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工程
2016-02-13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郭彤楼
石油天然气工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郭彤楼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及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两种储层。根据常规岩石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印支期以来元坝等地区构造活动强度、期次的研究,开展了鲕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大、期次多的特征,岩石发生了5期破裂及5期溶蚀,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强烈;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小、期次少的特征,岩石发生了3期破裂及3期溶蚀,其中第二期、第三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弱。白云岩宏观特征研究表明,鲕粒白云岩是沉积形成的,不是灰岩交代产物。
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破裂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飞仙关组;川东北地区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5): 620-631
入选年份:2014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复合-联合成因机制
何治亮,彭守涛,张涛
摘要:对塔河油田442口钻遇奥陶系井的岩溶型储层段的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受到了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两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低温大气水条件下,受控于构造(原型盆地、构造变形)、层序(结构、样式)、岩相(沉积相、成岩相)、流体(地表、地层、深源)和时间等5种因素,形成了储集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分带性明显的岩溶缝洞储集体。北带以大洞、大缝为主,中带为孔-洞-缝型,南带为局部有孔、洞的裂缝型储层。不同地区和层系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塔河北部地区在长期和多期的暴露过程中,发生了多期岩溶旋回的叠加,储层形成受控于以表生岩溶为主的单因素多期复合作用,形成了3套洞穴型储层;在上奥陶统覆盖较厚的南部地区,由于暴露时间短,岩溶作用相对较弱,有利储层的发育同时受古地形及暴露时间、高能相带、断裂裂缝分布和后期埋藏溶蚀等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所控制。
关键词:复合-联合作用;成因机制;岩溶型储层;碳酸盐岩;奥陶系;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6): 743-752
入选年份:2014
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
计秉玉
摘要:对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作了概述,着重阐述了改善水驱、稠油热采、化学驱、气驱、微生物采油和物理法采油6个方面。目前,改善水驱、稠油热采、化学驱和气驱4类技术已进入矿场规模化应用,热采和气驱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化学驱技术主要应用在中国,而微生物采油和物理法采油技术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指出目前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攻关方向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改善水驱技术通过层系细分重组和井网井型立体优化,建立合理、有效的注采系统,探索驱替剖面的均匀控制。稠油热采技术综合应用复杂结构井、蒸汽和各类助剂,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气驱技术应用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CO2驱油埋存项目不断增加。化学驱技术向高温高盐油藏、大孔道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油藏发展。
关键词:改善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注气;技术进展;提高采收率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1): 111-117
入选年份:2014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应用条件及其在葡北地区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江青春,王海,李丹,等
摘要:在应用地震相分析软件Stratimagic对葡北地区七克台(Qkt)组进行地震相分析的过程中,对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的应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频率大于40 Hz、信噪比大于25 db的地震资料可以较好地满足地震波形分类的研究。构造形态平缓、断裂不发育的地区运用波形分析效果较好。此外合适的地震时窗大小的选取和适当的波形分类数的设定也影响波形分类分析的运用效果。一般 5~8种分类数是比较合适的,与沉积微相类型的匹配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技术编制了葡北地区七克台组的沉积微相,对比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结果发现,有86%以上的单井相分析结果与预测的沉积微相图吻合,证实了地震波形分类技术预测沉积微相的可靠性。最后,运用该技术预测了该地区的砂体展布,为该地区下步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地震相;单井相;沉积微相;波形分类技术;砂体;预测;葡北地区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1): 135-140
入选年份:2014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聚集条件
聂海宽,张金川,包书景,等
摘要:通过对 25处野外露头的观测、采样以及吸附气含量、地化参数和物性参数等测试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页岩的沉积相、厚度及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孔隙度和含气量等页岩气成藏条件。与美国主要产气页岩相比,研究区发育的页岩具有沉积相有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孔隙度高和含气量高等特点,具备页岩气藏发育的良好地质条件。此外,建立了预测页岩气藏发育有利区的参数模型,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预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藏的有利发育区位于川南—黔北、鄂西—渝东和川(渝)东北—鄂西北等地。在各个有利区的具体指标中,川南—黔北有利区具有较高页岩含气量,是目前勘探较为现实的地区。根据实测含气量,采用体积法计算研究区上奥陶统一下志留统页岩气资源量为(2.2~8.5)×1012m3,中值为5.3×1012m3。
关键词:成藏条件;有利区带;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四川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3): 335-345
入选年份:2014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娟,于炳松,张金川,等
