体现着群体审美意识,在淮河流域地区发展成为典型的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五河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还从多维的视角体现淮河流域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环境。哲学家丹纳曾说:“一个民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8]研究五河民歌,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歌宝库,对于研究中国音乐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芳.论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4-46.

[2]五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五河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童佩玉,陈自勤.安徽民歌在安徽高师音乐教育中传承方式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5):120-122.

[4]李传兴.五河民歌的分类与风格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70-72.

[5]王敬.从过渡交融性看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2):15-19.

[6]王敬.五河民歌旋律与方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59-160.

[7]陈继银.五河民歌的民俗文化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85-88.

[8]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3-24.

(责任编辑:徐国红)

A Study of Artistic Feature of Wuhe Folk Song and Its Singing Style

ZHAO Yan-yan
(School of Arts and Media,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11,China)

Abstract:Taking Wuhe folk song as subject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usic culture of Wuhe folk song historically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Wuhe folk song and its music feature,analyzes Wuhe folk song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sound feature,linguistic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embellishment of cavity,etc,and expounds the regionalculture,emotionalexperience,humane though implied in Wuhe folk song.And then,the music feature and singing style of Wuhe folk song are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Key words:Wuhe folk song;cultural origin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158-03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五河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探究”(2014jyxm442)

作者简介:赵艳艳,女,河南洛阳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