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析

2016-02-13王晓丹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意向性塞尔

王晓丹

(贵州师范学院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阳 550018)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析

王晓丹

(贵州师范学院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阳 550018)

摘要: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约翰·塞尔立足于生物学自然主义立场驳斥了传统的唯物主义与二元论,创立了复杂而深刻的意向性理论。他借由意向性分析了心灵、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语言、各种社会现象均根源于意向性。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不仅促进了心智哲学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实在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塞尔;意向性;自然化意向性;集体意向性

约翰·塞尔作为当代著名的影响力极大的哲学家,在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领域均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意向性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并渗透到认知科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日益成为当代意向性理论的主流。塞尔的意向性理论集中体现在《心灵的再发现》《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和社会》《社会实在的建构》等几部重要的著作中。在塞尔复杂而深刻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中,意向性的自然化和集体意向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在介绍这两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研究意义。

一、意向性问题的缘起

关于意向性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问题始终都进行着朴素的追问。真正将意向性引入现代哲学研究的则是布伦塔诺,他在给心理现象下定义时曾提及意向性,认为心理现象是人在自身中以意向的方式对对象现象的涉及。此后,诸多流派的哲学家在意向性这片土地上开始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

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开创者,对意向性的基础性地位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来,意向性表达了意识的基本性质,是全部现象学问题的划分依据[1]。他在表述“我思某物”这三个词项时,就已涉及哲学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其本质是指向或倾向某个对象的,所以他将意向性规定为意识本身的结构,也是存在的基本范畴。

自胡塞尔后,许多分析哲学家就意识的本质问题、心脑关系以及心灵与意识活动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差异很大,但在后期也从“语言游戏”的角度关注了意向性问题,探讨了信念、欲图、意向等心灵哲学概念。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哲学家们对“心”“脑”及其与人类行为间的关系作出重新的思考,对身心问题的研究开始从语言分析转向了心灵哲学。

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奥斯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人。他对“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行为进行分析时,都涉及到了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意向。塞尔在继承和完善其师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同时,也深入到人类心智层面探寻意向性的建构,认为意向性与与言语行为有密切关系,言语行为根源于意向性,意向性又表现于言语行为之上,他用意向性来解释、说明语言,探讨语言的意义,进而追问了心灵-语言-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自然化的意向性

作为一个外部实在论者,塞尔不仅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包括笛卡尔式的实体二元论和其他形式的属性二元论),也反对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包括物理主义、行为主义、功能主义、强人工智能等)。在他看来,任何形式的二元论都使意识的地位和意识的存在成了神秘的东西;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都试图把意识归结为某种形式的物理的或物质的东西,并最终否定了意识的存在。塞尔没有在二元论与唯物主义的立场中作出选择,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生物学自然主义”的观点。如果非要将其观点划入唯物主义一元论,恐怕就曲解塞尔先生的本意了。由于心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对心智现象存在的解释方式又是生物学的,故将其立场界定为“生物学自然主义”。塞尔认为意识是内在的、主观的、第一人称的本体论现象,是大脑系统在较高层次上的特征,具有不可还原性。由此他站在“生物学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将意识加以“自然化”了。

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时,人类总是通过意识活动与之发生联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如同植物需要光合作用一样。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会表现出信念、愿望、希望、恐惧、爱和恨、骄傲和羞耻等意识心理状态,这些意识心理状态总是指向或者关于世界上的事物,而这就是意向性。在塞尔那里,意向性被定义为“心灵的一种特征,通过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者关于、论及、涉及、针对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2]64。塞尔又将意向性区分为内在的和派生的两种。内在意向性是人类和动物所具有的作为生物本性的现象,如人们感到饥饿、口渴、恐惧、害怕等,这与如何使用、考虑、描述现象无关[3]69;派生意向性则是指通过语句、图画、图形等引申或派生出来的意向性,这种形式的意向性虽然与人、动物的内在具有的意向性不同,但却是真实的。如法语中“J’ai grand soif”的意思是“我很渴”,当“我”用法语表达“我很渴”的意愿时,语句就表达出一种意向性,这种语言意义是意向性派生出来的,也是一种真实形式。内在意向性和派生意向性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依赖于观察者,这种区分为塞尔生物学自然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是其意向性自然化的迫切要求。

意识状态和意向性具有怎样的关系呢?塞尔曾指出,“并非所有的意识状态都是意向性的,也并非所有意向状态都是有意识的”[2]64。如内心焦虑、恐惧,但却不知因何事、何物而感焦虑或恐惧,就是意识的非意向性形式;我在熟睡的时候完全相信奥巴马是美国总统,这种意向性就是无意识的。尽管意识和意向性存在差别,但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的,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理解意向性,虽然有些意向状态是无意识的,但却是一种潜在的成为意识的意向状态。