摘要:为了评价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储气性能,对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 20余个露头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岩石物性、扫描电镜、压汞分析、比表面和孔径等分析测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中石英含量平均为56.3%,黏土矿物平均含量为 30.5%,有效孔隙度平均为 8.24%,渗透率平均为0.127×10-3μm2,具有低渗致密的储层特征;孔径分布集中在4 nm左右,本区页岩孔隙以中孔为主。孔隙体积与石英、黏土矿物和有机碳含量等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石英含量与微孔和中孔体积成负相关,而与宏孔成弱的正相关关系;黏土物质则正相反,与微孔和中孔体积成正相关,而与宏孔成弱的负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和中孔体积、宏孔体积成一定的正相关性;镜质体反射率与宏孔体积成弱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孔隙;储层特征;黑色页岩;牛蹄塘组;寒武系;黔北地区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3): 364-374
入选年份:201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
时保宏,姚泾利,张艳,等
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长9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上覆长7油层组和其本身两套烃源岩,但志丹地区长9油藏原油来源于长9烃源岩,无长7烃源岩的混入。长9油层组含油段主要集中在长 91亚段,储集体主要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分流河道砂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部分为半深湖亚相浊积岩砂体。长9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以粒间孔为主,孔隙度、渗透率总体较低。平面上储层物性分布差异性较大,姬塬地区砂岩粒度粗,粒间孔发育,物性最好;而发育碳酸盐胶结物的洛川地区孔隙不发育,物性最差。根据源-储关系,长9油层组主要发育上生下储、自生自储两种成藏组合类型。据综合分析,姬塬地区成藏条件较好,为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区。
关键词:成藏条件;长9油层组;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 34(3): 294-300
入选年份:2014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类型及测井识别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下石盒子组
张海涛,时卓,石玉江,等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典型代表,根据碎屑成分、成岩矿物组合、填隙物成分、成岩作用类型等特征,将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划分为粒间孔+火山物质强溶蚀相、晶间孔+火山物质溶蚀相、晶间孔+岩屑溶蚀相、晶间孔+石英加大胶结相、水云母胶结+岩屑微溶蚀相和压实胶结致密成岩相 6种成岩相类型,分析了不同成岩作用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密度及深侧向测井等参数与成岩相的对应关系,建立了连续定量识别储层成岩相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Z65井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通过与薄片鉴定及压汞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利用单井成岩相判别结果划分苏里格气田盒 8段成岩相展布,其中气田中部主要以粒间孔+火山物质强溶蚀相和晶间孔+火山物质溶蚀相为主,是有利的成岩相带。
关键词:成岩相类型;测井识别标准;致密砂岩储层;苏里格气田;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2): 256-264
入选年份:2014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页岩油特征及资源潜力
杨华,李士祥,刘显阳
摘要:长庆油田对渗透率为0.3~1 mD的超低渗透油藏已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考虑到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开发实际,将储集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 mD,赋存于油页岩及其互层共生的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油藏称为致密油,包括致密砂岩油和页岩油2大类。延长组致密油主要发育于半深湖-深湖相区,以延长组7段(简称长7)油层组油页岩、致密砂岩和湖盆中部的延长组6段(简称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最为典型。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纳米级孔喉系统广泛发育是致密油储集体连续油气聚集的根本特征,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中大多数连通的孔喉直径大于临界孔喉直径,满足油气在致密储层中运移的条件。根据致密油层与生油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了3种致密油储集层类型:1)致密块状砂岩储层;2)砂岩-泥岩互层型储层;3)油页岩型致密储层。鄂尔多斯盆地长6和长7油层组致密油分布广泛,初步预测致密油总资源量约 30×108t,其中长 7油层组页岩油资源量超过10×108t,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资源量约9×108t,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资源量约11×108t。致密油资源是长庆油田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104t并长期稳产较为现实的石油接替资源。
关键词:致密砂岩油;致密页岩油;致密油;致密油储层;资源潜力;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3, 34(1): 1-11
入选年份:2013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王瑞飞,沈平平,宋子齐,等
摘要:通过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有效喉道半径、有效喉道体积、有效孔隙半径、有效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征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岩样,有效喉道、有效孔隙发育程度较高,孔喉比较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中等孔隙和小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差及孔喉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的贾敏效应伤害。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性质主要由喉道控制,喉道半径分类明显。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好。喉道控制储层渗透性,进而决定开发难度和开发效果。
关键词: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孔喉特征;孔喉比;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储层性质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09, 30(4): 560-563
入选年份:201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
吴时国,孙启良,吴拓宇,等
摘要: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利用层拉平和相干切片技术,在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首次发现多边形断层。多边形断层是一种非构造成因的断距微小的张性断层。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多边形断层长度为 150~1500 m,间距为150~3000 m,断距为10~40 m,倾角为50°~90°,发育在3个层位。琼东南盆地可以分为裂谷断陷期和裂后热沉降期两个演化阶段;裂后热沉降期构造断裂不发育,缺乏连接烃源岩和储层的通道,不利的油气疏导系统成为制约该期成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多边形断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作为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使下部生油层中的油气向上运移成藏,对南海北部裂后热沉降期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成藏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09, 30(1): 22-26,32
