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玉雕艺术的传统与创新

2016-02-13邢青涛

天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功力玉雕大师

文 邢青涛

浅论中国玉雕艺术的传统与创新

文邢青涛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进程中,传统曾一次次地被发掘,创新一次次地被否定,又一次次地被突破。所以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决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和发展的。如果说传统与创新就是当代中国玉雕的两条腿,那么只有优势互补两者兼得方能独步玉坛。

玉雕艺术;传统与创新;玉雕市场

玉雕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来讲,有关继承传统和创新之间的争论可以说由来已久,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

关于玉雕艺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争论观点虽多,但从大的方向概括起来无非有两种:其一为“玉雕艺术一定要创新”,其二为“玉雕艺术必须继承传统”。我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能算错,因为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但又不能算全对,原因是加了“一定”和“必须”之类的副词之后,使论点倾向于绝对化了。其实问题不在于你要传统还是创新,而是要如何发扬传统,从而进行创新,能吸收古法为我用。同时又能有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将“古”和“新”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拼硬凑,东抓一把传统,西拉一把创新,绝对产生不了有价值的作品。如果能将精湛扎实的传统技法加上新的思维构想去反映时代的需求,同样是一种创新。

例如,殷商时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它虽然时代久远,但在最初发现时,呈现给人的感觉是那样新奇。唐代的玉飞天同样给人以形象生动感。而清代的桐荫仕女图更是代表我国古代巧雕玉器的最高成就,艺术价值不可估量。但这并不是要我们重复他们,而是要在吸取古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一个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高度。这就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如果说具有老辣纯熟技法而缺乏符合时代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出不了新作品,那么具有创新意识而没有成熟扎实的艺术表现技法的创新派同样也出不了惊世之作。而最终能够出大作,力作之人必定是两者兼备之人。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进程中,传统曾一次次地被发掘;创新一次次地被否定,又一次次地被突破。所以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决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和发展的。历史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熟悉当代玉界泰斗宋世义大师的人都知道他的“北方宫廷派”玉雕风格也是在中晚年才形成的。最初他的作品也是循规蹈矩地继承传统,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早期作品中看出。假如他不创新形成自己清新绮丽、妩媚刚健的个人艺术风格,单凭他的传统功力也足以在当代玉坛有一席之地。然而他在积累了浓厚功力之后想到了创新,并且成功了。这说明传承玉雕艺术继承和创新是相互依存发展的。

近年来中国玉雕市场一派繁荣,全国上下呈现了空前的“玉雕热”。其中一些功力不深的人就想到了创新,雕出来的东西狂怪之极。作品看不出什么章法,还自我辩解道,吸收了西方艺术和中国宗教思想“佛道儒”的文化精髓,真不知道他们是在创作还是在作秀!整件作品一看就让人头脑发懵,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如果他们自己“创新”也就罢了,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展览发表自己的作品,一些青年朋友看后议论道:“原来玉雕可以这么创作,只要自己稍加练习也能雕成这样!”这些创新的人不但误了自己,也使一些青年人误入歧途!而一些守旧继承传统的人亦不可取,他们从年轻雕刻到两鬓斑白,只是刀法纯熟,线条老辣外,构思章法基本没什么改变。没什么鲜明个性,只能作古人的复制品,他们的作品同样不符合时代潮流。

一个时代的新东西,同样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这不是哪个人或者一些人能办到的。如果说“继往开来”具有历史意义,那么“古为今用”则更具有现实意义。愿一些玉雕前辈和具有深厚功力的同道们能从众多无益的争论中解脱出来,重新走入历史,走入自然,并由之走向世界。如果说传统与创新就是当代中国玉雕的两条腿,那么只有优势互补两者兼得方能独步玉坛!

最后也愿大家能“海纳百川,厚积薄发,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出我们当代玉雕人的惊世之作。

邢青涛,字载舜,号晚成,1985年生于郑州;2001年入学新密雕塑艺术学校,2004年2月进入北京市溯源玉石加工有限公司师从宋世义大师;后于2006年6月经恩师荐于宋建国大师门下在北京市桂通玉器厂工作学习三年;2009年转学于崔奇铭大师工作室;2012年回郑州跟随王冠军大师学习密玉巧色至今。2014年3月获得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2015年7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猜你喜欢

功力玉雕大师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大师剪我也剪
玉雕青松献祖国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细微之处见功力 CEDIA 2017 北美地区获奖案例掠影
老辣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