意向状态具有因果性。我们的心灵与世界始终保持着某种因果联系:当我们看到事物时,事物会引起我们的视觉经验;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过去的事件会引起我们的回忆。在任何一个场合,因果和意向都不可或缺,因此,心灵与世界上的事态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心灵能表征世界上的事态,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另一方面,我们的意向能引起行为进而引起对象的变化,这又是另一种因果关系。”[4]这种心灵的表征能力和对世界的因果关系以某种系统的方式协调一致的形式就是意向的因果性,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精致的因果关系。

意向的因果关系能够发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视觉经验的满足条件是“必须有事物存在这一事实,并且这一事物是引起我的视觉经验的原因”。作为回忆的满足条件是“不仅实际上发生过某些事件,而且这些事件具有引起回忆的原因”。因此在具有因果关系的自我涉及性的感知和记忆中,存在着“心灵向世界”和“世界向心灵”的适应指向。在塞尔看来,人内在的意向心理状态是引发行动的关键点。心理状态是人类基于较低层次的神经联系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心理特征,它将导致意向的实施,进而涉及到人的行动。意向因果关系的实现表现为意向心理状态的满足,由于任何一种意向状态都有其特定的命题内容,这些命题内容又未必完全能够得到满足,所以意向因果关系的实现,关键在于命题内容与被表示的实在之间是否一致。

塞尔针对意向心理状态发生作用的能力问题,提出了“背景假说”。他将“背景”定义为“一套非意向性的或前意向性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得功能的意向状态成为可能”[5]110,主要包括心智能力、倾向、立场、行为方式、技巧、处事能力等。“背景”可分为“深层背景”和“局域背景”。“深层背景”即是指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物特性和文化生活之上所普遍具有的能力和文化常识,如直立行走、具有理性思维等;而“局域背景”,则是在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不同的餐饮文化。塞尔认为,一个意向状态只有在一系列本身不是意向的背景能力中才能起作用。“背景”包括一系列能力,与网络是有区别的,网络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意向状态。背景能力不是也不能被看作是更多的意向状态,或任何特定意向状态内容的一部分,因为相对于不同的背景而言,可以决定不同的满足条件[3]147。总之,任何意向性状态只是对照一套并不属于也不能属于意向性内容一部分的背景能力来决定满足条件。

塞尔关于意向性的“背景假说”为研究与背景能力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奠定了基础,他将个体意向性概念拓展为集体意向性,深入探讨了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不可还原的集体意向性

当我们审慎地思考人类社会集体的时候,便会发现它并不具有类似个体意识产生的物理结构——人脑,但又处处遵循着某种潜在的集体认同性规则,这就促使人们对集体意向性问题不断进行追问。

在集体意向性问题上,个体主义认为集体意向性的主体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应当通过个人表现出来;而整体主义则认为集体意向性的主体是多元的,是不可还原的。在这富有争议的问题上,塞尔从“生物学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坚持认为集体意向性和个体意向性一样,都不具有可还原性。集体意向性虽然可以采取“我们意图”“我们在做……”等形式,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还原为个体的意向性,即便个体意向性是集体意向的一部分,在单个人头脑里存在的个体意向性都具有集体意向的形式,也是不可还原的。塞尔曾用“信念的潜在的无限等级”[5]22来论证集体意向性产生的基础,其关键因素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或相信某件事情的意义,而个体意向性是从全体认同的集体意向性中产生的。

关于集体意向性与个体意向性的关系问题,塞尔反对把集体意向性视为“漂浮于个体心灵之上的超级心灵”的存在,也反对把集体意向性还原为个体意向性。塞尔认为集体意向性涵盖了个体意向性,但个体意向性的内容可能与集体意向性的内容有所不同。如一个团队在实现传球动作,每个个体的意向性就是“要阻挡对方最前面防守的球员”,个体阻挡对方球员是实现传球的一部分,每个个体意向与“我们在实现传球动作”的集体意向性的内容有所不同,因而集体意向性是不可能还原为个体意向性的。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需要借助语言进行沟通、交流,需要规则、制度,而隐藏在这背后的则是社会成员集体意向赋予的地位、功能,塞尔于是借由集体意向性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阐述了其社会实在理论。