入选年份:2014
用于提高低-特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效果的缝网压裂技术
雷群,胥云,蒋廷学,等
摘要:在对低孔隙度、低渗透一特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压裂中,由于储层基质向裂缝的供油气能力较差,仅靠单一的压裂主缝(不管缝有多长、导流能力有多高)很难取得预期的增产效果。因此,提出了适合低孔隙度、低渗透、不含天然裂缝储层的“缝网压裂”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储层两个水平主应力差值与裂缝延伸净压力的关系,实现远井地带(而不仅仅局限于近井筒区域)的“缝网”效果,增加储层基质向人工裂缝供油气能力,提高压裂增产改造效果。论述了“缝网压裂”技术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思路及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缝网压裂”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包括水平井及应用“层内液体爆炸”技术等。缝网压裂技术对理论和现场施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砂岩油气藏;油气藏改造;水力压裂;缝网压裂技术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09, 30(2): 237-241
入选年份:2014
为了让校园漫游的体验效果更具趣味,可以通过添加背景音乐、语音讲解等功能。完成三维全景漫游系统的制作之后,为了保证系统的制作过程完整,漫游操作正常,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需要对其进行调试和完善。最后发布,720yun客户端会自动将整个全景上传到云端,上传后720yun会提供该漫游系统的作品二维码和作品网址,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观看,也可以通过电脑打开网址进行观看。
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分析——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
陈振宏,王一兵,杨焦生,等
摘要:研究了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层气投产井地质特征、压裂增产工艺、生产状况及排采技术等,分析了影响煤层气单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并讨论了提高煤层气井单井产量需要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高产井通常临界解吸压力与地层压力的比值较高,压裂施工时加砂量、用液量高;采用变排量施工工艺,控制裂缝形态,可提高压裂效果;特别是煤层气产出表现出“气、水差异流向”规律:构造高部位利于产气,构造低部位利于产水。在煤层气开发中,必须保证科学的排采制度,坚持“缓慢、长期、持续、稳定”的原则,排采早期保证液面稳定缓慢下降。在产气阶段,要保持合理套压,排采制度切忌变化频繁,避免由于煤层压力激动造成煤层坍塌和堵塞。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产能;解吸压力;地层压力;影响因素;排采制度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09, 30(3): 409-412,41
入选年份:2014
塔里木盆地油气输导体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武芳芳,朱光有,张水昌,等
摘要:塔里木盆地纵向上含油气层系多,除二叠系外,自寒武系到新近系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平面上,自盆地北部的库车地区至盆地南部,自塔东地区至塔西南地区,均有油气发现。油气平面分布的广泛性和垂向上的多层系与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具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输导体系,有不整合、断层、裂缝、渗透性输导层及火山剌穿等输导体。其中:断层输导体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高效通道,控制着塔里木盆地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和规模;不整合输导体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通道,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而裂缝的最大作用则是增大渗透率,降低油气运移的阻力,并可显著改善储层的储集物性。总结了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输导体系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裂缝;渗透性输导体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09, 30(3): 332-341
入选年份:2014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缝洞系统发育模式与分布规律
李阳,范智慧
摘要: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型油藏。区域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发育关系密切,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海西早期裸露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塔河岩溶储集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北缘一间房、硫磺沟、三道班和五道班等地区奥陶系古岩溶露头地质调查及塔河油田储集体发育特征揭示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存在地下河系统型、岩溶洞穴型和溶蚀孔缝型3大类型的缝洞系统发育模式。地下河系统和岩溶洞穴是最主要的储集体类型。断裂带附近是缝洞系统发育的密集带;古地貌控制了缝洞系统的平面分布,岩溶台地内的峰丛洼地区溶洞最发育,其次以岩溶缓坡内的丘峰洼地区和丘丛垄脊槽谷区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程度高;垂向上溶洞发育具有明显分带性,表层岩溶带是最重要的岩溶发育段。
关键词: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发育模式;分布规律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1, 32(1): 101-106
入选年份:2014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相
张响响,邹才能,朱如凯,等
摘要: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成岩相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区须家河组成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碎屑岩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破坏性成岩作用及溶蚀、绿泥石胶结建设性成岩作用。将储层划分为低孔特低渗溶蚀相、特低孔超低渗压实-溶蚀相、致密强压实相、致密硅质胶结相、致密方解石胶结相5种成岩相类型。低孔特低渗溶蚀相及特低孔超低渗压实-溶蚀相主要分布在须二段、须四段与须六段下部,致密强压实相、致密硅质胶结相、致密方解石胶结相在纵向及横向上封隔有利成岩相,形成岩性圈闭。平面上将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储集层划分为低孔特低渗溶蚀相、特低孔超低渗压实-溶蚀相及致密强压实相分布区。
关键词: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成岩作用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1, 32(2): 257-264
入选年份:2014
缝网压裂技术及其现场应用
翁定为,雷群,胥云,等
摘要:针对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的缝网压裂技术,完善了缝网压裂的概念,指出缝网压裂是在达到预期目标支撑缝长的主裂缝基础上,形成多缝直至形成“缝网”系统。对不同类型的储层,根据弹性力学假设,采用不同的平面模型,分析了形成缝网的力学条件。当施工时裂缝内净压力超过水平主应力差值与岩石抗张强度之和后,可在原始裂缝的基础上形成新裂缝,实现缝网。研究了各种缝网压裂施工方式,提出了目前可应用的缝网压裂施工方法,并指出缝网压裂的发展方向。采用缝网压裂设计理论对F1-15井进行了缝网压裂设计,施工取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压裂后效果显著,分析显示有多缝形成。
关键词:缝网压裂;应力场;净压力;分支缝;临界压力;缝内封堵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1, 32(2): 280-284
入选年份:2014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型储层发育模式与油气勘探
杨海军,韩剑发,孙崇浩,等
摘要: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顶部的不整合面发育大规模岩溶缝洞型优质储层,目前已探明油气储量约2×108t。岩溶型储层以大型缝洞储集空间为主,贯穿于不整合面以下200 m范围内,具有非均质变化的缝洞叠置连片且呈带状展布。这套储层既与岩溶古地貌相关,又受多成因、多期次成岩溶蚀、断裂裂缝、埋藏溶蚀叠加的综合控制,其中断裂和裂缝网络是岩溶水的主要渗滤通道,不整合岩溶控制了储层的横向展布规模,埋藏溶蚀是优化储集性能的关键。通过储层主控因素的深入分析,建立了储层叠合发育演化模式,综合预测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指出在勘探中要注重不同井区之间的储层类型和主控因素之差异性,优选主控因素以对勘探进行指导。
关键词:塔中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断裂;不整合岩溶;埋藏溶蚀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1, 32(2): 199-205
入选年份:2014
四川盆地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特征及意义
陈尚斌,朱炎铭,王红岩,等
摘要: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兴文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39个露头泥岩/页岩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泥岩/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53.39%和29.15%;其次为方解石,平均含量为5.46%;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长石、白云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龙马溪组为浅海陆棚沉积,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有利,为页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反映出龙马溪组已经历晚成岩阶段,对应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适宜页岩气形成的成熟度条件。黏土矿物对页岩气藏的形成和开发有一定积极意义,龙马溪组底部厚度约为30 m的地层,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低、相应孔隙率高且脆性矿物石英含量大于50%,是理想的页岩气重点勘探开发层位。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研究为其吸附储存、裂缝评价、渗流运移、压裂造缝和工艺性能等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X射线衍射;龙马溪组;下志留统;四川盆地南缘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1, 32(5): 775-782
入选年份:2014
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王玉满,董大忠,李建忠,等
摘要:以单井储层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其他钻井、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从黑色页岩沉积环境与分布、岩矿组成、储集空间类型、储渗条件、力学性质等方面,对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黑色页岩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证实该页岩储集条件与美国主力产气页岩相近,具有 4项显著特征:1)黑色页岩为深水陆棚相沉积,厚度大,分布稳定,广泛分布于川南及其邻区,沉积中心区厚度一般为20~135 m,其中富有机质页岩段具高伽马测井响应;2)石英、长石、碳酸盐 3种脆性矿物含量超过40%,黏土矿物不含蒙脱石和高岭石,具较高弹性模量和较低泊松比,质地硬而脆;3)发育残余原生孔隙、有机质孔隙、黏土矿物层间微孔隙、不稳定矿物溶蚀孔等4种基质孔隙以及大量裂缝,其中有机质微孔隙和黏土矿物层间微孔隙是页岩基质孔隙的主要组成部分;4)应用地球物理、老资料复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初步证实,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存在异常高压特征,物性好于预期。总体认为,川南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良好储集条件。
关键词:龙马溪组;页岩气;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隙;异常高压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2, 33(4): 551-561
入选年份:2014
常见黏土矿物电镜扫描微孔隙特征与甲烷吸附性
吉利明,邱军利,夏燕青,等
摘要:野外采集的黏土岩的电镜扫描图像分析显示,黏土矿物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板片自然错断处,前者形态不规则,后者呈楔形或面状缝隙。具层间结构的蒙脱石层内发育纳米级连通孔隙。蒙脱石微孔隙最为发育,伊-蒙混层黏土次之,其粒间孔和层面缝隙为20~100 nm,层内连通孔隙小于50 nm。高岭石黏土主要发育20~100 nm的粒间孔。伊利石和绿泥石晶体颗粒较大,以微米级孔隙为主。吸附实验所反映的各种黏土矿物甲烷吸附能力与电镜扫描反映的微孔发育程度相吻合,指示泥页岩中的纳米级微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泥页岩的比表面积和气体储存能力。黏土岩的孔隙发育与岩石成因和成岩演化有关,孔隙大小主要受黏土颗粒大小的控制。
关键词:黏土矿物;孔隙结构;甲烷吸附;页岩气;电镜扫描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2, 33(2): 249-256
入选年份:2014
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研究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特征
田华,张水昌,柳少波,等
摘要:页岩储层孔隙由宏观裂缝到微观纳米级孔隙构成,具有较低的孔隙度。为了对页岩孔隙进行有效分析,将页岩中的孔隙分为3类并分别运用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测定:1)页岩中的微孔(<2 nm)应用CO2低温吸附法(D-R方法)测定;2)介孔(2~50 nm)应用N2低温吸附法(BET理论)测定;3)宏孔(>50 nm)应用高压压汞法测定,进而对孔隙分布进行全面分析。利用以上方法对中国典型海相和湖相页岩孔隙进行测定并分析孔隙发育控制因素后发现:1)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孔隙发育,其中牛蹄塘组、五峰组较好;2)页岩中宏孔主要与矿物相关,微孔、介孔主要与有机质相关;3)随着热演化程度升高,页岩中有机孔隙逐渐增大。
关键词:页岩;孔隙特征;压汞法;气体吸附法;控制因素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2, 33(3): 419-427
入选年份:201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及方法
李阳