塞尔首先对两种事实作了区分,即无情性事实(如“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有冰雪”这一事实)和制度性事实(如“货币”和“财产”的事实)。无情性事实需要语言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得以陈述某种事实,但是无情性事实本身则不需要依赖于语言或其他任何制度而存在;制度性事实本身的存在则需要依赖于语言制度,因为制度性事实中存在着某种心理成分,带有意向性。“货币”和“财产”这一事实,只有当人们相信它是货币时才是货币、相信它是财产时才是财产,也就是说必须有某种心理的表现作为参与才能构成这些事实,而这些事实必须借助语言因素才能得以表达。之所以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只能来自于对“地位性功能”的理解。塞尔将“地位性功能”用公式“X在C中算作Y”来表示,这里的“算作”代表着功能的实现,它表达了集体的认可与接受的意蕴。

社会制度性事实的构建离不开语言,离不开集体意向性。语言是社会主体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语言的符号化是社会制度性事实构建的基本条件。人们需要语言来表达日常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现象,一旦离开语言,就无法表征集体意向性所关涉的功能事实,也无法构建集体意向性下的社会制度性事实。塞尔在《社会实在的构建》一书中指出,语言是由人类固有的意向性所赋予或产生的,语言是制度性事实的部分构成因素,制度性事实本质上包含着某种令公众以可理解的方式意指、表达、表征或表象在它们之外的某种东西的符号性因素[5]53。无论集体意向性的展现,还是制度性事实的建构,关键在于集体地赋予事物以某种地位功能,这种地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集体的认同和接受,任何前语言的方式均无法表示这种同意的内容,至此依赖于语言的制度性事实便得到了使其产生的基本条件。

总之,作为塞尔意向性理论中重大发现的“集体意向性”,是语言和制度性事实得以存在的先在要素,语言则是沟通集体意向性与社会制度性事实存在的桥梁。集体意向性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对于解释、说明人类社会的构建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四、塞尔意向性理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塞尔在《心灵的再发现》的“结语”中提醒我们,“尽管我们现在对自己知道甚多而狂妄自大,尽管我们的科学声称确定性与普适性,但在涉及心灵之处,我们的认识却表现出典型的混乱和不一致”[3]206。对于神秘而惊人的意识现象及其本质,许多哲学家都在不断地追问并为之辩护。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于意识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促进了心灵哲学的发展。塞尔深入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揭示语言的表征能力、语言的意义等问题,区分了依赖于语言的思想、事实和不依赖于语言的思想、事实,指出内在心理状态的意向性是语言意向性的根源。至此,意向性不仅构成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共同的研究内容,而且成为二者研究的交汇点,塞尔由此也明确指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分支。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既促进了奥斯汀所创立的语言哲学的发展,也推进了心灵哲学研究,开辟了心灵哲学研究的新视域。

其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为研究社会实在提供了匠心独具的方法。塞尔借由集体意向性区分了无情性事实和制度性事实,揭示了社会制度性事实的构建。所有社会制度性事实都关涉集体意向性,是通过社会成员的集体意向性赋予事物以某种地位功能而创建的。在创建社会制度性事实的过程中,语言承载着集体意向性,发挥着媒介作用。塞尔看到了心灵、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看到了社会实在对人的心灵、语言及言语行为的依赖性,进而揭示出社会实在的深刻本质。所以,塞尔的集体意向性理论为研究社会实在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再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于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塞尔基于“生物学自然主义”立场对内在意向性和派生意向性加以区别,指出前者是不依赖于观察者的,后者则是依赖于观察者的,这恰好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客观的,具有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特征,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多数带有主观因素,必须有人参与其中并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分析,因而具有依赖于观察者的特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源于社会心理现象的内在心理特性,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靠心智来推动确实是它的弱点所在,但这也恰恰是社会科学的魅力和力量所在[6]。可见,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于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1.

[2]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塞尔.心灵的再发现[M].王巍,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高新民.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67.

[5]塞尔.社会实在的建构[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塞尔.心、脑与科学[M].杨音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2.

(责任编校:白丽娟)

An Analysis of Searl’s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

WANG Xiao-dan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 Teaching,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550018,China)

Abstract:John Searl,a famous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refuted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ism and dualism,founded the complex and profound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based on biological naturalism.He analyz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language and society with the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and pointed out that language and various social phenomena are rooted in intentionality.Searl’s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 has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of mind,but als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atur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Key Words:Searl;intentionality;naturalized intentionality;collectivized intentionality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14CZQN03)

作者简介:王晓丹(1980-),女,辽宁阜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1-0063-04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1.011

猜你喜欢

意向性塞尔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现象意向性超越了自然化意向性吗?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蔬菜房子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西方哲学中意向性话题的嬗变脉络和发展动向*
方向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