摘要: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大型溶洞和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类型油藏,储集体分布复杂,主体缝洞介质内流体流动不符合达西渗流规律,使得该类油田开发无法借鉴碎屑岩成熟的开发理论和技术。经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研究,深化了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形成机制,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流体动力学机理,形成了超深层缝洞储集体地球物理描述、多尺度岩溶相控缝洞储集体建模、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3项关键技术成果。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实践中,有效指导了注水开发,提高了开发效果。
关键词: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油藏开发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3, 34(1): 115-121
入选年份:2014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杨峰,宁正福,胡昌蓬,等
摘要: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页岩表面纳米级孔隙微观形态,并通过低温氮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同时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储层孔隙处于纳米量级,孔隙类型可分为有机质纳米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岩石骨架矿物孔、古生物化石孔和微裂缝5种类型,其中有机质纳米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发育最为广泛;页岩孔径分布复杂,既含有大量的中孔(2~50 nm),又含有一定量的微孔(50 nm);孔径小于50 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大部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是气体吸附和存储的主要场所;页岩阈压非常高,孔喉分选性好,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孔对气体渗流起明显贡献作用,微孔则主要起储集作用。
关键词:页岩;纳米级孔隙;扫描电镜;氮气吸附;高压压汞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3, 34(2): 301-311
入选年份:2014
技术进步是推动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关键
黄玉珍,黄金亮,葛春梅,等
摘要:近年来,美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步入大规模快速发展阶段。除了得益于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家政策扶持等因素外,技术进步是推动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钻井、完井与增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水平井钻井、水力多段压裂、重复压裂、同步压裂以及裂缝综合监测等技术的突破与广泛运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巨大成功表明,只要突破传统的勘探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创新,仍然能够使分布广泛的页岩气资源量逐步转化为经济和技术可采储量。
关键词:美国;页岩气;技术进步;关键因素;水平井;压裂;裂缝监测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09, 29(5): 7-10,44
入选年份:2014
增产改造理念的重大变革——体积改造技术概论
吴奇,胥云,王腾飞,等
摘要: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具有改造体积越大、增产效果越好的特点,且压裂裂缝不再是单一的对称裂缝,而是形成裂缝网络,由此产生了体积改造的理念。但迄今为止,国外还停留在提高储层改造体积(SRV)这一层面。为了使体积改造在中国被正确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升华了体积改造理念,提出了“体积改造技术”这一新概念,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体积改造技术定义,以及形成裂缝网络的储层条件、技术关键与主体技术;探讨了传统压裂与体积改造裂缝的起裂模式,研究了形成剪切裂缝的净压力判定方程,重点比较了经典压裂理论与体积改造下储层渗流机理的重大变化,首次提出了基质向裂缝的全方位“最短距离”渗流模式,打破了以往研究水平井分段压裂避免缝间干扰的传统理念,建立了单簇裂缝诱导应力模型,并得到了实现体积改造的最佳缝间距离,可以指导优化段间距及多段分簇射孔。该成果为体积改造技术发展、完善及大力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体积改造;水平井;页岩气;裂缝网络;多段分簇;短距离渗流;缝间干扰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1, 31(4): 7-12,16
入选年份:2014
应用测井资料评价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储层
齐宝权,杨小兵,张树东,等
摘要:页岩气储层的测井解释在国内刚刚起步,与常规储层相比有着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因此,应用△logR方法(孔隙度和电阻率曲线重叠法)识别页岩气时应考虑到重叠基线的选取、岩性的变化等的影响;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对不同地质特征的拾取、裂缝的有效性评价、地应力的分析是关键技术。经过对Wx井页岩气储层部分物性参数的初步处理,有针对性地选取测井项目,探索出了对页岩气的测井解释模式,这对今后页岩气储层测井解释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页岩气;储集层;裂缝;参数;测井解释;四川盆地;南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1, 31(4): 44-47
入选年份:2014
中国非常规泥页岩油气藏特征及勘探前景展望
康玉柱
摘要:非常规油气资源正在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之一,其中泥页岩油气藏是目前具现实意义的选择。为此,归纳了中国非常规泥页岩油气藏的特征:1)暗色泥页岩主要包括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泥岩和页岩;2)常见的类型包括泥质泥页岩、碳质泥页岩、硅质泥页岩、钙质泥页岩;3)主要形成于缺氧的闭塞海湾、(渴)湖、湖泊深水区、欠补偿盆地及深水陆棚等沉积环境中;4)暗色泥页岩有效性指标主要概括为:总有机碳含量超过0.5%、脆性矿物含量超过40%、埋藏深度浅于4000 m、有效厚度大于30 m、有效面积大于50 km2。基于暗色泥页岩广泛分布和对其油气勘探已取得的突破,认为中国泥页岩气的资源量介于 60×1012~80×1012m3,勘探开发潜力大,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最后建议:中国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应注意复杂地表、埋藏深度、后期保存、环境保护等特殊地质条件。
关键词:中国;非常规油气藏;暗色泥页岩;油气藏;油气资源量;资源潜力;特殊地质条件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2, 32(4): 1-5
入选年份:2014
页岩气纳米级孔隙渗流动态特征
李治平,李智锋
摘要: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比较复杂,孔隙直径较小,纳米级孔隙普遍发育,大量的页岩气是以吸附态储存于页岩中的。页岩气开采时,纳米级的孔隙结构和吸附气解吸会引起孔隙结构改变,从而使页岩渗透率产生动态变化。为此,基于毛细管模型,引用固体变形理论,研究了气体分子在纳米级孔隙中渗流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孔隙直径小于10 nm时,受扩散与解吸作用的影响,渗透率随储层压力下降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孔隙直径越大,渗透率拐点压力值越低,渗透率下降速度越快;孔隙直径大于20 nm,气体分子间的扩散作用对渗流影响较小;压力较低(小于10 MPa)时,气体渗流受分子扩散效应作用明显。
关键词:页岩气;页岩储集层;渗透率;扩散;解吸;数学模型;渗流动态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2, 32(4): 50-53
入选年份:2014
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挑战初论
王道富,高世葵,董大忠,等
摘要:鉴于地质条件与国情的明显差异,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为此,分析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拥有的良好机遇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机遇包括:1)中国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天然气需求量在未来5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增长1倍;2)能源需求量持续攀升,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年均消费量仍将以 19%的复合年增长率递增;3)页岩气资源丰富,预测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57×1012~244×1012m3,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0.3×1012~47×1012m3;4)已初步形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挑战包括:1)独特的页岩气形成与富集地质条件差异;2)资源前景与核心区尚不完全落实;3)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尚不掌握;4)勘探开发成本偏高;5)环境保护问题;6)尽管中国已将页岩气定义为一个新的矿种,但就其根源和本质,页岩气还是油气资源中的一种类型,只不过与其他油气资源相比具有其独特性而已,因此非油气企业贸然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将会面临诸多挑战;7)自页岩气被设立为新矿种起,政府管理工作的挑战就产生了。结论认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处在起步阶段,有诸多基础工作尚未深入开展,仍有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应对。既不能因噎而废食,也需做好扎实工作。
关键词:页岩气革命;中国;能源结构;需求量;资源量;勘探开发技术;发展机遇;挑战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3, 33(1): 8-17
入选年份:2014
苏里格气田开发技术新进展及展望
何光怀,李进步,王继平,等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苏哩格气田是我国最大的气田,同时又是典型的“低渗透、低压力、低丰度”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砂体规模小,气井单井产量低,压力下降快,开发面临重重困难。通过4年的评价工作,在开辟重大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开展10项开发试验,形成了 12项开发配套技术,解决了苏里格气田有效开发的技术难题;近两年来,以提高单井产量、提高气田采收率、提升气田开发水平为目的,在深化储层地质认识的基础上,丰富完善了苏里格气田天然气富集区筛选技术、提高采收率等技术,创新形成了丛式井、水平井开发配套技术;气田开发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直井开发转变为丛式井,水平井并重开发,水平井单井产量超过直井的3倍,气田采收率提高了15%,同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为苏里格气田低成本有效开发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的技术保障,气田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开发;河流相;富集区;筛选;提高采收率;提高单井产量;丛式井;水平井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1, 31(2): 12-16
入选年份:201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研究与实践
王毅辉,李勇,蒋蓉,等
摘要:管道完整性管理可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预防和减少管道事故的发生,经济合理地保证管道安全运行。“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针对其长输和集输天然气管道场站的特点,按照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的理念和要求,在管道及场站管理系统、适用于不同介质工况的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管道完整性检测技术、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管道维修与维护技术、场站完整性管理配套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建立和完善了西南油气田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实施模式,显著提高了该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不但为西南油气田公司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管道场站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其他油气田公司推广应用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风险评价;完整性检测技术;维修;维护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3, 33(3): 78-83
入选年份:2014
四川盆地高含硫气井完整性管理技术与应用——以龙岗气田为例
马发明,佘朝毅,郭建华
摘要:近年来,高酸性天然气井越来越多,但因技术和施工的瑕疵,往往导致气井功能不完整(如套管环空异常带压等),已成为影响气井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为此,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完整性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盆地龙岗气田高温(130~150℃)、超深(6200 m)、高含硫(30~156 g/m3)、地层因素复杂等特点,从带压原因分析、井筒安全评估内容和流程、风险等级划分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开展了气井完整性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制订了气井完整性管理相应的对策,即:对于已完成的老井加强压力、流体跟踪评价分析,加强井下及井口腐蚀状况监测、检测工作,定期对井筒安全状态进行评估,确保安全受控;对于待完成的新井,重点抓好井身结构、完井管柱设计与现场施工作业质量控制等环节,确保不形成新的环空异常带压气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形成的气井完整性管理方法及主体配套技术能够满足龙岗气田安全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四川盆地;龙岗气田;高含硫气井;完整性管理;环空带压;评估与完整性;安全生产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3, 33(1): 122-127
入选年份:2014
页岩气井体积压裂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建议
陈作,薛承瑾,蒋廷学,等
摘要:页岩气因其储层渗透率超低、气体赋存状态多样等特点,决定了采用常规的压裂形成单一裂缝的增产改造技术已不能适应页岩气藏的改造,必须探索研究新型的压裂改造技术,方能使其获得经济有效地开发。为此,在总结分析美国页岩气储层的岩性、物性、天然裂缝与力学性质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复杂裂缝形成机理,提出了压裂形成复杂缝网、增大改造体积的基本地层条件的观点,归纳了直井和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工艺技术方法等。实践表明:页岩气储层获得体积压裂后不仅初期产量高,而且更有利于长期稳产;在我国压裂增产改造将是开发页岩气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建议分海相、陆相两大类型开展体积压裂适应性、体积压裂优化设计技术与实施工艺技术、压后监测与评估技术等攻关研究。
关键词: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剪切裂缝;水压裂;监测;建议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0, 30(10): 30-32
入选年份:2014
对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砂岩沉积相的再认识
蒋裕强,陶艳忠,沈妍斐,等
摘要:学界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观点颇多。为此,基于露头剖面观察、取心井精细描述、单井剖面分析、实验室薄片鉴定,结合大量测井资料的研究应用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二段砂体为滨浅瑚砂体,河流相砂体分布在龙岗—旺苍以北、广安以东的区域,川中西部—川西北部地区有海侵影响,形成质纯的石英砂岩;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期,除营山—八角场、广安—河包场地区须四段及须六段下部发育三角洲分支河道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河流入湖砂体在湖岸线不断进退、湖面总体扩张的背景下经湖流、波浪再改造、再分配形成的滨浅湖滩坝砂体。结论表明:1)在川中南部地区由于受雷口坡期古凸起的影响,在该凸起区缺失须一—须二段下部地层;2)受湖流运动方向影响,湖盆中的砂体在川中南部地区呈北东向展布,而在川中北部地区则呈近东西向展布;3)滩坝砂体主体分布区是优质孔隙性储层的发育区。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部;晚三叠世;沉积相;新认识;河道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海侵;优质储集层分布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11, 31(9): 39-50
入选年份:2014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岩性气藏成藏模式
李明瑞,窦伟坦,蔺宏斌,等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气藏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岩性气藏,其特点是气源充足、多层系含气、致密砂岩储集层发育、盖层封闭条件相对较好。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气藏形成特征,以成藏期次为主线,以致密岩性圈闭为重点,综合考虑成藏主控因素,分别对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中晚期、早白垩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至今4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行了成藏模式分析,认为晚侏罗世中晚期及早白垩世末期是盆地东部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时期。受致密岩性圈闭气藏储集层物性差的影响,输导层不同决定了天然气二次运移的方式不同,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形成的天然气气藏在平面上连片性好,而石千峰组及上石盒子组天然气在输导层发育的地方常形成“小而肥”的次生气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岩性圈闭;次生气藏;成藏模式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1): 56-61
入选年份:2014
地震沉积学及其在中亚南部地区的应用
张义娜,朱筱敏,刘长利
摘要: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主要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研究,它强调在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特殊地震处理技术(90°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技术),结合关键井岩性资料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地貌形态,恢复沉积类型和沉积演化历史。在中亚南部三维地震资料区下白垩统开展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通过对一系列地层切片的研究,结合钻井岩心信息进行动态解释,获得了研究层段从下至上主要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相—湖相—三角洲相—湖相—辫状河相的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90°相位调整;地层切片;沉积演化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1): 74-79
入选年份:2014
塔东寒武系白云岩成因及储集层演化特征
马锋,许怀先,顾家裕,等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白云岩成因及白云石化模式,揭示白云岩储集层演化特征及有利储集层发育机制。寒武系白云岩主要发育于上寒武统突尔沙克塔格组,主要分布在塔东西部的台地边缘带和东部的中缓坡。碳、氧、锶同位素分析和微量元素测试、流体包裹体测温等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泥晶—粉晶白云岩与细晶—粗晶白云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干超盐度、埋藏和高温热液3种白云石化环境,经历了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和高温热液白云石化3种白云石化模式的叠加作用。研究区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叠加方式主要有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自云石化、渗透回流白云石化+高温热液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高温热液白云石化;不利的自云石化作用有单—白云石化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高温热液白云石化。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成因;白云石化模式;白云石化环境;储集层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2): 144-155
入选年份:2014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区带目标优选——以陆东—五彩湾地区为例
杨辉,文百红,张研,等
摘要:以岩石物性、重磁电震、钻井等资料为基础,根据研究区具体地质情况,提出火山岩分布预测、火山岩岩性预测、有利区带及目标评价的重磁电震配套技术。通过在陆东—五彩湾地区的综合应用,完善了现有的方法技术,形成了有效的重磁电震综合勘探技术流程。对陆东—五彩湾地区火山岩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该区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要认识:磁力异常梯度带是火山岩断裂带,断裂控制了火山岩的分布,也控制了火山岩的局部构造;磁力异常梯度带是火山岩裂缝发育带,是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部位;近烃源岩磁力异常梯度带是火山岩油气藏的富集区带。预测的有利区块(区带)、有利目标得到了钻探证实,表明了本研究方法正确有效。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气藏;航磁;地震;重力;建场测深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4): 419-427
入选年份:2014
CO2驱替实验压力变化特性
沈平平,陈兴隆,秦积舜
摘要:在CO2驱油试验区的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并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查明其原因,开展一维填砂模型和二维砂岩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维填砂模型CO2驱替实验显示:在相同压力下,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馏水、盐水和原油3种流体的密度均上升后趋于稳定。结合液体升压过程中的体积缩小量计算及蒸馏水溶解实验,确认CO2在油相和水相中因溶解而导致液相体积缩小效应是填砂模型中压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二维砂岩模型CO2驱替实验过程中也存在压力降低现象,对产出液体积倍数与驱替体积倍数关系曲线分析后提出:CO2在渗流时能进入油、水所不能进入的微小孔隙从而导致注入压力降低,相对而言CO2在液相中的溶解效应可以忽略。孔隙度计算及不同生产控制方式下碳酸盐岩岩心的CO2驱替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
关键词:压力;CO2驱替实验;溶解;微小孔隙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2): 211-215
入选年份:2014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
王绪龙,赵孟军,向宝力,等
摘要:陆东—五彩湾地区天然气具有典型的源控成藏特征,将露头资料、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相结合,对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的丰度、类型、成熟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评价。研究区石炭系烃源岩以深灰色泥岩和灰色泥岩为主,其次为凝灰岩、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煤;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烃源岩丰度高于下石炭统滴水泉组(C1d),下石炭统烃源岩的类型好于上石炭统;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高值区分布在滴南凸起西段—五彩湾凹陷一带,向南、北方向石炭系烃源岩的成熟度降低;石炭系烃源岩与火山岩的分布具有互补性,烃源岩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烃源岩最发育区位于滴南凸起西段及其南部。
关键词: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特征;烃源岩分布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5): 523-530
入选年份:2014
再论库车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
管树巍,陈竹新,李本亮,等
摘要:从构造生长方式、冲断序列、盐聚集以及深浅层构造的叠置关系探讨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克拉苏深部构造南翼生长地层的褶皱枢纽由深至浅向北偏移,这些枢纽连线构成的生长轴面南倾,其北侧地层的厚度明显要比南侧薄,此种生长地层结构与基底卷入式构造和盐构造作用下的生长地层结构完全不同。通过对克拉2构造南北两侧断层的运动学分析,认为北侧断层首先向北逆冲形成了克拉2构造,然后被后期更强烈的南侧断层切割,造成克拉2构造逾千米的垂向抬升,由此产生“泵吸”效应使周围塑性岩层向断裂下盘流入和聚集。据此模式建立的克拉苏深部构造解释方案由古近系盐下和侏罗系煤下两套冲断系统组成,其中在盐下构造内部,被切割的克拉 2构造的下半部分即是克深北背斜。克深北背斜带和侏罗系煤下冲断构造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克拉苏构造带的勘探范围,也显示其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生长地层;“泵吸”效应;盐聚集;盐下冲断构造;煤下冲断构造;克拉苏构造带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5): 531-536,551
入选年份:2014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
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等
摘要:目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勘探和发现主要集中于须二、四、六段,气藏总体表现出充满度不高、低部位含水饱和度偏高、储量动用比例偏低、储集层含气范围有限的特点,须一、三、五段则被作为烃源岩。在对须一、三、五段进行成藏条件研究和已知出气点解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北、川西南和川中部分地区须一、三、五段发育规模较大的砂体,各段有利含气面积约 5000~11000 km2,储集层连续性较好,单层延伸长度达15~20 km,具备源内成藏的有利条件,可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比须二、四、六段的成藏潜力和丰度更好,经勘探可形成工业规模的天然气储量,今后应该加强上述地区须一、三、五段源内天然气成藏研究与勘探力度,尤其是须三和须五段。
关键词:源内成藏;有利地区;须家河组;四川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4): 385-393
入选年份:2014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特征与主控因素
杜金虎,周新源,李启明,等
摘要:成藏地质条件与典型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以奥陶系碳酸盐岩非构造油气藏群为主体,形成大面积复合连片的环满加尔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多类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沿古隆起斜坡广泛分布;储集层非均质强、大面积展布,沿不同级别层序界面近层状分布;油气相态与物性多样,呈“下气上油”的分布特性;碳酸盐岩油气水产出变化大、递减快,20%~30%的高效井支撑70%以上油气产量。稳定的古隆起、广泛发育的非均质储集层与多期成藏等 3大要素的配置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的形成与分布。邻近烃源灶的古隆起长期稳定发育,是大油气区储集层发育的地质基础与油气运聚的指向区;储集层特性造成不规则的缝洞型油气藏群大面积断续分布,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储集层,储集层是大油气区形成与富集的关键;碳酸盐岩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具有普遍性,造成含油气的广泛性与油气性质的多样性。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储集层;成藏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6): 652-661
入选年份:2014
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标准探讨
卢双舫,黄文彪,陈方文,等
摘要:研究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标准,以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对松辽、海拉尔、济阳等5个地区烃源岩层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烃源岩含油量与TOC关系的“三分性”,按富集程度将页岩油气分为分散(无效)资源、低效资源和富集资源3级;有机质大量生油/气的成熟阶段对应富集页岩油/气窗,页岩油气资源级别按 TOC值划分。结合页岩中脆性矿物的含量、页岩(层系)的厚度、埋深等,定义评价页岩油气可采性的可采性指数并建立其计算公式,以定量评价页岩油气的可采性。实际应用中,根据用 TOC-测井响应相关性确定的井剖面上的TOC值变化,可以得到不同级别页岩的等厚图及分级页岩油气资源量;再结合分级标准,利用TOC等值线和Ro等值线的叠合,可识别有利的页岩油气区。
关键词:页岩油;页岩气;资源评价;分级资源;分散资源;低效资源;富集资源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2): 249-256
入选年份:2014
中国致密砂岩气及在勘探开发上的重要意义
戴金星,倪云燕,吴小奇
摘要:致密砂岩气藏系指聚集工业天然气的致密砂岩场晕或圈闭,根据其储集层特征、储量大小及所处区域构造位置高低,可将致密砂岩气藏分为两类:“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和“圈闭型”致密砂岩气藏,前者通常位于构造低部位,圈闭界限模糊,无统一气水界面,往往气水倒置,储源一体或近源;后者位于圈闭高处,上气下水,储量规模较小但产量相对较高。中国致密砂岩气都是煤成气,组分以烷烃气(C1—4)为主,甲烷含量最高,烷烃气具正碳同位素系列;非烃气(主要是CO2和N2)含量低。截至 2010年底,中国致密砂岩气的储量和年产量分别占全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39.2%和24.6%,预计将来比例还会提高。与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气相比,中国近期在非常规气勘探开发中应以致密砂岩气为先。
关键词:中国;致密砂岩大气田;地球化学特征;气源;煤成气;勘探开发;优先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3): 257-264
入选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